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文字 > 正文

红学事件:“民粹”,针对主流知识分子的敌意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9 21:55   南方周末

  “民粹”,针对主流知识分子的敌意

  要理解这一悖论,不能仅囿于红学事件本身。就事论事,孤立地就红学而论,我觉得舆论界对红学家的批判实属偏离主题,对学术规范也缺乏同情;但在另一层面上,从文化背景及社会心理着眼,则舆论界对红学家的批判,又是事出有因的。

  在红学事件以前,在红学家群体遭受攻击以前,经济学群体早已遭受更大的羞辱了。郎咸平对宗奉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派经济学家的责难,丁学良所谓“大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五个”的言论,激起了民间舆论的广泛认同;以至于在11月份《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的公众调查中,信任率超过10%的仅有郎咸平、吴敬琏两人。本来,郎咸平对国企改革的全盘否定不过是一家之见,丁学良纯粹以西方学术体制为标准的经济学论衡更是偏颇之论,但为什么他们的指责如此轻而易举地赢得压倒性的支持呢?其中因由,实非经济学界可以完全任其责的。

  讨伐“主流”经济学界在前,讨伐“主流”红学界在后,我以为这两个学术领域中的两个文化事件,实际上并非孤立,而是同一种文化症候的表现:这是知识分子——尤其是占据主流地位、垄断文化资本的学院知识分子——信任危机和形象危机的征兆。

  在知识专业化的今天,知识分子已由兼济天下的社会良心,蜕化为独善其身的职业精英;已由眼观六路的意见领袖,蜕化为画地为牢的学术工匠。不仅如此,就连作为职业精英和学术工匠的基本操守,他们也往往难以维持。近50年来,学院知识分子在学术专业和道德品格方面,先后受到两种性质的外部打击;前30年,在思想改造和政治运动中,在自保求存的险境中,他们丧失了学术品格,也丧失了道德尊严;近20余年,在市场化的压力下,在专业利益的诱引下,他们出现了又一轮学术扭曲和道德滑坡。当今之世,在学术品格方面,学术欺诈者所在多有,一般的学术腐败更是指不胜屈;在道德或法律方面,教授嫖娼者有之,新儒学专家走私人口者有之,为企业充当利益代言人者有之;此外,陈丹青欲辞职清华,周光召等对院士制度的否定,更是学术体制内部出现的自我批判……凡此之类,都是学院体制之病,也是知识分子之痛,不断地矮化了主流知识分子的形象,也不断地强化了民间舆论对知识分子的敌视心理。这也正是“郎顾之争”及红学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心理。这就意味着,经济学家、红学家固然有责,但民间舆论并不是为了反经济学家而反经济学家,也不是为了反红学家而反红学家,经济学家、红学家不过作为主流知识分子的代表而示众罢了。

  另一方面,网络民意也加强了对主流知识分子的敌视态度。网络的文化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对权威的颠覆,对主流的反叛,对声名的唾弃;它使局部的偏见放大,对官方学术机制和主流知识分子的敌意因此而更趋极端,以至于形成一种“网络民粹主义”的倾向。

  网络舆论对郎咸平、刘心武的支持,实质上只是对“主流”学界的反动——他们未必完全赞同郎咸平、刘心武的思路,甚至可能缺乏知识能力来辨别郎咸平、刘心武的是非;他们鸣鼓而攻的激进态度,与其说他们是认同郎咸平、刘心武,不如说他们是反抗经济学界、红学界,反抗学院知识分子而已。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