新浪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国教育值得深思的问题:浙江的教育

http://cul.sina.com.cn 2006/02/14 17:27   炎黄春秋

  在使人无奈之际,在我的故乡浙江,忽然传来一个喜庆消息:2004年9月8日,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宣布:今年全省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成为全国省区中的第一家。全省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学率达85%,小学入学率达99.99%,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比例达99.98%,初中入学率达98.4%,巩固率达99.85%。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比例达87.5%。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35%,流动儿童少年(民工子女)入学率达96.9%。浙江高等教育也有飞跃的发展。高教毛入学率已从原来的8.96%,提高到30
%。高考录取率从35%,提高到76.6%。看到这样的好消息,真使人“漫卷诗书喜若狂”。这年10月,我偕老伴,以衰老之躯,在浙江的一些地方,走访了许多学校,从农村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到大专学校。二十天中虽然只是走马看花,但足以使人感到高兴,感到鼓舞。所到之处,我们看到当地最好、最新、最敞亮的建筑,必定是学校。我看到我国当今最现代化、壮观的高教园区(恐怕在世界上也是最好的),也看到当今我国的弱势群体民工子女孩子们,在阳光灿烂的校园内游戏,在课堂里上课。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说,浙江正从沿袭下来的精英主义教育,向全民的普及的大众教育转型,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读上书。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说,就是要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而原来的教育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孩子。过去是层层筛选,不断淘汰的办法,是所谓象牙塔,越到高处越尖。浙江的十五年教育,不是尖角,而是矩形,人人都要受教育。

  我们到处访问、座谈、听取介绍,心里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浙江怎么能取得这样喜人的成绩?听来听去,我想主要是这样几点:

  一是思想上对教育的重视。浙江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大家都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祝英台是上虞人,一个女孩子为了求学,竟女扮男装远涉百里到杭州。在杭州万松书院与来自绍兴的男孩子梁山伯相遇,于是就有了难分难舍的同窗友谊和爱情故事。现在浙江的老百姓,家家都把子女读书上学,看成是家庭的头等大事。农民说:“爹是梁,娘是墙,孩子是窗。”有窗才有光明,才能看清前途。而有了文化、教育,窗才能明亮。浙江的乡镇干部说:“扶贫最重要的是扶教育。孩子有了文化,就有本事闯世界。”浙江省的党、政领导顺从民意,摆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位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努力把建设教育强省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科技强省和文化大省的基础工程来抓。

  二是浙江省领导办实事。宁波商人爱说“闷声大发财”。讲实干,而厌恶嘴上乱吹。浙江民营企业搞得红红火火,靠的就是吃苦耐劳,“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浙江的领导扎扎实实办实事,不拉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取得成绩也很少开庆功会。这些年来,浙江省领导扎扎实实做的一件事,就是全省推行创教育强县活动。浙江实施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县级政府举办基础教育的责任,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创教育强县活动的推行,在全省上下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齐心协力办教育的良好局面。特别使人感动的是浙江省在保证弱势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努力。省政府决定将原来每年1000万元扶困助学专项资金增加到3000万元。从2004年开始,省还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开展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许多地方采用发放“教育券”形式,保证贫困学生得到资助。浙江各地还高度关注进城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或是举办专门的民工子女小学,或是把民工子女就地安排到各学校学习。他们认为这不是一种恩赐,不是一种额外负担,也不是可做可不做的,而是地区政府责任所在,责无旁贷,是促进城市化工程,化不稳定因素为稳定因素和进步因素,功在千秋的事。包括来自各省到浙江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巨大,正是思想上这样高瞻远瞩的认识,这些民工孩子,96.9%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兴办教育。浙江省专门制定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各种形式都可以大胆试验、积极探索。这个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各类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1998年至2002年,全省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总投入达440.51亿元,占同期浙江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的39.4%。我们来到出过王国维、徐志摩、陈学昭、蒋百里、金庸等名人的历史古城海宁,下车伊始,市领导首先带我们看的就是一所民办学校———宏达学校。这所学校是1985年一家校办企业创办起来的。开始只是为外出打工的子女办一所寄宿学校。现在已发展成为有二千学生,七万五千平方米面积,总投资近一亿元,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学校。他们办学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从学校老师、学校创办人宏达公司董事长沈国辅,到市领导的表情中,可以看到他们都为这所学校的成功感到喜悦和自豪。截至2003年年底统计,浙江全省共有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932所,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校生总规模达131.9万人,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

  浙江的教育,像浙江的民营企业一样,都办得红红火火、蓬蓬勃勃。这说明什么呢?只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有开放的而不是垄断的管理体制,有真诚为民造福、为民服务的实干精神,我国教育事业是大有可为、大有希望的。

  浙江的教育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省教育厅的领导向我们列举了许多。我们虽然只是走马观花,还是看到老师们的忧虑和困惑。我们来到台州的温岭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却又全新的学校。虽然我们已经在浙江参观了许多漂亮校舍的学校,但看到这所造价2.6亿元、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的县级中学,还是大开眼界。陈才校长是浙江省的功勋老师。他把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编了两厚册。在座谈中,一位特级老师说:老师们干得十分辛苦。每天早晨六点五十分就得赶到学校。学校在山区,老师们骑着摩托车赶来,已有好几位老师摔折了腿。学校的高考录取率是90%,其中50%是被国内重点大学录取的。但是社会对学校的压力还是很大。他们问:高考状元为什么不出在温岭中学?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看来即使是功勋教师和这样现代化的学校,还是逃不出应试教育的压力。

  在浙江访问期间,我看了《钱江晚报》的介绍,买了一本王宏甲写的报告文学《中国新教育风暴》。王宏甲是一位曾获中国图书奖的部队作家。他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像所有关心祖国命运的有识之士一样,关注着中国的教育。从1995年开始,他从东海之滨跑到长江源头,从繁华都市跑到荒原戈壁,历时十年。他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亲历亲见、有关教育方方面面发人深思、引人警醒和感人的故事。王宏甲对我国的教育现状和世界教育的大趋势,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度思考,他指出,我国教育正处在有史以来第三次大的变革和转变,其核心是要使灌输式的被动的教育,转变为自主的、探究性的学习。这是跨越五千年的重大转变,是一场真正的学习革命。鼓励和培养孩子对探究知识的好奇心,永远保持探究的乐趣,是通向成才成功之门。王宏甲预言:中国新教育的风暴正在来临。读了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的确得益匪浅。有的读者说这本书不同于教育的“病危通知书”使人只想哭,而是看到了希望。但愿王宏甲预言的新教育风暴,吹得蓝天一片新,天下孩子尽开颜。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100,0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