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文字 > 正文

文化2005:炜哥治沙兼治别业 亮仔出招重出江湖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3 12:50   南方都市报
  

  二零零五文化年鉴之初刻文坛拍案●第陆回

  词曰:

  院外松涛阵阵,

  院内书香幽幽。

  可耕可读可旅游,

  挥金千万造就。

  精神早早沙化,

  物质堪堪可求。

  吃喝拉撒无须愁,

  唯有文章速朽。

  上面一阙《西江月》,单咏那万松浦书院事。

  却说鲁国有一道学,峨冠博带,广有人脉,善撰文书,江湖上人称“炜哥”。这炜哥官拜文部侍郎,掌管鲁国文书教化诸事,虽无生杀予夺之权,却也有呼风唤雨之能。一日,炜哥梭巡乡间,但见那些个村野草民,一个个都放着山清水秀的乡下不住,偏偏要蜂拥进城当民工,不肯安心种地,还要在城里学坏了。炜哥是个有大德之人,偏要逆潮流而动,毅然返回乡村,回到底层,效仿米国文豪梭罗氏,过简朴之隐居生活,为世人做出精神榜样。恰如当年徐福渡海要寻那长生不老之药,炜哥寻的是普渡众生的灵丹妙药。

  当下于南山之侧,渤海之滨,当年徐福渡海之处,圈了一块地,斥巨资建成一书院。地广150亩,更兼四周有松林数万亩。临海凭风,松涛低吼,其豪情如之何?游览诸文士见了,不禁喝了一回彩。但见:粉墙鹅黄,宜兴城陶片砌就;曲径通幽,玄武岩地砖铺成。屋顶瓦青,排的是北京房山石片瓦;廊间镜明,镶的是古今名流诗书画。

  书院众人且男耕女织,瓜果菜蔬自产自销。好一派恬淡美妙的田园牧歌景象,妆点着新世纪的太平盛世。文人骚客游玩到此,莫不称善。炜哥日夜操劳,熬红了眼睛,把门客们感动得流了眼泪。据称,鲁迅先生也被感动了,他老人家顾不得去世多年,连夜爬起来亲笔为书院题写了院名。未知真假,且按下不表。

  却说“回归自然”后的炜哥,久居书院之中,缅想古今圣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天长日久,也颇得了些圣贤之气,言谈举止,大有贵族风范。眼见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炜哥心中不免悲戚。一日,走出书斋,在“烟台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抨击世俗。“讲话”精神凡四,曰“精神平均化论”、“精神沙化论”、“文学被卖论”、“精神背景论”。慷慨激昂,不同凡响。

  不说炜哥“讲话”,单说天下文士对此的反响。当时,有一干文士正在酒吧间里体验生活,大搞“底层关怀”,听得炜哥的“讲话”,立马扔下酒杯,组织学习传达,心得颇多,乃整理成文件,广为散布。不提。

  古怪的是,这“回归自然”之举,却好似

禽流感,颇具传染性,而且专在文部尚书、侍郎等文官之间流传。另一位文部侍郎韩君少公,也从书斋里出走,去了一处乡间。在那里“晴耕雨读”,栽树、种菜、喂鸡,不亦乐乎。韩侍郎不把这叫“回归自然”,改称作“回到内心”,足见韩侍郎之“内心”宽阔无垠,与天地通。

  诸文部侍郎正分享“农家乐”,不料想,却惹恼了一位好汉。此人生得方头大脑,虎背熊腰,嗓门洪亮,人称“亮仔”。想当年上海滩上,也是叱咤风云的角色,功夫十分了得,专使一枝判官笔,招招夺命,是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三剑客”之一。前些年文坛生意清淡,亮仔颇觉无聊,便凑了些盘缠,贩画儿去了,一去就是十年。不料却蚀了本钱。无奈之下,只得回头再干老本行,敷衍写文章换些银子。

  大头亮仔重返江湖时,却发现当年一干文友,一个个都当菜农去了。正无聊赖处,勉强踅进一处网站,忽听得有人声喧哗,其间颇有耳熟者。正待细看,却被一个熟人撞见——也是合当有事,这熟人不是别人,正是互联网上声名显赫的骨灰级的网虫,人称“村长”者。这村长正在经营一处虚拟的“菜园”论坛。想必他也是一无聊赖之人,闲来无事,总爱把人拖进他的菜园子里厮混。亮仔对互联网并不熟悉,算是条“漏网之鱼”。正想上网东游西荡时,恰好被村长睇见。村长上前搭讪,劝其入伙。可怜这亮仔,好端端一体面之人,顷刻之间沦落为“网民”。亮仔虽喜欢凑热闹,却又不熟悉电脑技术,常被村长支使得颠三倒四。

  当下村长将文部诸侍郎尽享“农家乐”之事,如是这般与亮仔细说一遍。亮仔一听,断定其中必有诈。细察“讲话”诸文件,发现其间情多矫饰,语多混乱。若干拥趸之言论,更是胡言乱语,破绽百出,夹杂诸多西洋文字,亦是半通不通之言。亮仔道:“吾人贩画多年,早见画界昏庸,仍不若文坛之如此不堪矣。此等烂仔,亦可呼作批评家乎?是可忍,孰不可忍。”亮仔将自家检点兵器,自觉尚能一战。加之有村长观敌坐镇,亮仔斗志倍增。

  好亮仔,当下把判官笔舞得呼呼作响,一路杀将过去,直打到山门之外,且指名道姓,大叫要战三百回合。炜哥、韩公及一干拥趸,已闻得亮仔杀到,早早回守学院之中,收起吊桥,高挂免战牌,任亮仔如何叫阵,只是闭关不出。亮仔叫骂多时,口干舌燥,竟无人回应。无奈之下,只得鸣金收兵,回家带孩子去了。

  村学究令狐先生闻之,因笑道:“亮仔匹夫之勇,终不敌炜哥之以逸待劳。”

  调笑之余,细细思量,不免疑窦丛生。当今之世,国中人多地少,良田多被征作商用,耕者丧其田,青壮农夫皆进城做工。粗蠢村夫未尝见识得“精神家园”之美妙,自不以“晴耕雨读”为乐事。村夫识短,种地仅为糊口,且勉为其难。文士种地却为拯救人类精神,其价值之高下,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然则一干文部侍郎,圈去农夫活命之地,以颐养精神,其仁又何在?以匹夫之陋见,炜哥、韩公辈,要么缴回文部侍郎之俸禄,专心种田,要么退掉农民之耕地,回文部专心作文。享官家之俸禄,衣食无忧,却夺农夫之田,独享“农家之乐”,此等行径竟称作为底层农夫“代言”,实则迹近“无耻”矣。(张闳)

  文化史纲

  吴亮重出江湖,与张炜论战文化“沙化”

  2004年底,《上海文学》编辑部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对山东作家张炜的《精神的背景——消费时代的写作和出版》进行讨论。张炜的文章主要观点强调的是当下思想文化与时代精神背景的脱离,并因此而抨击了目前精神文化的“沙漠化”现象。出席研讨会上海高校和评论界的批评家和部分作家大多认可了张炜的言论。

  研讨会迅即在文坛掀起轩然大波。久别文坛的上海评论家吴亮就此问题给作家陈村写了一封“私人信件”。陈村把他的信件以《顺手记》为题发表在自己主持的BBS“小众菜园”上,吴亮在信件中对张炜的文章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反感的态度,并斥之为“装腔作势,概念混乱,陈词滥调”的“坏文章”。在后来的《世界有些混乱,但批判不能混乱》一文,则直接针对张炜的文章,对张炜的观点逐一驳斥。

  由是,论战升级。最后,《南方周末》等公众媒体再度介入,给各方观点提供了充足的论战空间。

  文化辞典

  张炜

  1965年生人,1980年开始创作,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家族》、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等。现已出版《张炜作品选》五卷。

  现在为山东作家协会主席。

  吴亮

  艺术评论家,现居上海。出版有《画室中的画家》、《艺术在上海》、《艺术家和友人的对话》、《没有名字的城市》、《老上海——已逝的时光》、《城市笔记》、《闲聊时代》等著述二十余种。

  陈村

  1954生人,原名杨遗华,上海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住读生》、《从前》、《鲜花和》等。现陈村在网上搞了个“小众菜园”文化论坛,当了版主。

  沙化

  词义:原指土地的沙漠化,现喻指文化艺术界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人文精神、文化良知缺失的社会现象。

  范例:张炜在《精神的背景》这篇文章中,把当代中国的精神困境描述为“精神平均化时期”、“沙化时期”、“卖掉一切的写作和出版”。并发出呼吁:“在一个精神‘沙化’的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该如何坚持自己的精神立场,如何超越当下的精神困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