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瀛洲--有关故乡的山水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1/20 17:10 新浪文化 | ||
作者:萍水观澜 一 十年一为别,瀛洲本来已成记忆。 因为要兴建水库,瀛洲的大部分行将淹没于水底。 消息的来临,没有半点预感,但我并不惊讶。我似乎不太在意有关媒体的那些长篇报道 ,只是粗粗浏览,放弃了对更多的细节的关注。 相类似的巨大的背景早已横亘脑际,那就是长江三峡的淹没。在这样的背景下,瀛洲的 动静仿佛变得可以忽略不计。但毕竟,三峡太远,瀛洲当前,有亲历之缘,有切肤之感 ,终于挥之不去。 这一刻,慢慢思想,心神所及,记忆重现,瀛洲山显水露。 二 十年前,我涉足瀛洲的那一方山水,正是初游。那以后,再不曾去过瀛洲,虽然近在咫 尺。十年间,瀛洲只是耳闻,只是纸上得来。就这些,我已感觉到瀛洲渐渐起了变化。 比起当初所谓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瀛洲成为宁德的旅游专线之一,好象已名播遐 迩。这期间,不乏文人雅集、画家写生、名人光临、公卿垂顾……不乏孤客踏访、团队 群游,一步步嬴洲从幽寂走向了热闹。但热闹的山水、人声鼎沸的风景是我真正需要的 么?独处时,我只想着幽幽的瀛洲、寂寂的瀛洲。十年前自瀛洲归来,我用这样的笔墨 描述瀛洲: 莒洲的山水是一流的。这不在于它的姿色,而在于它能叩击人对历史的追问,对于文化 的寻根,对于生命的沉思。莒洲人独特的人文气质业已融入山之骨、水之髓。沿溪西岸 的峭削之山,尽是景点,且都各有各的传说各有各的故事,这是莒洲人的再创作。一条 溪河贯下,就有三十几濑,濑濑奇崛。加之,莒洲人发乎生存本能,撑长篙,驾舟辑, 独木冲浪,又在这或深或浅或急或缓的溪流中留下了劲健的且惊且险的身影。这是莒洲 人施予山水的份量。 文字留于纸上,而那份感觉似乎渺远了。 那时候,莒洲几乎是瀛洲的全部,而现在瀛洲涵盖了霍同溪流域的广大范围…… 三 对瀛洲的记忆是关于山的记忆,更是关于水的记忆。 瀛洲的山生硬、险冷、贫瘠,使它的子民无所耕作,陷于困顿,慢慢退化为纯粹的风景 ,或者说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好在山不转水转,水造就了瀛洲。水关乎生计,喂 养了瀛洲的山民,更具有了物质上的意义。瀛洲的读书人也曾跋山向外,寻求出路,然 而水上的通道却更富激情,也更为浪漫。水穿越、奔流,给瀛洲带来了外界的音讯、人 影、物资、气息,也把瀛洲人的梦想载往了远方,瀛洲因为水的流动而生机盎然。车轮 滚滚,时世变迁,终于陆路的优势盖过了水道的便利,以水营生的瀛洲到底难以自持 了。那小地方曾经有限的繁华不再,僻远的还是归于僻远,瀛洲的名姓一度与贫困为 伍。 从生存的角度看,瀛洲的那些多石而薄土的山毫无理由地存在,当初的一度繁华只因为 一溪的水。即使是现在,山还是那样可观可赏,好事的人仍能拿它演绎故事传说,然而 说到底瀛洲现在的游客涌来、观光者络绎不绝,也还是因为一溪的水。逝者如斯,谁敢 拿的瀛洲水描形绘状、附会传说?肖形肖像和传说只属于山和石头。撇开实用的因素, 建水库无疑是一次与水有关的游戏,水被阻截、聚蓄、放大,一些世代扎根在这里的山 民迁走了,迁不走的是山水和山水中的陈年旧迹。它们只好被淹没,仿佛把昨日埋藏于 记忆。古迹可以被克隆、复制,但真正的古迹是原始的、唯一的,谁也不能对它有所变 易。那土地上数百千年的足迹、沉默的柱础和古老壁画的线条色彩隐匿、消融于水中, 瀛洲真正的历史也就在水中了。 四 山水承载了人文,瀛洲颇为独特的山水间便铭刻了颇为独特的纹路印痕。然而这些纹路 印痕却是如此易损易碎,似乎只宜于记忆。 这样看来,瀛洲变成记忆,记忆沉没于水底,或许竟是宿命。 记忆中,瀛洲散落着历史的碎片。而历史是永逝不再的现实,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视角,便有着不同的解读。残存的明清建筑使瀛洲隐约间留下的那些时代的碎影 ,后来不断地被轻浮的目光瞟褪了沉静的颜色,被外乡人纷杂的脚步踩乱了幽雅的意绪 ,甚至于被岁月悄然删除,一个朝代也同时被一个又一个的朝代无情地剥蚀、覆盖。 对历史,对过往的一切,瀛洲就这样冷眼见证。 我本想向瀛洲作一次告别游,终觉不必。被淹没的终究要被淹没,我宁愿留存瀛洲于最 初的记忆。好在,一个人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淹没瀛洲的是瀛洲的水。旧景沉沦,新 景显露,风景在消失中浮现,风景还是风景。新的景观将谜醉新的游客,对瀛洲的过往 ,多少人还有记忆? 记忆者是孤独的。 记忆也必将被时间所摧毁。 到那时,瀛洲与其说是被水淹没,不如说是被时间摧毁了的记忆所淹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