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文化 > 北京文学网络精选版 > 正文

高考招生见闻录(下)

http://www.sina.com.cn 2002/09/25 15:05   北京文学

  作者:希明

  下篇

  高招现场曾是别墅

 

  2001年M省高招在距市中心几十公里外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办公。球场周围如黛远山自然起伏,松柏争翠,奇葩竞艳,清澈的湖水,飞鸟相迎。宾馆内园中有水,水中有园,怪石林立,地毯式的绿草,青翠欲滴,绵延起伏。曲曲折折的湖边小径,斑斑梧桐,依依翠竹,层层叠叠,绿色如浪,使整个世界好似停泊在绿色的海洋之中,十几座灰色小楼星星点点地座落其间。

  这里是六十年代为毛泽东主席修建的别墅,其中一号楼曾经是毛泽东的行宫。这是一座深灰巨形平房,灰墙、灰檐、灰顶。如此低调和朴素的建筑风格,给人以简洁威严的敬畏之感。据说这座房子的墙有一米多厚,是当时任何先进武器都无法穿越的。大型平房中一应设施齐全:毛泽东的小型会客室,毛泽东的卧室、江青的卧室,秘书、医务、保卫、司机等人的卧室、活动室、车库。内有毛泽东的苏联吉姆防弹小汽车。据说毛泽东的别墅下面还有一条地下通道,直通二十里外的一个军用机场。当年毛泽东来M省来去都是走地下通道。当年的一切盛况都已过去,一号楼早已是人去楼空,所有的窗户都被厚重的窗帘盖得严严实实的,室内阴暗潮湿,空空荡荡,毛泽东用过的木床、书架、沙发、乒乓球台、穿过的睡衣都物归原处,没有一点生气。他用过的木床、椅子、办公桌的四条腿都用墨绿色绒布缠起来。阴森森的大房子内,解说员陪着我一个人转来转去。这是我参观所有纪念馆中享受到的唯一一次殊荣,有人陪着边参观边讲解。参观结束,小姐优雅大方地告诉我:“请到总服务台交十元服务费。”我走出这座大屋子,默默地看着车库门边一块一尺见方的本色木板上粗糙地用毛笔写着的几个字“毛泽东同志故居”,字迹被风吹雨淋颜色已非常暗淡。遥望远山绵延几百里的郁郁苍苍的竹林,近看遍地红土地上鲜花似锦。这里赣水苍茫闽山碧曾经是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地方,现在虽然已经看不见“前村壁上的弹洞”,听不见“前头捉了张辉瓒”的欢呼声。但是,空气中似乎凝固着“十送红军”的轻柔歌声。当年十万红军挥舞长缨缚苍龙,红山红水红世界,红旗红军红领袖的火红年代是永存的。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从这里为发端,走向胜利的远方的历史是永存的。作为红色之旅的后代的我,心中不知涌动着什么滋味。

  2001年M省招生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大学生参与。许多具体工作启用省师大的学生,为招生老师使用计算机做现场指导,打印各种材料,临时邮电所里大学生灵巧熟练地给招生老师安装各种手机电池,熟练地使用传真机、打印机等办公仪器,学生档案集中起来由解放军战士统一管理。楼上楼下到处都是打扮朴实、焕发青春活力的矫健的身影,大学生们特别是女大学生分外靓丽抢眼。顺应高科技进入高招工作,省高招办大胆地启用大学生之举,确实棋高一筹。

  人马云集各怀心事

  同宿舍的一位女同志是×委派来维护少数民族利益的女干部。据说,×委派人来这里是为了保证全国各民族院校在此招生时,被录取的考生中80%必须是少数民族考生。省教育厅对散居、杂居、聚居的省内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都做了明确规定,最高者可以加80分。这位女干部每天转来转去也不知道忙些什么,有时坐在床上,电话一打就是一二个小时,有如进入无人之境一般。

  有一天,她接着电话,突然非常生气地提高了嗓音:“我是保护你们利益的,我在这里,每天都要检查少数民族考生被录取的情况,你怎么认为我是‘托儿’。你打电话到单位,问问领导是不是派我来招办的?”她声色俱厉地训斥了对方一顿,扔掉电话,在屋内转来转去自言自语:“他们怎么会说我是托儿?”

  过了一会,她又拿起电话:“李处长吗?对,对,是我。前两天,江汉公司派人到单位,说他们张总的儿子今年考大学,为了儿子能上大学,张总表示可以赞助十万元。当时单位几个主任都在场,我也在场。过了两天,张总又对我讲,他从来没对下属说过。这些都是公司的下属自己不负责任地乱说。李处长,你看这事,好像我把这十万块钱黑掉了,他们当着几位主任的面说赞助十万。又对我讲,根本没有此事,你说这个事闹的……”

  清华北大风头出尽

  2001年巨型航母清华北大依然受到M省高分考生的追捧,这二颗耀眼的明星仍然是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全省600分以上的考生有6000多人,理工类前20名考生均投身清华门下,清华稳坐理工类投档的头把交椅。清华原计划招59人,估计投档线在680分左右,看到生源如此优秀,清华将招生人数从原计划的59人扩招到80人,为此清华享受到提前半天调阅考生档案的特权。清华风头出尽,北大岂能屈居老二,她们表现也非同一般真可谓当仁不让。早在7月初M省举行的高校填报志愿咨询会上,北大曾经金口玉言向全省考生许诺:第一志愿报考理工类考生663分以上照单全收,文科类615分以上一个不落。支票一开报名者踊跃,第一志愿报考北大的,理工类660分以上的67人,文史类600分以上的50人。北大原计划招52人,为了兑现诺言,北大扩招35人,其中文科前5名北大“一个不落”照单全收,实现了自己的千金之诺。全省高分生为之振奋,高招办为之叫好。

  北京院校红透天边

  M省经济欠发达,大学生就业有一定难度,加之有的中学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有误区。有的老师对学生讲:“你们千万别报省内大学,省内大学的学生毕业了,在省内要饭都要不上。你们一定要到北京去!到上海去!将来大学毕业了,就是要饭也不要回来要!”学生们盲目报北京、上海的大学!一句话首选是北京,上海也可以。南京、杭州、武汉都不想去,标准定得高得吓人。其实,即使是北京的考生,每年也都有近四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要考出北京,到外地上大学。由于一窝蜂地盲目报北京的院校,致使重点院校本科批次录取结束时,仍有1500多名600分以上的考生因“撞车”而未被录取。本省农大、医大、交大等普遍未能完成招生计划。从第二批本科批次投档情况来看,不少在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撞了一回车”的考生又将在二类本科批次再次狭路相逢,高分考生集中在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几所院校。其中理工科北师大录取分数是648分,国际关系学院636分,北方工业大学最低投档线达到602分,信息工程学院达到646分,北京工商大学598分,北京印刷学院559分。文科中中国民航学院538分,北京工商大学578分,北京物资学院534分。——北京院校所有录取的学生,均是一志愿录齐。在二类院校中,北京院校的招生老师个个喜气洋洋,吃饭、排队打电话,逐渐都一一对上号熟悉起来。

  一天吃饭时,北京院校的老师不期然围桌而坐在一起。北方工业大学的老师神采飞扬地说:“我们学校招的最高分是666分,这个学生一志愿报的是清华,二志愿是北大,他比清华的录取线低了2分,二志愿转到北大,北大一志愿的都录满了,二志愿根本没出档。就这样落到我们学校。”“哪有这样报志愿的,既报清华又报北大,太可惜了。”大家议论着。我一直认为,一流的学生到一流的院校,二流的学生到二流的院校,如果分数太高的学生被录到二流学校其实后遗症也不少。“这个学生,老师对他报志愿指导得不好,老师要把把关就好了。”“也难说,边远地区的老师对北京院校的情况也不清楚。别说外地人了,北京人不在教育界干的,有多少人能把这些学校的档次搞清楚啊!”人们边议论边吃,只有工贸学院的老师低头不语,“你怎么不说话?”有人问道。“我正在考虑我带来的一把条子怎么办?出档的分数那么高,回去怎么交代?”另一位接着说:“有什么不好交代,分低找谁也不灵。”

  非京沪院校不报考

  M省第一批重点院校录取阶段,外省院校全部满载而归,有些学校生源多得往外溢,有的京沪龙头院校“超载”得险些搁浅了,有的京城名校招生老师是趁着乱劲偷偷从招生重地溜走的。否则他们可能从大门口都走不掉,因为许多学生和家长都在大门口等着他们。第一批次录取结束时,仍有1500多名600分以上的考生因志愿撞车而未被录取,参加本批次的省内5所院校却3000名名额虚位,既无人报名。农林地矿油门庭冷落,有的地处偏僻的省内师范院校上线人数(文科)为零,有的上线人数尚不及招生计划的半数。第二批本科批次录取结束之时,仍有793名600分以上考生空位待录。面对高分生频频狭路相逢,许多人又纷纷落马,再次成为死档的局面,为了将这些高分考生从名落孙山的逆境中“解救”出来,省高招办先后四次组织落榜学生填报志愿,并在省内调剂1000名招生计划分配给省内生源较好的学校。高招办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呼吁动员高分考生珍惜良机修改航标,重报志愿。他们语重心长地劝解高分考生,选择名牌学校固然无可非议,但是人生之路难道只有名牌学校一条路可走?人生停泊的驿站很多,并非人人一站到位,一站到底。更何况靠一张文凭打天下,定终身的时代早已渐行渐远了。省高招办虽然用心良苦情真意切,但是不少高分考生仍然不肯放弃自己锁定的初始目标,终究不肯屈居省内院校,不肯高分低就,也就是俗话说的“不回头”、“不吃剩儿”。招生还未结束,不少600分以上的考生到高考补习班报了名,自愿落榜,准备热身一年,来年再战。当然,自愿落榜重新复读是考生的权利,是一种选择方式,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反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分考生积压,会增加下一届考生的的升学压力,又会形成新一轮高分复读,长此以往就形成一个高分复读的怪圈。考生延长学习一年,不可知的风险和变化也是难以抗拒和预测的。我曾为666分录到北方工业大学的学生感到惋惜,可后来了解的情况多了,耳濡目染的还真是暗暗为他庆幸,这位考生虽然去的不是名校,但是到了京城,毕竟一次录取成功有书可念了。

  在第二批招生过程中,有一位被提前录到省师大的学生的三位家长,贸然找我,再三表示,他们的女儿二类第一志愿报的是我们学院,但是被省师大提前录取。看到省报,知道她们的孩子上了我们学院的录取线,如果不被师大录取可来我们学校上学。三位家长匆忙赶来再三表示“我们马上去找省招办,退掉省师大要回孩子的档案,去北京上大学。我们要回档案,你一定要录取我们。到时候,你可不能不要我们了。你可不能提前录满了别人。”三位家长语调一次比一次高,口气一次比一次急。对我反复讲了几遍,并郑重地拿出录取通知书让我看了看。我再三劝解他们:“省师大录取通知书都发了,你们怎么可能说不去就不去了呢,说要档案就要档案呢?省师大在全国也是有一定名气的学校,在这里读书不是也很好吗,就安心在这里读书吧。这件事我不能做任何许诺。”三位家长看到交涉无果,很不高兴地走了。

  从表面上看,由于考生盲目报京、沪院校,水涨船高,抬高了北京院校的录取线,从深层次来看,由于经济不发达,M省高等教育发展受到制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据悉,M省现有国家认可的高校33所,但是无一所教育部部属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M省同样一个也没有;两院院士之中,M省本土无院士。这也就是人们戏称的M省的“三无”。从高层次人材培养来看,省内只有7个博士点,24人在读。而周边省安徽省博士点近百个,湖北省博士点超过了200个。全省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3000人左右。全省高教专职教师1997年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总数的28.2%,与全国相比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师资队伍处于“进不来,出不去,留不住”的状况。财政拨款远不够教职员工人头费,教学经费严重短缺。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省内大学生生均费3533元,全国生均费6775元,生均费几乎少了一半,在全国名列倒数第二,只有上海等发达省市1/3左右。在此恶性循环之中,许多优秀学子一为将来就业难而恐惧,二为省内师资弱所顾虑。纷纷不顾招生名额之所限,不顾连连撞车一路死挡的悲惨局面的出现而非北京、上海等不去,也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就是俗话所说,没有梧桐树,金凤凰怎能引来。

  扩招指标从何而来

  记得2001年6月初,首都各大报纸都刊登《高校今年没有2%的计划调节权》的消息,明文指出,今年高校录取时,不得调整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总量,同时收回原来部分高校2%的计划调节权。

  面对M省招生工作中,有的高校有扩招指标,有的高校没有扩招指标,省里面又鼓励学生家长发动各种社会关系去找扩招指标,去寻找和扩大高校招生资源。只要考生达到省内本科最低录取线,只要院校按计划招完生,只要是学生家长找来机动指标,省高招办一律不准“捎、帮、带”不准坐顺车,保证落实到学生本人。这是省里今年制定的新的招生政策,看到听到这些现事实,真让人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不可否认,相对于去年一些省,扩招指标攥到学校领导手中,下到省内,省里最低也要劈一半,来个半壁江山平分秋色,确实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是教育部明令收回部分高校2%的计划调节权,扩招指标相对于去年,却是从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遮遮掩掩才出场,到不请自到从容亮相,这是怎么回事呢?扩招指标到底从何处而来?

  从多方了解后才大致知道,有些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又到教育部门批了指标,扩招指标主要从此而来,这是大宗指标的来源。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扩招指标,有的院校在一些省份缺少生源,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而在另外一些省份生源又非常旺盛,从其它省分调来的指标。当然,指标的一增一减里面的学问也是很大的。从一些省往外调指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指标落实到考生,考生给招生院校3万左右的扩招费,也属平常之事。3万左右属于只点学校不点专业。要是点好一些的学校和专业起码要5万元。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行情,也不是一般的考生家长能轻易找来指标的,扩招指标毕竟是教育资源中最短缺的一块领地。

  灵活家长奋勇出击

  上午9:00多一点刚刚开完招生动员会,由于没有那么多计算机,二批本科只能分期分批录取。即一台电脑,上午、下午、晚上分别由三所高校招生时使用,除规定时间,招生人员不得上机。由于上午不参加录取,开完招生动员会,前脚一进宿舍,后脚跟着进来一男一女一对夫妻。他们可真够有本事的,不知使用的什么孙悟空钻入铁扇公主肚子的本事,冲破几道警戒线从天而降了。“你是来招生的老师吧?我看到今天早晨的报纸,我女儿报考你们学校,你们只在我们省招8名学生,我女儿的成绩是第8名,因为出档有虚数,非常危险,请您一定想办法录取。”他们二夫妻神色慌张地说道。

  “我上午还不能录,因为没有计算机。你女儿能不能录上我还不敢说,最快下午或者晚上才能录。你们先回去吧!我们在宾馆里面没有报纸,生源情况还不清楚。”我一边安慰他们,一边劝他们回去。

  “老师,我们既然进来了就不能走了。我们到外面等着,你录一天,我们等一天,你录二天,我们等二天。”

  我无奈地苦笑着送他们出去了。

  他们二夫妻就坐在楼门口的树荫下,每当我进进出出时都能看到他们。

  等到下午2:30好不容易可以上机了,令我最怕出现的情况出现了:只能录8人,计算机屏面上依分数高低出现9个名单,其中最高分580分,最低分525。最后3名是527、526、525各1人。三个人的分差这么小,看来要从这三人中退掉1人。525终于出现了。在我临来M省上火车前二个小时,我的一位老同事到处打电话,终于找见我。告诉我这个考生,到处托人,托到他那里,如果有可能,一定想办法招回来。人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关系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形成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有些时候确实是身不由己。老同事、老朋友共事十几年,相互之间都是受人之托,人情难推,盛情难却,这也是人之常情。这点心不尽面子不给,心里也感到说不过去。面子是中国人最微妙、最看重的性格与心理。我也是中国人,我也不能免俗。但是说句心里话,我最怕这种擦边球、压线分。或者分很高或者分很低都好办。分高自然录取皆大欢喜。分太低出不了档回去好交差。低分擦边出来的考生,必须把高分生退掉才能留下低分生,退高分留低分谈何容易。也使人于心不忍,这也是考生和家长最忌恨和最敏感的问题。这不,525托了人,526亲临现场。特别是现在,招生改革增加透明度,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地录取,招办门前就设有查询电脑,只要输进考生号码、录取与否,录取进展情况尽收眼底。即使招生老师在查阅考生档案,也能在电脑屏面显现出“正在阅档”之中的提示。525不好退,526亲临现场,527在这三个人中分数最高,退哪个理由都不充分,一、二分之差确实难以留下低分,退掉高分。先不说退掉退不掉,即使退得掉,万一考生家长找到学校,又会起一场风波。坐在电脑前,我左思右想,只要轻轻一点鼠标,一切即成定局。这一点重千钧,厄运降临到哪个考生头上似乎心中都不好决断,干脆向学校招办请示,将来万一有什么说道,我也有个回旋的余地。想到这里马上回宿舍打电话,走到宿舍楼门前远远地526的家长在向我点头致意,她们又迎上来,我忙不迭地回避着他们。

  我把情况的来龙去脉向招办主任汇报着,干脆来个决战千里之外吧。招办主任听到这个复杂的情况,谈吐间也有些犹豫,估计她既不想得罪熟人又怕承担责任,更顾虑考生家长来学院理论,因为我们学院发生过此类情况。不可否认近年来国人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受教育权利平等的意识都大大加强了,普通百姓不用大脑思考问题、愚不可及的年代过去了。“你看三个人小分上有什么差距,如果外语或者数学成绩悬殊比较大的话,就以此为理由退档。或者你仔细看看这三个人的身体条件,有没有限招或不合格的?”我按照招办主任的指令,又回到电脑前仔细阅读这三个考生的电子档案。

  我又坐在电脑前仔细阅读三人的电子档案。

  这三个人数学、外语成绩互相相差不过5分,此长彼短,难见高低,仔细一想这也本属正常,因为他们三人总分只差一分,所以各门小分不可能相差太多。说起身体条件更是有意思,527、525理工专业受限,526身体健康视力正常,报考任何专业均不受限制,这是我校拟录取人员中身体条件最好的考生。我就像拿着放大镜,显微镜反复查找爱滋病病菌一样仔细巡视多遍,更加感到从良心上,感情上难以点一下鼠标。这三人确实不分上下、难分高低。

  四个小时就这样在焦躁不安中一分一秒地流失过去了。一个下午我给招办主任打了三四次电话反复协商难以定夺,每次526家长都远远看着我匆忙进出的身影而更加焦急。下午6点多钟招办主任终于发了话:“如果你能挺过今晚,明天上午9点左右给你答复。咱们学校在重庆招生有一个名额未招满,如果可能明天上午9点左右把重庆的指标调过来,重庆明天上午本科招生工作结束。”当我把这个喜讯告诉526家长时,他们面露难色的说道:“我们已经和M省大学招办联系了,他们的意思是或者去北京,或者马上把档案退回局域网终端,他们可能今天晚上补录。如果我们等到明天上午两头空了怎么办?我们女儿已经复读一年了,今年再走不了,后果不堪设想。上官老师,你就退档吧!”526家长边说边哭。这位家长的哭诉也使我的热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好吧,那我先退档,以免两头耽误,如果有可能,明天我再把你女儿的档案调回来。”我半是安慰半是应酬地说道。转身走进机房,轻轻一点鼠标,屏面上显示出“526退档”的字迹,不到一分钟“上载成功”只待录检组审查通过。当我把上述情况向招办主任做了汇报后,招办主任立刻非常老到地说:“这毕竟是526家长口头许诺同意退档,主动退出。但是口头许诺毕竟是口头许诺,万一他们又反悔了怎么办?你最好让他们写一个书面材料。”

  “他们表示退出后就走了,我找不到他们。”

  我略一沉吟推辞着。

  “你到大门口去找一找,他们很可能没走,不一定又和什么院校接触呢。”招办主任坚持着。

  “行,我去找找看。”526口头表示退出,这还不行,还要人家写书面材料,这在理性上来讲也许是对的,不能留后遗症。但是从感情上讲我总觉得未免太残酷了点,似乎让我有些说不出口。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回到宿舍,一头倒在床上,累死人了。晚上9点钟录检组来电话通知,上载材料通过他们的审查,让我去签字、办手续。

  “你是来招生的老师?”录检组的杨老师审视地看了我一下。

  “我讲一下,我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私人色彩。”素不相识的杨老师说得我一头雾水,真是莫名其妙。我疑惑地打量着她。“刚才有个市招办的老师带进来一个考生的条子,考了530多分,这个考生已经被你们学院拟录取了,但是她要求退档。回家复读,明年重新考。”杨老师边说边把这个学生的条子递给我。

  按照省高招办的明文规定,只有第二批本科未被录取的学生才能改报志愿被省内其他院校录取。按说二批第一志愿拟录取的考生是不能随意退档的,所以她才来了这么一场异常精彩的表白似的开场白。仔细看着这个学生写的要求退档的字条。志愿是考生自己意愿的反映,是学校录取的依据。从法律角度来讲,也是一个社会“契约”,既然这个考生放弃自己的志愿,自愿落榜,我也不想挽留她。再说想来的人有的是,对于526来讲,真是云开雾散太阳出,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我仔细看着这个学生写的要求退档的字条,对杨老师说:“虽然按照规定,这个学生现在还不能改报志愿,不能随意退档。但是她不想去我们学院我也不想留她了。如果我录取了这个学生,她又不去报到,其他人也不能去,活生生浪费一个宝贵的高招指标,太可惜了。这个学生我可以退档。但是这个人我没有见过,她没有和我直接联系过,万一过上几个小时她又想去我们学院,或者她不承认这个条子是她写的怎么办?所以请您注明一下,这个条子是由省高招办转至学院招生老师手中的,我马上退掉她。”我请杨老师为我写这样一个说明。

  “这个说明我不能给你写。”杨老师异常精明地眨着眼睛。“杨老师,招生现场瞬息万变,不说是一招定终身吧,一招定四年是没有问题的。我估计这个学生是想去其他院校,万一在其它院校录取过程中出现什么意外,这个考生走不了,她又想回来怎么办?我们学校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毕竟是北京院校,占有天下第一城的优势。按照你们这里北京第一的报考原则,这个学生又反悔了怎么办?这个风险我们怎么担得起?”我诚恳地说道。

  “噢,对!刚才市招办的老师给我这张条子时,是一式二份,市招办手中的那张条子,她们盖了公章。我把盖了章的原件要过来给你不就行了吗!”杨老师突然想起来。她匆忙站起来找那个老师,却又找不见了。“我先把这张没盖章的条子复印一下,咱俩一人一张,你去办退档手续,我负责把那张条子追回来。”杨老师非常认真地立即复印了一张,“把原件给你”边说边递我原件。“我留复印件,一人一份。”杨老师像小孩玩打勾勾游戏似地把原件递到我手中。

  当我办完退档手续,把526重新录到我院的预录名单上以后,杨老师已经把那份盖了公章的要求退档的材料复印好。“咱俩每人二份,你拿盖章的这份材料,各自保存好,这下手续全部健全了。”

  从下午2点到晚上10点,整整8个小时,才把这8个学生招完了,终于把527、526、525三个人都录取了。长长地喘了一口气,心好累啊!

  我在M省的招生工作顺利结束了。

  尾声

  回首三年高招,身临其境的只是整个招生录取的某些部分和过程,我在这里记录的也只能是某些部分和过程。三年来,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其他社会热点问题上,社会各界没有像对高招的纯洁性、公正性和公开性,那么严格的要求和强烈的愿望;传媒没有那么密切地注视和全面的监督;政府有关部门没有那么快捷地反应和坚决地干预。

  扩招三年三大步,年年有新变化。尽管还存在这样或那样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从整体和全局来看,高招的科学性、公正性、公开性,是有目共睹的;客观地讲,在人才的选拔上,高招应该说仍然是当今中国较为干净的一片圣土和绿洲。

  三年高招两点启迪

  启迪之一:依法治招是新时期高招工作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招工作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高招是为国家选拔培养干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即使是近三年来,扩招带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的色彩,但高招主流仍然是在计划的主导下,以行政管理的办法进行的。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各种法律、法规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逐步完善。这就要求高招工作适应这一发展变化的形势,适应我国民主法制的建设,使之纳入法制的轨道。我国要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这些大法的指导下,制定有关招生工作的具体法律。除了有实体法之外,还要制定程序法,从程序上保证以法治招。

  依法治招还主要应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招生,其招生计划具有法律效力,同时高校要以对国家、对社会、对受教育者负责的精神开展教学活动;享受高等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提倡考生的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尊重他们的知情要求,倡导他们依法参与高考;学校与考生之间是一种民事关系,学校作为法人享有包括招生在内的有关民事权利,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考生具有选择学校的权力,有报名权,被校方录取后有遵守校方规章制度的义务。

  启迪之二:高招工作全程网络化将是实现依法招生的重要环节。只有在高招过程中的报名、阅卷、录取三个环节中,依靠科技进步,减少暗箱操作,逐步实现全程信息化、程序化和网络化,才能近一步实现高招全程的科学性、公正性。根据教育部的要求,2002年全国高招远程网络录取招生总数将从2001年的50%提升到2002年的80%。网上批改试卷已在有条件的省市试行。相信在此基础上,网上预报名,网络模拟报名也必将会逐步展开。

  我国高招报名采取估分报志愿和知道分数后报志愿两种方式,不管采取那种方式都出现了严重的"撞车"现象,可以说高招报志愿是跨世纪的难题。像M省2001年组织考生四次填报志愿,十二年寒窗苦一朝填志愿,马失前蹄,确实令人胆战心惊。每年高考报名时,考生和家长辗转反侧,日思夜想,填报一次志愿大有脱了一层皮的感觉。不知多少毕业班老师唯恐本校学生“未出校门自相残杀"的局面出现,逐一多次审查本班学生的报名表,多次紧急协调本班学生的报名志愿。家长、老师、考生惟恐一笔不慎,遗恨终生。黑暗中盲人摸象式的苦思冥想,到头来相当一部分人仍是感觉自己精心选择的院校和专业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考大学本来是凭成绩,多年来报名却是撞大运碰运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增强填报志愿的透明度,考生完全可以在网上预报志愿,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网上的信息修改志愿,就像预订飞机票一样,客满可以改乘其它航班。这样可以使大多数考生找到比较满意的院校和专业,使高校找到特定的生源,减少录取工作的中间环节,减少多次报志愿和高分考生落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从1995年广西率先试行网上招生,到2002年全国远程异地录取达到百分之八十的速度和成效来看,突破手

  工报名的瓶颈,实现全程网上录取为期不远了。

(完) (上篇) (中篇)

  责任编辑:王童、杨晓升


发表评论短信和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北京文学网络精选版 专题
 相关链接
高考招生见闻录(中篇)(2002/09/25/ 15:01)
报告文学精选:高考招生内幕见闻录(2002/09/25/ 13:21)
浪进船舱(二)(2002/09/24/ 11:56)
浪进船舱(2002/09/24/ 11:51)
· 寻情记之水上艳情
· 发短信不但获积分,还拿大奖
· 加入新浪短信联盟 有钱一起赚!
· 中美越洋短信,万里传情
· 爱情快递,快递你的爱情!
· 下载短信铃声图片 获手机、珠宝
头条新闻
(30元/月)
体育新闻
(0.2元/条)
非常笑话
(0.5元/条)
两性学堂
(0.5元/条)
你的手机: 手机密码:   > 快速获取密码
图片  铃声  言语  自写短信  游戏  订阅分类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华语歌手快速查询
[ F4 ] 流星雨
[许绍洋] 薰衣草
[郑秀文] 眉飞色舞
[莫文蔚]
[Kenny G] 回家
更多精彩铃声>>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