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 > 名家名作 > 北京文学网络精选版 > 正文

健康的钥匙送给你

http://www.sina.com.cn 2003/07/23 14:30   北京文学

  洪昭光是去年以来,风靡海内外的大众健康专家,他的健康讲座以及所著《登上健康快车》《洪昭光健康忠告》等图书“火”遍大江南北,这两本书以每天1万册的速度在全国热销,每天上百个读者的电话“追打”着洪教授———洪昭光教授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他的讲座和书籍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他那些并不深奥、只是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中如何保持健康长寿的原则和例子,为什么会如此轰动全国?洪昭光教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练、为什么热衷于传授大众健康理念?他传授了哪些广受欢迎的健康理念?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所
有关心这一切的读者,会在这部报告文学中得到满意的答案。

  作者:舒云

  洪昭光健康忠告

  ◆按照生物学原理,人应该活到120岁,但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死亡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病越来越多,决不是物质丰富了,收入多了,钱多了,是因为卫生保健知识没跟上。其实预防也很简单,可以减少得病,提高生活质量。从这方面讲,复杂的高科技不如简单的预防来得好。

  ◆大道至简,大医至爱,适者永寿,仁者无敌。

  ◆健康需要天天积累,健康需要人人关爱。

  ◆健康是你自己的事,健康的钥匙在你自己手里。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酒是一把双刃剑,少量的酒是健康之友,多量的酒是罪魁祸首。

  ◆吸烟的害处已经举世公认,越早戒越好。

  ◆肥胖是衰老的象征。腹部肥胖,是疾病的信号。

  ◆肥胖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其吃减肥药,不如合理膳食加适量运动。

  ◆三个半分钟: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坐起来又坐半分钟;两条腿下垂在床沿又等半分钟。

  ◆三个半小时:每天早上起来运动半小时;中午睡上半小时;晚餐后行走半小时。

  ◆对于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四点:定时作息,适应自然,注意清洁卫生,戒除不良习惯。

  ◆老人防意外六不要:一不要做猛烈转头动作,二不要烫澡,三不要豪饮冰水,四不要饱餐和酗酒,五不要空腹跑步,六不要蹲便。

  ◆养心八珍汤:慈爱心一片,好肚肠两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把这八味药放进“宽心锅”里文火慢炒,不焦不燥;再放到“公平钵”里精磨细研,越细越好。三思为末,淡泊为引,做成菩提子大小,和气汤送下。清风明月,早晚分服,可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物我两忘,荣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养心八珍汤”有六大功效:第一,诚实做人;第二,认真做事;第三,奉献社会;第四,享受生活;第五,延年益寿;第六,消灾去祸。

  ◆一个人心态好,世界上一切都变得很美好。

  ◆一二三四健康法: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

  两个基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三大作风: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四项原则: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

  ◆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三自一包,百岁不老。三自:自己关爱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

  一天一包养心八珍汤。

  洪昭光教授的健康讲座在《北京晚报》全文刊载后,“火”成燎原之势。报刊争相转载,不少出版社也纷纷联系,每天洪教授在办公室和家里起码要接上百个电话。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建议北京出版社社长吴雨初公开出版。于是,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晚报》共同策划主编了《登上健康快车———讲课经典·健康行动》一书,收录了洪昭光等三位专家的健康讲座。广东教育出版社也出了一本《洪昭光健康忠告》。这两本书以每天一万册的速度在全国热销,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甚至在香港的书店也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洪昭光教授的新旧著作如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健康快乐一百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让健康伴随着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等,也都在热销,这一系列的畅销书,使得“健康”一词在2002年变得分外醒目和重要,创造了近年来出版界的一个奇迹。

  我们看洪大夫的书,我们听洪大夫的讲座,没有更深奥的理论,就是一般的生活起居中如何保持健康的一些原则和例子,为什么如此轰动全国呢?

  洪昭光健康讲座是怎样火起来的

  1

  拿洪大夫自己的话说,有点像“无心插柳柳成阴”。

  看起来有些突然,其实事情早就开始做了,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洪大夫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美国进修预防医学回来后,在心肺中心流行病研究室时就十分关心大众健康的普及。后来他在安贞医院干部病房,发现许多病人花数万元医疗费治疗的病原来完全可以不治。也就是说,不仅不需要花钱,而且还不需要“遭罪”。于是,他最初先是查房时给病人单独“教练”,怎么得的病,怎么预防,应该注意些什么,把“底”交给病人。当一个人拥有健康时,并不知道健康的重要,对各种卫生防病知识缺乏自觉的要求。然而一旦被疾病打倒,生理和心理上有了损伤,才知道原来健康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病人和病人家属饱尝疾病之苦,都渴望健康知识,听得认真极了。而同病房的病友,也都围上来听。因为讲得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病人出院前,还愿意让洪大夫再讲一次,他又有意多讲一些健康知识。一开始也就是几分钟,逐渐充实内容,越来越长。病人和病人家属边听边记笔记,互相核对,然后抄出来,当成健康教科书。慢慢地,听的人越来越多。病人建议,干脆一块讲,人多点,给整个病房讲,也省得你这么累。于是,这个讲座就成了干部病房的“保留节目”,每个月,为楼上楼下的病人讲一次。许多病人知道后,都想听完课再出院。有时洪大夫外出开会,病人出院还留下电话,嘱咐洪大夫讲课时,一定打电话通知他,他专门来医院听。

  没想到这个并不正规的健康讲座这么受欢迎,出院病人邀请洪大夫到单位去讲,一传十,十传百,都说这个讲座太好了。于是,有通过医院大夫,有通过卫生部门,都来请。洪大夫到总参三部讲过一次,反响强烈。总参二部听说,也坚决要听,他又专门去讲了一次。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直机关也都去讲过。有的单位要组织上千人听,洪大夫认为,健康座谈,一定要座谈的形式,人不能太多,有问有答。好多人要听,满足不了,没听上的人意见大极了,怎么办?那好,500人,不能再多。

  洪大夫非常注意这个问题,从传播的角度看,个别指导,对症下药,效果当然最好,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大量的时间。大众传播媒介覆盖面广,但又不能将特定的目标人群区分开。例如电视,因为不可能占用黄金时间,以至于收视率并不理想。而演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别指导和大众传媒的缺点,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正规教学方法之一,简便易行,用不着花多少钱。但对演讲者来说比较难,你要吸引听众,除了最生动的例子,除了要对上听众的“胃口”,还有一条,必须允许听众提问题,当场解答,这样才会使演讲达到最佳效果。所以他强调一定要面对面的交流。

  洪大夫在家里也接病人电话,回答病人的问题,反复交代,特别耐心,常常一个电话要讲好长时间。有时爱人方虹要打电话直着急,不得不在家里再安一部电话,专门给他一部电话看病。有时洪大夫放下电话,方虹问刚才是什么人呀?他就发愣,没弄太清楚,反正是病人。清华大学一位老教授住院时听洪大夫讲过一次课,就成了忘年交。不断提建议,听到民间什么好的方子都打电话告诉洪大夫,又是患者又是朋友。就是在这种“教学相长”中,洪大夫的健康讲座越“长”越“丰满”,不仅有他苦思苦想总结出来的健康箴言,有精心配制的简单易行的“秘方”,更有大量说服力极强的临床病例。

  有人认为这种健康宣传再多也是“小儿科”,看不起。洪大夫不这样认为。他说,医学只有结合老百姓,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为了老百姓的健康,我就是要做普及工作。世界卫生组织有很多统计,美国心脑血管病年年下降,而中国却年年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低。在卫生资源方面,我国主要用于医疗,尤其重于事后抢救,而发达国家却是重视教育和事前预防。在全球6亿高血压患者中,中国占了五分之一。每每想到这些,洪大夫就觉得责任重大。只要有邀请,他时间再紧也要挤出时间去宣传。作为国内外医学界知名的学者和心血管、高血压病防治方面的知名专家,他的讲座有很高的权威性。

  洪大夫认为,健康教育要突出以健康为中心,提倡人人参加,主动参与。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与教育活动,促使人们更多地掌握健康知识,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的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洪大夫说,我是医生,就是要符合老百姓的需要,让老百姓懂得健康常识,只有健康,才能生活质量好。

  2

  1987年至1992年,洪大夫出任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专长心内科、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病,同时他还担任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脑子里有好多东西想写,苦于没时间,讲课,科研评审,开会,接待来访,忙得团团转。但只要中间有一半天“喘息”,他就赶紧写科普文章,节假日也不放过。近年来他除了撰写大量涉及本专业领域的科普文章,还与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卫生局、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摄制了12集的大型电视教育系列片《让高血压低头》,并经常在电视中进行健康宣传。

  世界卫生组织说过,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在疾病面前,人不能“对着干”,尤其心脏的病,就是瞬间的事,说不行,就不行了。生命本身非常脆弱,只能好好呵护。过去不是有一句老话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自己的身体一定要有个科学态度,身体好,这是最要紧的。尤其上了年纪,要客观看待自己,正视自己的身体情况,别还像年轻时一样拼命。你拼那几天,那几个小时,能做多少事?留得“青山”在,多少总会有点“柴”;没有了“青山”,什么“柴”也没有了。德国一位哲学家说,健康不是一切,但是没有健康,一切都没有。

  一位60岁左右的病人临出院前,问洪大夫,我这个病要注意点什么。洪大夫问:“你是想死,还是想活?”“当然想活。”“想活?回去后就要按‘四大基石’,好好注意,改变生活方式。想死,你就照老办法干。”病人觉得哪里有这么严重,回去还是照样我行我素,不久前这个病人心力衰竭猝死了。发生心肌梗死后,相当一部分的心脏组织坏死,即使能抢救过来,也会使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洪大夫说,好比一辆卡车,可以装3吨,你只装2吨半,中速行驶,这辆车可以用上10年。你硬装5吨,还高速行驶,一年车可能就完了。人也一样,超重本来对心脏就是很大负担,加上血压高和没有按时吃药,心脏当然要停止工作了。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人的心态也不平衡了。过去大家齐步走,谁也不比谁富到哪里去。现在不同了,差距拉开,大款遍地。他能有钱,我为什么不能?可是有钱,有钱怎么样?钱再多,没有了健康,又有什么用?西方白领的生活原则是透支金钱,储蓄健康,而我们许多白领却是透支健康,储蓄金钱。洪大夫说,好多人认为金钱最重要,年轻时用命换钱,老了以后用钱买命。你用健康换钱,腰包是鼓了,可身体也坏透了,你不得不用钱去“买”健康,很可能你所有的钱还买不来健康。要知道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一江春水向东流,而钱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健康比金钱更重要。一定要健康第一,金钱第二。如果你身体健康,头脑就会很清醒,你就能去做许多许多的事情。健康和金钱是天平的两端,千万不要透支健康,储蓄金钱。洪大夫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大款,手下有8个公司,个人资产就有1.5个亿。在别人看,这位亿万富翁是幸福极了。可惜老天不睁眼,他报了病危,广泛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救是救活了,但他的心脏“皮”太薄,跟牛皮纸一样,只有正常人的五分之一。不能咳嗽,大便也不敢使劲,稍一使劲心脏就要破。年轻轻的,比老头还老头,走路拄个棍,还要小心,怕摔个跟斗,把心脏摔破了,只好成天躺在床上。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上帝对他这么不公平,人家78岁还好好的,他才38岁,怎么就得了这么个要命的病?

  洪大夫说,据我所知,“上帝”很公平。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保健医学的最新成果,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你看你,一天两包烟,顿顿喝酒,烟酒无度。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你天天大吃大喝,所以你的血液黏稠,抽出来立刻就凝固,8小时后,血上面厚厚一层油,典型的高血脂症。你的体重188斤,腰围三尺三寸半,肚子越来越大。你出门坐奥迪,上楼坐电梯,到了办公室还坐着,所以你裤腰超长,血脂超高。再看你带那么多女秘书,你平衡得了她们吗?你今天拉拉小秘的手,心儿就颤抖,你明天拉拉情人的手,血压就往上走。挣了钱你就高兴,赔了钱你就着急,你怎么可能有心理平衡?健康的四大基石你条条对着干,你不心肌梗死,谁心肌梗死?这正好说明上帝公平,健康面前人人平等,谁违背谁倒霉,谁顺应谁平安。

  正说着,大款的大哥大响了。洪大夫说你看你,大哥大拴在身上,白天晚上都“办公”。现在都这样了,医生给你看病,你手机还在不停地响。你干嘛来了?看病。你要真想看病,就把秘书轰走,手机拿走,别拿健康换钱。钱挣不完,天下的钱也不可能都归你一个人,就是都归了你,你也不会知足。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没有健康,谈不上其他。

  类似这样现实又生动的例子,在洪大夫的健康讲座里还有不少。

  例如冠心病最怕着急和突然用力,很多人不懂,或搬书,或搬白菜,您少搬点也没事,却偏偏“不自量力”,一次搬好多。一使劲,搬书的心脏停跳,抢救过来成植物人了,四年医药费花去150万。搬白菜的累得呼呼直喘,赶快上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打针吧,这针比金子还贵,金子0.1克才10元,这药0.1克要1.5万,当然效果不错,出院了。咱们算一笔账,50斤白菜6元钱,为了6元钱的白菜,花了6万元的医药费,还差点搭上了命,您看这代价大的。如果有健康知识,知道平常不太活动的人不能突然干重活,完全可以避免。

  洪大夫强调老年人要注意三个“半分钟”:睡觉醒了,不要马上起床,先躺上半分钟,坐起来等半分钟,两腿下垂床沿,再等半分钟。这三个“半分钟”非常重要,医学家从动态心电图上发现,好多人白天好好的,心电图正常,晚上心肌缺血,老是期前收缩。原因就是夜里起床上厕所太快了,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一时供应不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摔倒在地。有的摔破了头,有的摔成骨折,也有的心脏就停跳了。于是,医学家提出三个“半分钟”,就是说,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一点,别那么着急,这样,脑缺血就没有了,猝死、脑中风也就会减少很多。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可以少死很多人。有一次洪大夫讲完,在场的一位老干部当场大哭起来。他就是两年前上厕所,起床快了一点,感觉头晕,第二天半身不遂了。整整在床上躺了8个月,长了褥疮不说,儿子也不再孝顺。他说我早听这节课,早知道这三个“半分钟”,我哪至于受8个月的罪啊。

  看来,把健康的钥匙交到老百姓的手中是多么重要。

  3

  但是这里恐怕还有个“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问题。比如说,你是营养学专家,你有很多研究成果,并且你准备得很充分,好几万字的稿子,几十张幻灯片。你也讲得满头大汗,可老百姓听不懂,什么卡路里,胆固醇,饱和不饱和,像听“天书”,这就达不到宣传的效果。洪大夫说并不是我多么高明,老百姓感觉到了什么,老百姓考虑什么,怎么能让他们听得懂,怎么讲到他们心里去,这是我经常考虑的问题。别一讲十万八千里,很遥远,要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讲。所以,他的讲座尽量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整个健康讲座像是在与你谈心,没有那些令人头痛的数据,也没有那些高深的理论术语。并且他想方设法把需要牢记的主要内容编成顺口溜,既科学,又形象,一下就讲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不识字的街道老太太也能懂。口渴?口渴就喝水,喝水用不着研究,也用不着理论。洪大夫说,你一大堆理论,哎呀,还不如几句话,你去喝牛奶,你去吃黑木耳,你去吃燕麦,你去吃蔬菜,你去散步,多简单。听了回去就能照着做,做了就可以立竿见“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合理膳食被洪大夫总结为两句话,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基本上就能满足我国人群的健康需要。每日一袋牛奶,三份高蛋白食品,半公斤蔬菜和水果,主食六至八两。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红黄绿白黑呢?红是西红柿,黄是胡萝卜、玉米等,绿是绿叶蔬菜、绿茶,白是燕麦片,黑是黑木耳。由于每个人体重及劳动量不同,热能消耗可相差一倍以上,所以饮食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以不增加体重为宜。除常吃粗粮、鱼、豆制品和绿叶蔬菜外,还应注意多进食一些有一定降脂、抗凝、降压等保健作用的食品,如牛奶、燕麦片、黑木耳、香菇、西红柿、胡萝卜、豆芽、荠菜、山楂、苹果、海藻类等等。

  市场上燕麦的牌子很多,但洪大夫在他的讲座中特意提到的“世壮牌”燕麦与众不同。这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彪等人研制出来的专门用于降血脂的燕麦。这种燕麦在雁北专门的生态基地生产,土壤空气没有污染,没有农药,没有化肥,完全是纯天然,并在加工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降脂的有效成分。它是从1492份燕麦资源中,经品质鉴定筛选出来的。又经过18家大医院5年观察,5轮动物试验,482例病人的观察,证明了的。

  洪大夫强调喝牛奶的重要,不少学生原来不喝奶,现在上学拎一袋奶喝。

  于是,超市里的牛奶、燕麦、木耳就卖得特别快。安贞医院所在地安华里的老太太们听了讲座,每天下午2点到4点自动聚到一起,讨论黑木耳怎么做更好吃,讨论怎样才能更健康。

  洪大夫的讲座“培养”出一帮“追星族”,他讲到哪追到哪。不管他在那个单位讲,全去听,场场不落。他们说洪大夫老有新东西、新例子。确实,洪大夫每次讲座的内容都不完全一样。他给院士讲,给离退休干部讲,给老百姓讲,对象不一样,讲的侧重点就不一样。比如知识分子精神压力大,运动又少,就容易得高血压,他就重点讲高血压的预防。每次讲,他都要引用国内外最新的参考资料,不断把新东西“缝”进去。

  既然是讲座嘛,就放得开,完全是口语,有时根据听众的情绪,还幽默几句。这样他累计演讲了几百场,没有幻灯,没有多媒体,也没有一个字,完全是腹稿,但反响强烈。

  那么这个健康讲座是怎样被印刷成小册子风靡全国的呢?

  4

  那时有个口号,科技下乡。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科技部、卫生部经常组织专家们到各地进行科普宣传。洪大夫曾在多个城市作过《让健康伴随您》的报告,有的地方省委几套班子都来听。他常常是上午讲课,下午出差,回来一天又要走。2000年4月,江西方面邀请洪大夫到南昌和抚州地区作生活方式与健康老龄化和心血管病问题的专题报告。报告极受欢迎,时常被阵阵掌声打断,深深打动和吸引了前来听报告的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和医务工作者,使大家懂得了身体保健的知识,掌握了健康长寿的要领和方法。这么好的讲座,只听一遍当然不过瘾,而且人数太有限,不能这么轻易就把这位大专家放“跑”了,江西方面就“偷偷”录了音。事后征得洪大夫的同意,江西省科协、抚州地区公医委、抚州地区科协等单位共同出面,对录音进行了认真整理,印刷出来,作为内部材料,发给老干部人手一册。

  江西这份录音整理稿,完全尊重“原作”,连那些语气词也都没舍得丢掉。于是在有意无意中,保留住了“朴素”和“口语化”,再现了讲座现场的幽默和活跃气氛。看一遍,就好像亲临现场听到了这个健康讲座,效果自然不错。

  最早把洪大夫健康讲座整理成文字稿的江西省先印了几百份,不够;又印了几千份,还不够。这个录音稿很快无胫而走,越传越厉害,先在四川等南方几个省市传播开。当地的老百姓争相传抄,又很快传到北方,山东省人大也决定印发给老同志,先印了5000册,一下发完了,又加印2万。据说有的单位一印就是3万。就这样,北京也传开了,连市委某领导那里也有了一份,是从中国科学院传过来的。

  在老年人群中,洪大夫的健康讲座大受欢迎。一位脑血栓病人的家属看到这个小册子,哭了,说早得到这个手抄本,我们老头也“走”不了。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有一个老教授,一边生气一边抄洪大夫的讲座。原来另一位老教授得到了一本称之特别好的讲话,这位老教授看见,要借。不借,生气了,那我抄,抄都不太愿意借。最后洪大夫去讲了一次课,大家才心满意足。有位干部离休10年了,照着讲座做,天天坚持“四大基石”,每天走路两个小时,走了10年,心功能、肺功能、血色素比10年前更好了,每天都心情愉快。一位心外科副主任和老伴去爬香山,遇上另一对老夫妻,聊起来,人家很小心地从兜里掏出一本小册子,说老先生,我看你面善,送你一本珍贵的礼物。心外科主任一看乐了,这不是我们医院洪大夫的讲话嘛。

  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把从江西得到的录音稿印刷成册,给每一个离退休老干部发了一本。一位老干部拿回家,爱人一看,这太好了,就打电话给干休所的政委,建议印出来发给大家。干休所政委说,我这也有。老干部不断来复印,都说好。干休所决定干脆印出来吧,专门和洪大夫取得联系,要内部铅印,发给老干部人手一册。别的干休所听说,也要印。西郊机场一位老干部,从不同渠道得到几个不同的版本,到处送人,却没送出去,一问人家都有了。

  因为都是内部印刷,很多没经过作者本人,小册子的标题全不一样,有的连名字都搞错了,什么“胡昭光”,“洪耀邦”,五花八门。洪大夫认为,名啊利啊都是身外之物,他只是衷心希望人人享有健康知识。怎样才算健康,怎么避免高血压,避免那些常见病多发病,老百姓迫切需要这些知识。从病人健康出发,我应该把这些知识告诉老百姓,知道的人越多越好。洪大夫的原则是谁都可以印,没有原则错误,内部印就印吧,反正是健康教育,对读者也是个交代。

  这个由江西在两年前整理的健康讲座稿,在《北京晚报》刊登前,据不完全统计,民间已经有了68个不同的版本。至于这样的“手抄本”到底印刷了多少册,已无从统计。

  5

  就是这样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还是有局限,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迫切的健康需要。成都一家报纸和安徽一家老年杂志都与洪大夫联系,迫切要求印出来,说读者需要。

  1995年,《北京晚报》“健康快车”专栏与北京市卫生局合作,开始举办“健康大课堂”,作为“健康快车”列车长之一的洪大夫不仅在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科普文章,编写了10多本科普小册子,还积近40年的临床经验,并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演讲风格。至今八年过去,“桃李”满天下,“健康快车”也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健康促进项目的子项目。

  2002年五一节,《北京晚报》在读者强烈要求下,把洪大夫的讲座纪录稿分几次全文刊发,以此作为送给劳动者的礼物。这是洪大夫的健康讲座第一次公开刊登,不少人早早到报亭排队等着买晚报。洪大夫的爱人方虹感觉就是从《北京晚报》全文刊载后,开始大流行,“闹腾”得越来越厉害,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那么多年,除了到处讲,大的报纸也经常约稿,电视里也系统地讲过很多次,可是远没这个公开刊登的讲座“火爆”,“火爆”得让你都招架不住。

  2002年春节,一位读者把洪大夫讲座的复印件送给广东教育出版社,马上被争相传阅,不仅自己收藏,还纷纷复印寄给远方的亲友。广东教育出版社决定立即去北京,与洪大夫联系出版事宜。因为有媒体的热情参与,这时的传播速度就更快了。上海《文汇报》也全文转载,连连加印,还是不够,最后编辑手中的报纸也都被要光了。洪大夫的上海同学打电话来,说你那个报告在深圳传开了,到处都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台湾也有,美国那边的华人报纸也开始登载,互联网上更是铺天盖地。医院一位领导到北京市开会,市里说你们洪大夫的那个讲话,我是从美国网站弄来的。

  更多的媒体和更多的人慕名而来。

  医生三件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

  6

  现代社会极注重包括服务意识、服务方式、内容、态度等在内的服务功能。世界卫生组织赫尔辛基宣言中说,促进和保护人民的健康是医生的天职,医生的知识和良心促使其献身于这一使命。健康被置于从未有过的战略高度,它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要求临床医学在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过程中,要对生物、理化、心理以及社会因素作全面控制,而且必须把保健医学的观点、知识和技术渗透到临床各科的实践中,落实预防措施,改变临床医生“看病不看人”的做法;对疾病要作出立体诊断,即从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空间进行诊断。

  北京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与养生新天地》杂志编辑部主任李天慧1996年曾在加拿大进修了两年的中医经络,她接触了不少的西方病人。李天慧说,加拿大各种社会层面,健康理念相当普及,都知道自我保健是最安全的出路。比如失恋的小伙子,没病,就是沮丧,来看医生,非常关心自己的健康。家庭医生都有病人的长期病历档案,形成完善的健康网,大病由家庭医生和医院共同会诊,全是商业化运作,整个氛围形成了。而我们刚从贫穷中走出来,对保健还没有更好的认识。官方机构以及辅助机构都还不到位,与国外差得太远。我们有的医生看病连眼皮都不抬,病人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人家来看病,你怎么能不认真?你不把病人当人,医患关系能不紧张?医生不光看病,还要“看人”,心理解决。病人一旦信任你,就会愉快地接受你的治疗。国外不成文的规定,医生要给病人半个小时的时间,专门听病人诉说。

  但这中间也有个制度问题。时间就是金钱,在我们中国的大多地方往往还没有这个概念。而在加拿大,医生看病的时间是要收钱的。病人要延长,可以,定出时间单位。每一个时间单位算一个号,每个号的门诊费是几百美元。北京的独资医院要求医生看一个病人必须不少于多少分钟,病人什么药也不拿,也要出几百元的门诊费。而北京的公立大医院,每个病人的门诊费才几元,不要说普通医生,就是著名的专家,看一个病人的报酬也才很少一点钱。看“短”是这么多钱,看“长”也是这么多钱,那当然越快越好。看的病人越多,工作量越大,当然提成也就越多。按说医院病人相对集中,特别是住院病人,有相当多的空闲时间,并且易于按不同的疾病分类,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门诊更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好场所。无奈病人太多,一天的门诊量成百上千人,不抓紧,医生连中午饭也别想吃,哪有时间对每个病人进行什么健康教育。

  7

  由于在医疗中对仪器和药物的过度依赖,医护人员的作用被渐渐忽视,使医学表现出非人性化的倾向。加上医疗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将患者的身躯划分成了若干科,每一部分则由相应的临床科医生负责。病人进了医院,就走进了身体零部件工厂,从一个医生手中转到另一个医生手中,每个医生只注意归他负责的那一部分检查和处理,却忘了患者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社会的人。

  疾病往往就是钻了心情不太痛快的空子,尤其在我们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可以生气的事情太多。有个病人头晕,血压没事,到医院,医生几句一说,他心里不痛快,血压就蹿上去了。确实,现在看个病挺麻烦,就是本院的在医院看病,也挺费劲,更别说两眼一抹黑的病人了。挂号排队,在诊室外面还要排队,好不容易开了方子,划价取药还要再排两次队,楼上楼下跑得你晕头转向。

  可是医生呢?也不容易,咱们国家医院少,对医生的待遇也不那么顺。医学院毕业出来,改行很多。为什么?到国外收入自不必说,就是在国内公司做个医药代表,也不一样,早“肥”了。留下当医生,辛苦不说,待遇还差,怎么能安心?加上有找麻烦的,医生的心情怎么会好?紧张和焦虑不亚于病人,甚至更多。你到医院的门诊看看,病人那个多,不仅走廊上满是病人,诊室里也挤着病人。旁观者都觉得乱哄哄,别说医生了,脑袋早大了好几圈。有一位医生火了,你们都进来吧,我走。医生走了,留一群病人大眼瞪小眼。确实,一上午不歇着,看几十个病人,早就“头昏眼花”,中午该下班了,病人还看不完,能不烦吗?少说几句还看不完,再多说几句,挂了号没看上的病人能高兴吗?骂还算好的,有一位新医生刚上班,同事给他介绍经验,要先把窗户打开,万一碰到“紧急情况”,赶紧从窗户跳出去,保命最要紧。有一位离休干部手忽然麻了,赶快送到医院,说没床,打发回来了。回来半身不能动,又送去,医生第一句话就是怎么又来啦,不是告诉你没床吗?病人家属一下火了,没床?病就不治了?人都这样了,说几句好听的总可以吧?你说几句好话,没床病人也能理解,难怪病人家属急了眼要揍医生。当然打人也不对,可是你医生怎么这么说话?也许是病人看多了,见病不当病了?

  8

  洪大夫从来没有对病人发过火,他同情病人的痛苦,就是病人有过火的行为,他也能充分理解。他当副院长时处理医疗纠纷,一个中学生死在医院,都中午1点多了,家属仍不走,洪大夫就陪着,从上午8点一直到下午6点。你上厕所,病人家属就站在厕所门口堵着,怕你溜了。病人家属把洪大夫的胳膊都抓出血印了,他能理解,为病人着想。爱人方虹把饭送到办公室,洪大夫板着脸叫她端走。怎么这么凶?从来没有过,洪大夫回家后马上解释,说人家孩子死了,病人家属这么痛苦,我能吃饭吗?洪大夫认为,病人到医院是弱者,一定要抱有同情心,怎么处理当然有原则,但一定要同情。

  洪大夫说,我从医40多年,有什么感悟没有?我感悟两个字,“简”和“爱”,大道至简,大医至爱。2500多年前的医学之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提出调动病人机体的积极性,他说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放在“药物”和“手术刀”的前面,说明“语言”的重要。每个医生首先应该是心理医生,看到病人心里去,语言的力量占一半以上,不是有一句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嘛。医生的一言一行,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一定要平等,信任,鼓励。

  要成为好医生,除了努力钻研技术外,还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心,别当医生。爱心管什么,能治好病吗?洪大夫认为,医学关心的是人的健康,医生的工作就是服务人。医生要先会做人,才能做医生;不会做人,做不好医生。要回到医学的本来面目,古人说,无德不成医,就是这个意思。生命领域里未知数太多,同样的病在不同人身上,反映出来的现象就不一样,所以不能光钻医学。病人不是机器,也不是木头,随便敲敲打打就成了。有人光是死读医书,见木不见林。医生看病人,不仅是自然科学,还要有人文科学和艺术在里面。人得病,不光是病,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医院是医护人员对危重病人进行复杂检查、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的地方。第一所医院是在公元前三世纪由印度佛教僧侣创建的。到中世纪,基督教团体在欧洲的许多城市也建立了医院。很长时间,医院是为那些因为贫困而不能在家中得到照顾的人设立的。因为种种原因,医院的声誉一直因其死亡率过高而受到影响。洪大夫特意举出南丁格尔的例子。

  1854年至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战地的住院士兵死亡率达到50%,居高不下,主要是死于恶劣环境的感染。24岁的英国女护士费洛伦斯·南丁格尔克服种种阻力,到战地救护。一个护士,没有处方权,就凭一颗母亲般的爱心,创造了现在还在使用的无菌技术,使伤员死亡率从50%下降到2.2%,最后降至1%。可见,春风阳光般的爱心比抗生素更重要。南丁格尔作为近代护理学和护理教育的奠基人,被英国尊为民族英雄。1912年,第九届红十字国际大会上,将她的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南丁格尔奖章,成为鼓励各国护士的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奖。这也是联合国非常重视的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我们国家从1983年参加第29届评选以来,到1995年,已经有17位优秀护士得到过。这一年的南丁格尔奖由国家主席、中国红十字名誉会长江泽民亲自颁发。

  洪大夫认为,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医生和病人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医生的爱心是最为重要的。对病人如亲人、熟人、病人,还是视为路人,甚至不当人,那是大不一样的。药一样,医生态度不一样,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如果医生“盛气凌人”,听你的听我的?病人没看好病倒添了病。如果医生进行健康教育普及,门诊病人自然会明显减少,形成良性循环。而且,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有减少医疗纠纷的潜在功能,如果医护人员不详细向病人介绍他们所要接受的医疗过程,很可能会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满。通过健康教育,除了让病人同意所给予的医治外,还让其了解病的危险性,并且知道怎样预防。在美国的“病人权利法”中,特别强调病人的知情权。许多病人如果在一种开放诚实而且人道的情况下接受医疗,就根本没有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人都是感情动物,你对病人独特的需求和利益给予了更多的关切,比他自己想得还周到,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和病人家属怎么可能和你翻脸?万一起了纠纷,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病人接受过指导。

  9

  洪大夫说,我这个人不算聪明,只是爱读书。不光医学,对人文科学也感兴趣,像中国古代文学,诗词,都很喜欢。电视里动物世界、自然探索,也爱看。凡是有用的知识,就抄在纸上,静下心来反复琢磨。有思想深度的历史人物,看他怎么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看得多了,眼界就比较开阔,与别人想的不一样,经常能看到别人不太看到的地方。洪大夫认为,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做人很重要。不管你干什么,只有先会做人,才会做事。而要做好人,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知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都不了解,那么他也就不会爱国,即使爱国也是很肤浅的。一个人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了解得越多,越能知道国家的演变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我们中国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我们祖国的强大,不惜流血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怎么能不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充满更深切的爱?

  洪大夫在家,非常注意心态的放松。他除了看书,养了一大缸热带鱼,就是摆弄花草。买一个盆栽上草莓,或者弄个盆景,院子里弄点青苔贴上。这两年没工夫,才不弄盆景了,但还是要养花养草。不仅在家里,办公室窗台上也摆着几盆常青的花草,都是老百姓家里常见的花花草草。方虹说有一天哪里也找不到他,回来一问,人家去土城看树和草去了。洪大夫认为,搞搞园艺,对健康大有好处,举手弯腰,全身肌肉都要运动,国外还专门有园艺疗法。他自己在健康讲座提到的步行,也认真去做。你宣传这些,你首先要身体力行。晚上开完会,都10点多了,他也不忘到外面走上半小时。爱人方虹不放心,每天晚上陪他走,聊聊天,回来感觉精神特别放松。而这时还不能睡,还要赶稿子。当然,如果晚上睡觉太少,第二天抓紧零星的时间找补回来,反正觉不能不睡够。

  大数学家华罗庚

  10

  1970年,洪大夫随下厂医疗队到北京仪器厂,开展防治工作。他们边劳动,边给工人治病。那时洪大夫从医学院毕业已经10年,他和同事们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研制出了“溃疡一号”,效果好,远近闻名。正在工厂推广优选法的华罗庚患有胃溃疡,经过洪大夫用“溃疡一号”的两次治疗,好了,从此他与大数学家华罗庚成了忘年之交。

  自学成才的华罗庚在数学领域有大量的论文。如果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就是皇后头上的皇冠。华罗庚40年代的学术著作《堆垒素数论》是举世公认的名著,美国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把他列为当今88个数学伟人之一。新中国诞生后,华罗庚放弃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的席位,1950年率全家回国。50年代初,他就热情倡议支持应用数学的发展。1958年,华罗庚访问工厂农村时,发现管理非常落后,他想能不能把数学方法用到管理上呢?虽然他已经是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家了,但他并没有把数学“束之高阁”,而是从生产中找到了科研课题。他搜集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从理论上进行了计算,决定用统筹法和优选法作为研究应用数学的起点。优选法是60年代新兴的学科,以最少的试验次数,迅速找到生产和科学实验的最佳方案的一种数学方法。有了理论,还需要推广与应用。有人认为推广和应用是低级工作,华罗庚不这么看。1964年,他开始搞统筹法,接着又搞优选法。刚开始到工厂,工人称他华教授,后来叫他老华,华师傅,真正成自家人了。每到一个地方,集中省里省外的200名左右的人员,集中办一周的学习班。有时一个训练班下来,产生几十项成果,既省钱,又增产。

  如此好事,出师并不利。有人说他沽名钓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要跟他学。华罗庚压力很大,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国外计算机出现,应用数学开始渗透各个领域,他搜集了好几百份国外应用数学的资料,进行了理论上的计算,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可以使管理工作改变面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1964年3月18日,毛泽东给华罗庚回信:“华罗庚先生,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这给华罗庚鼓舞很大。以后华罗庚到西南铁路,风言风语还不断,他又给毛泽东写了第二封信。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再次亲笔回信:“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华罗庚把领袖的两封来信装在镜框里,挂在墙上,从此更坚定了到工农中去的决心。他带着数学方法小分队,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的几百座城市,几千家工厂,给成千上万的工人及技术人员讲过课,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华罗庚说,科学的目的就是为生产力服务,科学只有走进千家万户,才是真正的科学。这给了洪大夫很大的启示,深刻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

  11

  70年代,医院急诊科的观察室,脑溢血病人很多,罪魁祸首就是高血压。洪大夫去的仪器厂中高血压患者也比较多,吃降压药很麻烦。都是高血压,有的人一种药就能控制,有的人要两种甚至三四种才能控制。一天吃三次药,一次三四片,还不能间断。有时工人一忙忘了吃,血压就上去了。洪大夫想,要是有一种简单方便的服药方法就好了。

  1958年有关部门曾进行过一次高血压大普查,三个月的时间在北京普查了100万人。阜外医院心内科的黄宛、刘力生、郑德裕等专家为方便高血压的普及治疗,配制了“降压静”片,包括利血平、血压静和利尿剂,效果良好。治高血压的药有很多种,洪大夫和同事决定在“降压静”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研制一种更方便的降压药。这很难,又要疗效长,又要效果确切,还要安全、副作用小。

  洪大夫请教华罗庚。华老提出可以用优选法,根据系统工程论和整体医学的观点,进行药物筛选和实验。经过三年,在华罗庚教授的协助下,研制成功北京降压0号,以后又研制出降压一号等复方降压片。每天一片,对轻中度的高血压都有效,只要坚持吃药,就可以稳定住血压,而且药价低廉。别看一片药只有几分钱,但在人群防治中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吴英恺教授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名义上书卫生部,认为降压0号高效、平稳、安全、价廉,推荐降压0号用于大规模人群的防治。1997年,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公布58种单种药,28种复方降压药,作为国际上的重要参考,其中好几种复方药的配方与70年代研制的降压0号成分相近或很接近。如今,降压0号一年生产6亿片,可为患者节省30亿元人民币。

  有了血压计,高血压就成了心血管病中最容易被检查出来的疾病。但也正因为如此,却最容易被忽视。有一位家属替病人开药,医生说顺便给你量个血压。不用量,我血压不高。你看你,当大夫的求你量,你都不量。话说到这份上,好,量一下吧。一量,愣了,收缩压180,比正常高了一倍,哎哟怎么这么高?有年头不量了,不知不觉血压就上去了。许多人不知道,高血压“杀人”可不见血。像许多心血管病及高血脂、糖尿病一样,高血压早期无声无息,感觉和健康人一样。等到你有了症状再到医院,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所以说高血压拥有一支强大的后备军,你觉得你没病,可不一定没病。有没有定期体检?有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要特别注意。

  高血压一定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一位女同志,12年的高血压,好好坏坏。她就是有时吃药,有时不吃药。最后引起尿毒症,透析10年,一个星期换三次血。透析都是高价,一年将近10万元,一共花了90多万元,现在恐怕就更多了,而且遭多少的罪啊。生活质量也差,脸成了地板色,人变得不成样,走不了路,坐轮椅,最后肾衰去世。其实在早期高血压时,一天一片药,三个月半年血压也就稳定了。如果耽误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再治疗,那就要两三种药配合才能勒住“脱缰之马”。再耽误几年,那就可能脑出血,要给脑袋打洞了,闹不好还会终生残废甚至死亡。

  有的人血压上到200,还不吃药,还有的人平时吃,一忙就忘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吃药是大事,千万不能忘。尤其是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的高血压病人,更要坚持。院里有位同事的爱人,结婚时就血压高,现在儿子都上了高中,一直没正常过,一开就是几百元的药。洪大夫看过后,只给他开了一个几十元的处方,嘱咐他坚持吃药,血压正常了。药不在贵,也不在进口,关键要适合,吃多少,多少量,什么时候吃,因人而异,还有其它方面,都要综合考虑。高血压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就是都戴着高血压的帽子,高血压和高血压也不一样。对每一个高血压病人,洪大夫都认真询问,并通过健康宣传,让病人了解高血压的形成和危害,以及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调动病人的积极性配合治疗,再加上药物和稳定情绪,控制自己的血压。说实话,专家也是那么多的药,只要对了症,就能药到病除。这就是专家与非专家的区别。

  吴英恺教授和安贞医院

  12

  洪大夫说有两位科学家对他影响最大。我们已经认识了著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另一位是著名的医学专家吴英恺。吴英恺教授对洪大夫从事健康教育更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961年,洪大夫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分到朝阳医院。洪大夫在大学时,学习就是数一数二,基本功扎实,现在查房,那时背的基础知识还记得。1981年,文革后国家最早选派出国进修,考英语,他考上了,到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其实他大学学的是俄文,英语完全是自学,非常不容易。

  最初洪大夫选的专业是临床超声心动图,临床医生嘛,总想学些最先进的诊治手段。临行前,吴英恺教授对他说,比起临床医生,中国更需要流行病方面的人才。一般医生中国有的是,咱们国家流行和预防方面的医生不多,更缺少宏观方面对人群防治的学者。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英恺教授眼光长远,大力提倡预防医学。他认为医学只有结合民众,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与华罗庚的思想异曲同工。医生不能被动地在医院等病人上门,要跨前一步,承担健康教育的责任,要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心里。医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单纯治病,而是要促进健康,关爱生命。

  到了美国,洪大夫马上与校方商量,把进修的专业改成预防医学系及临床医学院,这为他日后的健康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完待续)  (二)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今年夏天,何不“放纵”一下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精彩华纳铃声免费下载!还有精彩大奖哦!
  好消息-新东方新概念送教材! 学会哇啦哇啦说地道英语 考研&MBA冲刺早准备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你对她越温…柔…
她会爱你更狂野!
非常笑话
烦了累了看笑话
——包治百病哦
图片
铃声
·[范玮琪] 那些花儿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浪泰宁站隆重开通
开家饰品店年利几十万
中医根治乙肝获新突破
发传真?你落伍了!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分类特惠广告抢购
到国外去上学(豫)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黄冈网校诚征代理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小熊猫:女生不理我。妈妈:她们不是老夸你墨镜酷吗…
每日2条,30元/月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