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第二届“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 > 正文

乡音与乡愁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5 00:08   新浪文化

  作者: 少木森

  老家并不遥远,我却很少回去。如今常让我感到回乡般亲切的算只有这一口残存的乡音了。

  我的这一口乡音有些特殊,属于厦门与漳州的过渡语系,只流传在几个乡村,虽说
与所有闽南话互通,但腔口特别。那种特殊的韵味,在我听来要比任何闽南话迷醉十倍。

  静夜细思之,这乡音毕竟保存了我那么一份乡情乡恋,收藏着外婆絮絮叨叨而我似懂非懂的许多故事和道理。我常常想,一个人生命的灵气其实都是家乡从小就注入你躯体中,那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得以蓬勃生长的根了。所以无论你走到哪儿,那根都牵着你,那灵气儿都在起作用,让你在一步步走远的同时,总要向后回望的,总伴着那么浓烈的乡愁的。你看,我回望家乡时,曾经那样缠绵,也那样的无助,把自己比喻成了盆栽植物——落地生根,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从此触不到土地

  从此叫作盆景

  心血来潮

  也把子株弹落

  子株

  依旧在盆里在墙头

  家园 那该是

  很久远很久远的故事了

  连梦都忘记

  落

  地

  生

  根

  (《盆栽:落地生根》)

  我相信,第一个把这灵气注入我躯体的是外婆,是外婆那“迥也幸罗”(这个那个)的风声风气的乡音。几年来,我在异地,虽然也跟不少闽南人交往,也都互称老乡,喝了不少互慰的酒,说了不少闽南话,但都没有那份亲切。

  我盼望着在异乡,能有幸遇到真正通晓我这特殊乡音的人,慰我执拗的乡愁。

  我还真的遇到了一位道道地地的老乡,是邻村的,也是大学毕业分配出来的。她满口“汝呀汝”(你呀你)、“迥也幸罗”的,听来是那么亲切的一种苍凉韵味。此后,我和她有过许多次约会,花前月下,我们浪漫温馨。有一次,她说起了一个笑话,说是有个人从外面买回一头猪崽,未进村就碰到一个外村人和一个本村人同时和他打招呼,外村人说你买“蜘”啦,本村人说你买“蛛”啦。猪崽变成了“蜘蛛”。这笑话在老家很流行,外婆不知唠叨重复过多少遍,经常引得我们咯咯地笑。这次我却只有浅笑,并亲切得有些惶惑地盯着她。有意思!还真有点儿如古人所言“近乡情更怯”了,难道她就是我家乡的当然代表?引发起了我怯怯的乡情来啦?接着,我一直做着努力,真想和她因相知而结合,是否只因为她是家乡人呢?她终于没有答应我,终于走了,给我留下了一段铭心刻骨的追忆……我写下了《相思柳》:

  想说说不出

  一个名字

  梗在喉头

  花絮纷纷 坠落

  一片林子

  几多乡愁

  我知道,我为什么不说“几多相思”,而说“几多乡愁”。我想念她时,还真想念着家乡那一片相思树林,还真想念那一棵棵翠叶如羽、仪态万方的相思柳。乡愁浓似相思啊!

  那一年,我与她一起回老家时正是初春,杲杲的太阳浸入澄碧的江水,水汽袅袅而升,蔚成霞雾,江鸟掠过,惊动一串涟漪。江岸林子里,细嫩的小草像挺立的矛尖,矛尖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小虫在那儿蠕动,翠绿的草叶被它们啃得斑斑点点,但我依然喜欢他们,喜欢这小小的无忧无虑的世界。我外婆就葬在这里,这相思柳林一草一木都让人亲切啊!

  我这次回乡是到外婆的墓前去补偿一份孝心的。外婆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正出差在外,没有回来送送她老人家,现在我把即将成为老人的孙媳妇的她也带回来了,就在老人家的墓前多站一会儿,让老人家慈祥的目光再次望望我,望望孙媳妇。外婆曾经对我说过,找个清净的林子静静地卧着,你会听见祖先的声音的。我当真在这寂静的相思林中听到外婆“迥也幸罗”的风声风气的声音么?至今深忆着那片林子。

  我还深忆着林子外那座木板桥。外婆在这木桥上给我们讲牛郎织女讲喜鹊,外婆要是看到我把她领回来,就像牛郎织女相会在这桥上,该有多高兴啊!只可惜,她最终没有成为外婆的孙媳妇,但她和我把温馨留在了那木板桥上了……

  我真想再回到那片林子里叩听叩听外婆的乡音,真想走回木桥去,在那儿留连,把残破的地方抚摸一遍……我想家乡会记着我的,旧桥记着我,林子记着我,记着我的小名和旧事……可是,因为农业产业化开发,家乡发展了,那林子已经没有了,那木桥已经没有了,幸而我还有这一口的乡音,让我抚摸着往事!

  闻说一位老乡回乡盖房子,准备着退休回去居住,我的乡愁便又一次被搅动起来,没能到他的新屋参加落成庆典,但还是执拗地要叨他一餐庆贺的酒,那一个晚上满桌尽是“迥也幸罗”的乡音,喝罢说罢,兴犹未尽,还挥笔成《归帆》一诗赠他:

  游子终于有了归期

  欣喜地驾起小船

  大海掀起汹涌的波澜

  归心似箭

  拒绝寻求避风的港湾

  假使桅杆被风折断

  就把它砍作一只桨

  奋力摇向家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