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 > 北京文学网络精选版 > 正文

健康的钥匙送给你(二)

http://www.sina.com.cn 2003/07/23 14:33   北京文学

  作者:舒云

  吴英恺教授,92岁,辽宁新民县人,从医70余年,是中国胸部和心血管外科的先驱,国内外医学界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因为父亲是老师,他从小得到了良好的教育。那个时代看病很难,他很想学医,最终毕业于沈阳小河沿医科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并到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进修胸外科,医术高超。1943年他谢绝美方的极力挽留,回到祖国,投身
抗战。1948年他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外科教授。1951年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了协和医院,归解放军总后勤部领导,定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和中国协和医院。吴英恺教授参加了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在长春市立医院工作了一个月,做了大量的外伤手术,并与人合作编写了《野战外科学》。1956年春,他出任新建的解放军胸科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1958年总后卫生部和中央卫生部协议,将解放军胸科医院移交地方,迁至阜外,命名为阜外医院,400张床,吴英恺教授出任院长兼外科主任。阜外医院的业务方向以心血管病的医疗、研究和干部培养为主,1962年挂了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的牌子。除了文革中的几年,吴英恺教授一直没有离开胸部外科的专业。

  文革后吴英恺教授被任命为阜外医院院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1978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学与人群防治研究室。本想甩开膀子大干一番,把文革中丢失的时间抢回来。没想到,1980年,突然动员他退休或转业,没别的理由,说他年纪大了。那时还没有干部退休的制度,吴英恺教授想不通。虽然他70岁了,但他不想退休,他还能工作,他要工作。不就是叫我让出院长的位置吗?不当这个院长,没什么了不起,工作的权利你剥夺不了,这一点挫折随它去吧。一个星期后,吴英恺教授同意调出阜外医院。他坚持三不变,中国人不变,中国共产党员不变,中国医学家不变。他决心一如既往,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奋斗终身。

  但联系了几个单位,都不好安排,吴英恺教授只好暂将关系放到首都医科大学(后来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卫生部领导批准,吴英恺被任命为首都医科大学胸部及心血管外科教研室主任。但这只是名义上的,按月领工资。

  他终于还是成了度日如年的待业教授。

  1981年3月,北京市卫生局领导到吴英恺教授家,邀他到朝阳医院与翁心植教授开展心肺疾病医疗的科研工作。这对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天地,但并没有到隔行如隔山的地步,饱尝待业之苦的老教授吴英恺立即同意。71岁高龄的老人就这样从无到有,重新钻研第二个专业。吴英恺教授要求从阜外医院调出胸外科的李平、林训生、陈宝田和心血管病流行防治研究室的吴兆苏、姚崇华,以便组织起来,另外开展工作。经与翁心植教授研究,在翁教授原呼吸疾病研究室的基础上,加上胸部及心血管外科教研室的力量,组建成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吴英恺教授任主任,翁心植任副主任。

  虽然有市里的支持,可是想靠几名助手,在古稀之年,白手起家,再建一个心肺血管中心,真是比登天还难。一切都不是轻而易举,有人怀疑,有人旁观,有人冷嘲热讽,工作进展缓慢。逆境对强者来说,反而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吴英恺认定一件事,就要不屈不挠地完成,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拼搏了,他一定要成功。

  13

  1982年12月,吴英恺教授做了第一例体外循环手术。

  1983年6月,经市领导决定,将心肺血管中心迁往安定门外的原北京结核病院的院址。由于市区发展,结核病院外迁,与温泉结核病院合并,大部分人员与朝阳医院原属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的干部一起,在结核病院的旧址上组建综合医院。因所在地区位于北三环安贞桥北的安贞里,故名北京安贞医院。很快,拥有600多张床位的安贞医院就名声在外了。近年每年都要做1000例以上的心内直视手术,不少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在国内领先。

  吴英恺教授被任命为安贞医院院长,兼北京心肺血管中心主任。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心肺血管中心是两块牌子,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医院科研联合体。心肺血管中心的临床研究室与医院的机关科室建在一起,看来理所当然,但认识上、组织上、具体工作上真正一体化远不是那么简单。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和北京市安贞医院的组织系列表在三年内就曾调动修改了不下四五次,到1986年才最终定案。1987年吴英恺教授退居二线。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五年,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终于落成。这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医疗、预防、科研、教学和国际交流的中心,五结合的完整的新型医疗研究机构。除一般市属医院临床各科室和医、教、研三结合外,还有较强大的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部分,包括两个研究室和一个人群保健科,统称社会医学部,1987年后正式成为首都医学院的教学单位。为贯彻预防为主和面向基层的方针,除人群保健科外,中心还组建了流行病预防研究室和人群防治研究室。这三个预防科室共有医疗科研人员50多人,并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建立了心电图编码室,血脂标化实验室和统计计算室。市心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放在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又在市卫生局领导下为全市18个区县制定了心血管病防治规划。1985年至1990年,取得国家、市、局级科研成果56项。

  安贞小区是个新建的小区,居民陆续迁入,1987年人群心血管病防治才逐步成形。安贞医院除继续发展原朝阳区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外,自1987年开始,在中心邻近的安贞里、安贞西里、安华里和安华西里(合称安贞小区)50多个居委会5万多居民中,开展以心血管病为重点的综合人群防治工作。送医到户,宣教到人,普查了高血压、登记了脑卒中和冠心病,编发了各种心血管病的宣传材料,培训了基层医务人员。由此安贞小区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工作取得了降低发病率危险因素和死亡率的明显效果。

  为什么让吴英恺教授牵头心肺血管中心呢?1974年秋,吴英恺教授经市卫生局批准,到日内瓦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心血管病的流行情况,交流各国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常见的心血管病的经验。那时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心血管病防治人才,也没有建立对心血管病的科学统计,更缺少系统的防治研究。

  吴英恺教授从日内瓦开会回来,在卫生部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支持下,着手组织心血管病流行和预防专业,组织专业人员培训,召集由十几省市自治区代表参加的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协作会议,制定了高血压、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虽然吴英恺教授是外科医生,过去参加对高血压的普查,也曾用手术方法治疗过高血压病人,但对心血管病的发病规律、诊断方法和防治途径还是知之甚少。至于流行病学更是门外汉,他也没有能力具体去管,一拖好几年。1978年,吴英恺教授68岁,决定自己闯一闯。他请流行病专家何观清教授,医学统计学家高润泉教授和心肺临床学家俞九生大夫共同组织我国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学及人群防治研究室,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为调研防治基地,开始招收研究生。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洪大夫就在吴英恺教授领导下开始参与心血管病的流行调查,以及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流行趋势动态的监测。1984年全国50万人吸烟调查,以及燕麦降血脂作用临床及基础研究,北京70万人群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等科研项目,获国家卫生部以及北京市的八项奖。90年代洪大夫参与1991年全国高血压病调查,心血管病流行动态趋势监测,北京东郊11万人群心血管病社区干预,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幸福度研究。还参加实用高血压学、燕麦降脂研究、高血压病防治等著作的主编,并发表70余篇论文。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14

  过去中国人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前几十年,也不能说中国人并不在意健康,而是顾不上。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买肉买蛋要用票证“计划”,满大街的人都苗条极了,很难见到胖者,哪里听到过“减肥”?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多少年没解决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你还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每一天都跟过节一样。口福大饱的同时,汽车也在城市泛滥成“灾”。越来越好的饮食,越来越少的运动,使各种各样的“文明病”像高血压、肥胖病等争先冒出“水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染”开。

  在民间,胖一直是“福”。年龄到了,挺个大肚子,多神气,说您胖,那是恭维您哪。过去穷人哪能拥有大肚子?大肚子是富人的“专利”,那叫“将军肚”。直到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胖怎么啦,没病没灾的,挺好。错了错了,大错特错。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一致提出,肥胖是继吸烟、艾滋病后的第三大慢性杀手。你胖,不仅本身就是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骨质疏松、性功能障碍、肿瘤、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疾病都会找上门来,挡都挡不住。

  洪大夫说,欧洲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78米,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8米。只有一个指标变化很大,就是体重。中国人体重增长太快,而且不是个别人,而是普遍。更令人担忧的是胖龄越来越低,少年儿童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肥胖。从坐高说,中国人与欧洲人没有差别,这说明中国人腿短,所以中国人肥胖是向心性肥胖,就是胖肚子和腿。除非不胖,一胖起来,身上赘肉多,这种肥胖对人体危害更大。想想,你每天要比别人多负重几十斤的“肉”,不仅两条腿和脊柱受不了,还影响内脏。肚子大就往上顶胸部,造成呼吸困难,所以胖人爱喘,消耗氧气比常人要多30%至40%。心脏功能也受阻,导致体力和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急剧衰退,所以胖者总感到累。年轻时可能还不觉得,到中老年,人与人的健康就拉开了距离,有人能精力充沛地上班,有人却有气无力,病倒在床。

  好多胖者也挺冤,谁愿意胖啊?那么到底是怎么胖起来的呢?

  其实,肥胖从理论上讲很简单。根据能量守衡的原则,任何能量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进食多了点,运动少了点,剩余的热量就变成脂肪,堆积在体内,胖就这样悄悄来了。

  显然,正常体重是健康的重要指标。有一个公式,正常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0(厘米)。要想瘦到正常,在控制饮食的同时,应该开始运动。这两方面一定要同时进行,别以为有了运动,就可以高枕无忧大吃大喝了。运动消耗的能量通常比想像的要少得多,所以控制饮食非常重要。

  逐渐,越来越多的胖者认识到了肥胖不好,减肥成了时髦。也有人又懒得锻炼,又舍不得山珍海味,吃减肥药吧。减肥药也不能说没有作用,确实能减下一些体重。但好多靠减肥药减肥的人都深有体会,是药三分毒,减肥药不能老吃,一停,就反弹,甚至比原来体重还重。这就掉进了越肥越减,越减越肥的怪圈。

  想减肥,只有“自古华山一条路”。

  肥胖症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均与缺乏运动有关。据报道,六个月的体育锻炼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明显下降。合理的体育运动,不但可以避免肥胖,而且可以使心情舒畅。一组中年妇女经过两个月的运动锻炼,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加量,参加者体重平均下降了2.4公斤。

  看来,减肥的灵丹妙药只能是控制饮食和天天的运动。

  15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阳光、空气、水和体育运动,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只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条件占7%,而60%取决于自己。这说明,健康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健康并不会自动拥有,也不能储蓄,必须靠持之以恒的运动获得。据对冠心病人的定期造影计算机定量对比,每日步行3公里的运动组一年后其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消退和稳定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步行”的建议。

  骑自行车当然也是有氧健身的极佳方式,游泳也是,可以利用身体每一个肌肉群,并能提高心肺的工作效率。但游泳要花钱,而且和骑自行车一样还不安全。跑步当然也可以,对于减少体重来说,跑步是最有效的运动之一。但对老年人说,跑步对心脏的负担远大于步行,对脚腕、膝盖、腰椎的冲击力比步行大三四倍,因此比步行更易发生伤害事故。美国刚开始流行的健身运动是慢跑,但发生了慢跑倡导者在慢跑中猝死后,又呼吁寻找更安全的健身方法。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有氧运动,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消除精神压力,使人不容易产生疲劳。

  于是步行运动应运而生,流行开来。

  最近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每天步行40分钟,对消除紧张感,改善情绪十分有利。长期坚持步行,与慢跑的效果相同,可以使你达到最佳的耐力。调查证明,有耐力的运动员活得更健康,更长寿,而且神智更清楚,身体、精神和心灵都能保持健康。

  为什么普普通通的走路有这么大的好处呢?

  人在原始时代是四肢支撑走路,进化了,前面的两只脚变成了两只手,只剩后面的两只脚负责走路,“逼”着腿肌发达。经过漫长岁月,人体全身肌肉的三分之二集中在腰部以下的两条腿上。可惜逐渐发达起来的腿部力量随着社会文明和进步,却在明显衰退。与古代人相比,现代人走路越来越少。首先表现在懒得外出,一天不要说走一万步,就是走几百步,对有些人来说也相当困难。自然界中,很多野生动物腿的衰老与死亡直接联系,因为你跑不动了,弱肉强食,自然你就成了别的动物口中的食物。对人类来讲,双脚是支撑人体健康的两根支柱。你活动量减少,导致腿部的衰老,造成心脏输血功能的减弱。而步行是负重运动,能强健骨骼并减少老年患骨质疏松的危险,还能帮助心脏工作,促进血液向心脏流动,增加肺的活力,提高血管的机能,降低血压和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心脏、肺和循环系统都健康了,那身体也健康了。所以说脚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应该尽可能多地“开动”你的双脚。

  作为人的自然运动形式,步行是理想的业余运动,好处太多太多。只要是正常人,都会,又没有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因为与平时“走路”差不多,所以不会有任何勉强和吃力。走路用不着竞争,又没有危险性。行走时,将自己平时步行的方法稍稍调整,尽可能使步子幅度达到身高的二分之一。步行锻炼与随意行走或漫步不同,选择适合你自己的步行速度。开始左右两脚的间距不要拉太开,迈步时膝盖伸直,脚后跟着地,后背挺直,下颚后缩,脚尖朝前,笔直前进,当两臂大幅度摆动时,保持身体前倾,以一定的节奏行走。任何年龄及处于任何健康水平的人都可以通过步行来锻炼,一年四季都可以。除一双适于步行的鞋外,不需要任何特殊器械。把步行作为你生活方式中愉快而有规律的一部分,会显著增进你的健康和幸福。只要你天天步行,你就会惊喜地发现,气闷、心悸越来越少了,“累”似乎也无影无踪了。既减少了脂肪,获得了健康,又不花钱,还不费力,何乐不为呢?

  16

  步行是发源于美国的健身运动。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医生怀特博士第一个提出步行运动对健康有特殊的益处,因为人体的解剖和生理结构最适合步行。他的权威著作影响了几代人。这位美国心脏病学会的奠基人,曾担任几任美国总统包括艾森豪威尔的保健医生,创造性地把步行作为心脏病人和心梗后康复治疗的方法,并主张健康成人应每日步行锻炼,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终生运动方式。怀特博士自己每天步行,从不坐电梯,外出住在12层楼上,也一样步行。他说,运动是最好的安全剂。

  1956年,美国创建身体健康与运动总统委员会,旨在鼓励所有的美国人开展健身运动。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美国年轻人的健康水平,其中一个主要计划是“总统挑战”计划,促进和鼓励6至17岁的学生参加心血管健康和肌肉耐力、力量、柔韧性与灵敏性比赛。该委员会利用广告、文章、特殊活动和奖励手段提高大众对坚持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它也鼓励学校、工商业、政府部门、娱乐机构和运动与青年组织为各种年龄的人开展和维持健康的运动计划。现在,体育锻炼已经成为美国人普遍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步行发展成为全民的健身运动,参加步行的人“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的平时缺乏运动的人,肥胖的人,体力不济的中老年人选择了“走路”。

  步行最大的问题是坚持,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三条原则,有恒,有序,有度。任何步行计划最重要的是要有规律地坚持,循序渐进地、按各人具体情况进行适度运动。一定要注意适量,过度可能造成心血管意外或猝死,美国报道约11万个运动小时有一次猝死发生。根据美国运动医学的研究,控制体重的最佳锻炼方法包括每周至少三次的有氧运动,每次至少20分钟,逐步增加步速和次数。

  近几年,日本也掀起步行的热潮,成立了步行协会。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日本提出口号,一天步行一万步,这是人体每天运动量的最低限度。

  我们中国呢,在洪大夫教授的热情“煽动”下,中国各大城市也开始了“步行热”,尤其是北京,走路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说,现在开始步行是不是太晚了?

  洪大夫告诉你,什么时候开始步行都不晚。

  美国保健系统的演变

  17

  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相当完备,包括国民所能得到的器官移植、激光技术、计算机体层扫描和基因工程在内的医疗服务,以及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使得过去许多医学无能为力的疾病有了诊断和治疗的办法,从而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是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医疗系统,不要说很多优秀的服务无法被许多美国公民享受,就是一般的治疗,也要支付昂贵的费用。在美国,大部分的医疗费用是由保险公司支付。保险公司提供多种承保业务,基本健康保险包括一部分住院、药物和手术费用。大额医疗保险为患长期、严重疾病的人支付较大数额的医疗费,这种保险旨在弥补基本健康保险的不足。伤残保险为因伤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生活费用。你无法预知疾病何时会来“打扰”,只能每月乖乖地向保险公司“进贡”。一旦病来了,保险公司将按合同支付全部或部分的医疗费用,以保证就医急需,这笔费用当然会高于所缴纳的保险金。这种由第三者(保险公司)付款的制度,间接地使人们要求最好的医疗和最少的保费。

  以前很多公司和企业为他们的雇员提供医疗保险,支付大部分的医疗费用。由于现代医疗手段“泛滥”,医护人员收入的增长,以及许多不必要的检查,造成医疗费用“暴涨”。保险金也随之上涨,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发现他们已经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有些公司要求雇员自己支付保险金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结果导致部分低收入雇员及失业者无力支付高额保险金。成百万的美国人通过加入互助小组共同分担医疗费用的方法,来支付自己的医疗开支。但仍有大约几千万美国人既无法享受政府的医疗保险,又没有足够的钱去购买医疗保险。在他们遇到灾难性的伤病时,这种困境就显得格外突出。

  于是,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医疗照顾计划,向老年人及残疾人提供健康照顾。各个州还制定有各自的医疗补助计划,由州政府在联邦政府的方针指导下加以管理,为各个年龄段的穷人提供健康照顾。一般说,医疗补助计划为那些符合条件、应该享有福利救济的人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住院及医疗费用。近年来,由于公共基金不足,许多州严格限制享受这种福利的人数并限制提供福利金的范围。

  今天保健费用已经成为美国迫在眉睫的一个社会问题,很多人认为改革已十分必要,希望制定一个国家保险方案,通过改进目前的保险计划来控制医疗费用,使更多的穷人得以享受医疗保险。

  18

  保健医学不仅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应该放在战略地位,这是医学的光明未来。

  医学是人类在与各种危害健康及生命的危险因素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医学史表明,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中都包括保健和治疗两个部分。世界上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反复强调,不论现在或将来,都应该把注意力集中于保健而不是治病,我们中国也有“防患于未然”的说法。而保健的思想在中外医学史上早有记载,中国古代的名著《易经》就提到过预防。到了《淮南子》,已经提出“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素问》中更一步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如临渴掘井,不亦晚乎。”

  这是人类在走过很长一段弯路后才得到的宝贵经验。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在与烈性传染病的斗争中大获全胜。由于包括污水处理、水中加氯等环境条件的改善,广泛的免疫接种,以及卫生食品的供应、营养状况的改善和良好的居住条件等,仅仅半个世纪,人类就在地球上消灭和基本控制了天花、麻风、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取得了人类卫生保健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医务界认为这是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功劳”,才导致了医学和技术的进步,只要给生物医学工程“浇灌”大量的资金,就能控制疾病,健康之树就会蓬勃生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美国出台了重治疗轻保健的种种措施。结果,初级卫生保健和家庭医生濒于消失,医疗费用火箭般蹿升。1950年到1975年,美国的医疗费用由120亿美元上升到1185亿美元,以每年96%的速度增长。1975年,美国政府花在每位公民身上的医疗费用高达547美元。可是,如此高昂的医疗费用并没有得到健康的“青睐”,50年代中期死亡率不再持续下降,反而出现一段停滞期。

  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看来单靠生物医学,对改善人类健康是无能为力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自70年代起,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疾病谱、死因顺位以及人口年龄谱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取代急性传染病而占据了疾病和死因的主要位置。由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原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显著增加。美国自20世纪初就有了全国心血管病的流行统计,1900年至1968年,美国心血管病的死亡率持续上升,主要是冠心病,死亡最多。

  人类健康的敌人变了,你还用老一套的战法,当然徒劳无功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关于世界健康状况的报告预测,未来死亡率的下降,大部分将取决于非卫生组织部门所作出的努力。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建议全国养成不吸烟、少饮酒、合理饮食、经常锻炼四项有益健康的习惯,即可普遍增寿10年。而美国多年来,每年数以千亿的美元用于提高临床技术,却难以使美国人民的预期寿命增长一年。而加强了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美国从1968年后死亡率又开始持续下降,20年中死亡率下降了30%左右,脑卒中下降了50%左右。1979年出版的美国卫生福利部文件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要想增进国民的健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集合医疗及社会资源投资在疾病预防上。

  保健医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群。

  传统的预防医学主要注意影响健康的因素是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而新的医学模式已使保健医学对影响健康因素的研究扩展到社会心理因素,诸如焦虑、忧郁、紧张、恐惧、绝望等心理障碍及吸烟、酗酒、饮食过度、纵欲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对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影响,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保健医学理论研究,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出影响人类健康因素的范畴,使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理论研究跨入一个新阶段。

  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生活方式的教育和推广已进行了很长时间,最早在1877年,美国密执安州建立的疗养院就是一个健康生活方式教育中心。但是那时的健康教育并没有像后来那样被人们高度重视。因为尽管生活方式一直被认为与健康有关,但这种关系的证据直到70年代才出现。1972年,美国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布瑞斯洛和加州公共卫生局人口实验室毕洛克公布了他们用5年半的时间对7000名成年人进行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期望寿命与良好的健康和七项简单而基本的健康习惯有显著的相关性。1963年至1975年,美国的各种烟制品减少26.5%,奶和奶油减少20.5%,牛油减少36.24%,蛋类减少15.6%,动物脂肪减少51.2%,而植物脂肪增加63.9%,结果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下降了43.5%,心脏病的发病率下降了37.7%。1976年美国提出一组数字,对10种主要死因调查分析,由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占50%。美国卫生总署90年代初报告,美国所有死亡的三分之二与食物和饮食有关。我国对19个城乡点调查,死因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过量吸烟、饮酒、偏食、饮食油脂过多、喜吃咸菜、少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在心脏病中占45.7%,在脑血管病中占43.26%,在恶性肿瘤中占43.64%。

  人们终于认识到,生活方式与行为对疾病的影响不可低估。

  19

  健康不应该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应该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和享有的权利。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非常强调这一点,甚至把健康纳入企业的福利事业范畴,因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谁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呢?健康是人生的第一需要。但是健康靠谁?人类却在好长时间没搞清楚。古希腊哲学家法莫克利特说,人们总是向神灵祈求健康,不知道他们自己才是健康的主宰。对疾病进行自我防卫,本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但这种本性在飞快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被逐渐削弱,甚至几近消失,个人在维护健康方面变得越来越无所作为。视医生和药物为万能,这本身也是一种“迷信”。人人都是自己的健康之神,随着社会进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从神灵到医生到自己,这是健康的三部曲,生动展示了健康观念的变化。一些发达国家曾为这一变化付出了极其昂贵的“学费”,美国花费了几百亿美元,才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取得了平均寿命的又一次增加。

  西方一些国家广泛采用医疗保险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尽可能不生病或少生病,或早发现早治疗,就可以少支付保险金。所以国外一些保险公司非常鼓励医院大力开展保健工作和健康教育,这也是促进医院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说,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影响健康的问题和过早夭亡都是可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防止,而且花费很少。保健专家认为,目前医院门诊病人中有80%可以通过自我保健解决,这不但可以减低医疗部门的压力,而且可以减轻病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据美国报道,成千上万的药物中只有10%确有疗效,60%根本无效。每年的手术病人中,40%的病人根本不需要动手术。昂贵的医疗费用“刺激”了美国人空前的自我保健意识,各地相继成立了生活方式教育中心,大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尽管收费很高,自愿“挨宰”的人仍然源源不断。因为这个账很好算,健康教育的收费再高,也比得了病看医生的钱要少得多。

  洪大夫在美国进修时,他的导师、世界心血管方面的著名学者斯坦默教授带他参加了芝加哥一家公司的午餐会,给10年中没生病的退休雇员发奖。奖品是一件T恤衫,一个网球拍,还有象征性的少量奖金。这一点点奖金算什么?10年不得病,该给公司节约多少医药费啊?这个公司有游泳池、健身房、网球场,鼓励雇员运动。洪大夫说他回国后,看有的领导过年过节去看老病号,病越重,越去看,健康的人反而没人关心。当然不是说病号就不要关心,而是说也应该关心健康人,让大家都以不生病为荣。

  人类进入自我保健的时代

  20

  世界卫生组织按照医学的发展历程,依次排列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自我保健医学。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下,形成生理、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使人类的健康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到60年代,人们认识到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70年代,人们认识到卫生保健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到80年代初,人们终于认识到卫生保健不再是医务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奋斗目标。医疗服务从单纯的治疗转向防治结合的综合服务,单纯生理服务转向心理、生理、社会的全面服务,单纯的技术服务转向社会性服务,使医院的服务对象不断扩大。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医院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中心。医学模式的转变,标志着人类在健康观念上的一次飞跃,使人们认识到自我保健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21世纪是大健康的时代,是自我保健医学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自我保健是大卫生观,大卫生观可概括四句,卫生系统从封闭变为开放,卫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做到“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国家、社会各部门把健康和幸福作为共同的目标。大卫生观认为,健康不是别人的恩赐,不是某个人的专利,而是人类的普遍活动。

  真正的美丽来自健康。

  健康享受每一天,这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

  世界医学会日内瓦宣言对医生的要求是,病人的健康是医生的首要考虑。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最核心问题,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完善。从理论上说,谁都不会不珍惜自己的健康。但实际上,在什么是“健康”的问题上并不是所有的决策者、医务人员和老百姓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疾病比健康更具体更直观,很自然健康就以疾病为参照。但是健康和疾病并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非此即彼,而是在健康和疾病之间存在着各种过渡的状态。没有疾病,不等于健康,更何况有病和无病有时也很难截然分开。一个人体内可能潜伏着某种疾病,但没有表现出来,表面仍然很“健康”。如肝癌和肺癌,一有症状就已经到了晚期。或者机体功能活动正常,没有任何“潜伏”的疾病,按20世纪50年代的说法无病就等于健康。但这只反映了生物学方面的本质特征,却没有注意人的社会属性,没有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内容。一个功能正常但精神处于崩溃的人,显然不能认为是健康者。

  什么是积极的健康观?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创立之初在宪章中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和包括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以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衡量个体健康的参考标志: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并不感到过分的紧张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对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形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世界卫生组织是协调预防和控制主要疾病问题的全球性组织,成立50多年来,对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很多有益的贡献。而它最大的贡献是明确提出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把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看待,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者兼容,符合现代整体医学的模式,从根本上纠正了健康就是无病的旧健康观,使健康的概念大大超出疾病的范围,把人体的健康和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诸多方面联系到了一起。

  21

  在医学名词中,预防有一级、二级、三级之分。一级预防包括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营养,体育锻炼,计划免疫,老年保健等。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处于临床前期时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防止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伤残者,通过康复医疗,促进其身心早日康复。

  在三级预防中,最重要的是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这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是保健医学奋斗的最终目标。一级预防由社区负责。现在社区这个名词在我们中国也时尚起来。社区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为血缘共同体和地缘共同体的结合。在卫生保健中,医院是卫生事业的前沿,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工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医院只是看病的地方,健康人与医院无关。现在卫生事业已经走出狭窄的圈子,成为整个国家经济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医院无形中成为社区推行健康促进和保健医学的中心。

  医院有高技术优势,是开展健康教育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人员,他们不但掌握系统的医药知识,还直接为病人服务,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心理变化,病人及家属对他们的教育深信不疑,加上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强,容易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通过医院健康教育,以医院为中心,开展社区范围的宣传教育,将医院的工作扩大到社会,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也可以促进医院和老百姓互知互谅,为医院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卫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仅是人员与机构的重组,更重要的是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式,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和卫生服务的模式都要发生转变。全国各地正在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这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社区卫生。有人将这一变革称为第三次卫生革命。

  中国人开始关注健康

  22

  时代在发展,当今的社会是高科技、高速度、高集中的“三高”社会,社会信息密集,数量猛增,频率加快,人们生活的环境和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人口高度集中,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居住和交通的拥挤,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人际关系,都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紧张的工作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在现代生活中位于最突出的地位。工作压力大,还要不断学习,从而导致情绪高度紧张。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改善了工作条件,却使工作变得单调、枯燥,使人感到工作既没有意思,又没有成就感,表现为焦虑、紧张、容易激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30多岁,40多岁,甚至20多岁,大学刚毕业,就感觉到一种威胁,导致与此相关的疾病发生率迅速增加。

  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死亡谱与发达国家相似,新生人口的预期寿命提高到近70岁,在世界医学史上堪称伟大的创举。但也由此使我国很快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老年病日益增多,同时看病也成了大问题。过去城里的“公家人”几乎没有看病难的问题,公费医疗,花再多的钱反正有国家报销,谁还会考虑什么健康不健康呢?改革开放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生的工作量和奖金挂钩。可是什么是好医生呢?好医生不是应该花最少的钱,用最简单的办法,治好病吗?对是百分之百的对,可医生的奖金哪里来?也是,钱不能从空中掉下来。

  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严重威胁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步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另一个主要病因。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慢性病的防治尚未被决策者和群众所理解,也没有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理解。还是老观念,医院的管理模式大都没有更新换代,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方向仍是增加病床。以为只要加强医疗措施和高精尖的技术设备就能解决慢性病的问题。不仅大医院,一些中小医院也争先恐后引进国外先进的诊疗设备。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CT扫描机从无到有,发展到200台左右,类似发达国家。这些昂贵的高精新仪器,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但治不胜治,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总体看,效果并不理想。结果慢性病造成医院工作量增加,费用上升,但对延长寿命、病体机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带来的效益却很少,而且这种高消费的做法是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实力都无法承受的。

  看个感冒,你或许就得掏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更不要说大病了,花个几十万都是小意思。这么大数量的钱,病家东凑西凑,或许才能凑起来。越来越高的医药费,造成一部分人看不起病。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中国的老百姓终于认识到,再怎么说,说千道万,不得病最好。来个脑溢血,子女请假起码两三个月,一家人麻烦,自己还遭罪,没准还要了命。这些都不说,光是那些医药费,或许就能让你倾家荡产。如果你自己给自己保健,不得病,不吃药,既不花钱,又不受罪,多好。

  自我保健应该是解决目前医疗体系困境的一个最佳方案。

  如此,维护健康的责任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坚决地落到每个人的身上。健康知识的普及,成了老百姓最欢迎的事情。人们为了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也就是医学上说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得不把健康提到议事日程上。在旧的医学模式中,人们强调的是医生与病痛,在身心一并治疗的新的医学体制中,人们注重的是健康的维护,医生只是医疗保健中最后的选择。到老百姓需要健康的时候了。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人和,在这种情况下,洪大夫健康讲座不“火爆”反而没有道理了。

  23

  根据生物学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倍至6倍,因此人的寿命至少应该是100岁,最长150岁,现在公认人的正常寿命是120岁。洪大夫说,可是好多人40多岁就不健康,50多岁患冠心病,60多岁死了,比科学预言的少活了50年。中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1亿,肥胖、高血压、脂肪肝、动脉硬化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死亡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为什么生活好了,人死得反而更快了?就是因为缺乏健康知识。美国的富人和穷人比,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穷人,寿命也长。就是因为美国的富人受到了较好的健康教育,自我保健意识强。而我们许多人对非传染性疾病的一级预防及投资缺乏兴趣,认为人吃五谷,怎么会没病没灾?疾病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吞下一颗药丸,病痛就可以消除,健康不就重新回来了吗?医疗也是轻于防,重于治,你要什么药,我开什么药,打发一个算一个。病家医家都把希望寄托在医药上。

  任何再高明的科学技术,都不可能使病人回到病前的状态,就像一张白纸,揉过后再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平整一样。所以不让人得病的医生那是最好的医生,洪大夫就决心做这样的医生。这也就是他热衷于健康教育的原因所在。洪大夫说,健康问题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这么多的病,归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重视基层保健,重视预防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功经验。但十年动乱使卫生事业遭受很大破坏,表现在健康投资过少,1983年我国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3%,人均15.5元。而在发达国家中卫生经费最低的英国1980年就已经达到5.7%。在相当长时间里,我国卫生资源仍将十分短缺,但现在短缺的卫生资源却大多用于医疗,从长远观念和控制慢性病的角度看,这是很不利的。不能再舍不得花一块钱去投资健康,而用100块钱去抢救。我们应该以发达国家的教训为戒,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基础保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用较低的卫生投入获得较高的效益。

  在对一些大城市9000余名门诊病人的高血压调查中,专家发现35岁至45岁的这组中年人,知晓率、服药率最低。其实这组人群正是上有老下有小负担最重最应该关心自己健康的人群,反而最不注意自己的健康。动脉硬化植根于青少年,但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中年,男性在30岁至39岁,女性在40岁至49岁,是一生中动脉硬化最快的十年,也是防治心血管病的最佳年龄。洪大夫说,其实,高血压是只纸老虎,比其它的心血管病更容易制服。据美国报告,要让高血压发病率减少,有效方法是,少吃盐,控制体重,增加运动,戒掉烟酒,加上心理平衡。太简单了,只要你注意,就可以做到。这样,我国的高血压就可以减少一大半,加上对儿童高血压的早期识别,对中青年高血压早期预防,效果会更好。

  现在开始提亚健康人群,就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人群。怎么让亚健康人群不变成病人?只要老百姓得到了卫生文明和自我保健的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就可以做到,这是最基本最有效最节约的办法。上海市对一组250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了两年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指导,使心血管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下降了20%和18%。北京曾实施了一个健康促进项目,对330万人口进行7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久坐的生活方式、身体超重等,对居民行为危险因素进行逐月监测和教育。仅对其中9700多名高血压患者的教育管理,一年就节约了医疗费100多万元,其治疗效率提高到90%,血压控制良好率达58%。

  健康教育是一切卫生工作的基础,投资最小,收益最大。据专家预测,心血管病预防花1元钱,医疗费可以节省8.59元,如果全北京市200多万高血压患者都能受到健康教育的指导,预计每年可减少医药费支出2亿多元,全国呢?据统计,中国的卫生资源消耗6100多亿元人民币,间接损失更多。其中4000亿左右用于慢性病。如果通过我们的健康教育,减少一半的发病率,就可以节省2000亿,还用不着投多少资,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幸福,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可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健康活动往往涉及到多部门、多学科、多渠道,由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工种和不同的人员分头作业,共同完成。健康的最终效益是建立在知识、信念、行为的转变上,最终效果是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哪是一朝一夕,睡一觉就立竿见影的事情,成果往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表现出来。由于观察周期长,造成结局评价困难,往往使人们对健康教育的作用产生怀疑。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谁不想立竿见影?谁愿意自己栽树,辛辛苦苦忙半天,让别人乘凉?功劳算谁的?我国健康教育的前期工作是受卫生宣传模式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健康教育不是一个专业,什么人员都可以做,不一定需要高度专业性的技术。还有健康教育的体制问题、管理问题也争论了好多年。

  据统计,上海的病人平均住院日是21天,美国则是7天。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的新药、仪器中国全都有,也能做基因。差距在哪?就在观念,人家是关注健康,我们是关注疾病。

  看来,改变观念是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

  24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从80年代开始,世界性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它对保护人类健康的战略意义,逐渐得到人们的公认,并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列入各国的卫生发展战略。中国的健康教育,在90年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起步不久,全国爱卫会和卫生部多次明确说,所有的医学院校应力争在短期内对各类专业增开健康教育课,加速培养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发展我国的健康教育。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中国极其有限的卫生资源承担了占世界人口22%的人口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中国卫生工作方针在建国初期为迅速改变旧中国遗留下的极端落后的卫生面貌,传染病的防治取得巨大成就。死亡率由1949年25‰下降到1990年的6.28‰。建国后不久,陆续消灭了霍乱、鼠疫、天花、回归热、斑疹伤寒、黑热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人口平均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上升为70岁。而新型“传染病”却不受气候和文化的制约,像传播信息一样的速度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新型“传染病”指通过生活方式或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情绪紧张、婚外性接触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美国卫生总署90年代初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所有死亡的三分之二与食物和饮食有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对疾病的影响不可低估,过去许多人认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认为可以预防。对慢性疾病的初级预防及投资缺乏兴趣。

  洪大夫认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它涉及到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洪大夫说,健康有三个层次,个人健康、家庭健康和社会健康,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健康。家庭健康了,个人身心才能安宁,事业才能成功,生活才能幸福。每一个家庭健康了,社会健康才有基石和保证。家庭健康取决于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又取决于女主人,家庭的健康要靠双方共同呵护。总之一句话,健康的钥匙就握在你自己手中。

  (完)  (一)


今年夏天,何不“放纵”一下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新概念英语 口语 出国考试 考研暑期限时优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男人做爱也需要前奏,适当的热吻、爱抚和触摸可令…
非常笑话
一女人向邻居告状:你儿子骂我是老母猪。邻居…
图片
铃声
·[陶晶莹] 太委屈
·[谢雨欣] 第三天
·[王 菲] 执迷不悔
铃声搜索

拨开性爱迷云
达到终极体验
加入缤纷下载,数万精彩图片铃声不限量任你下载,每条仅0.1元,让你的手机又酷又炫!
爆笑无比精彩无限,成人世界的快乐享受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下载。      
炫彩地带--和弦铃声彩图,10元包月下载      
情趣无限爆笑连连 令你笑口常开的非常笑话

每日2条,30元/月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