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锦华--百年红都 手工传奇(组图)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1/24 00:27 假日100天 | ||
作者:吴南 即使用夏奈尔单枪匹马从修道院起家的经历来衡量,红都的历史也足可称为一段传奇。19世纪末,宁波落魄青年张尚义在遭遇翻船后漂到日本横滨,身无一物的他凭着一手针线 解放后,张尚义的弟子把店铺迁到北京,后合并为友联时装厂,70年代改名为人民服装厂,最终更名为北京市红都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这家一直为中央领导、来华外国首脑、驻外使节定制服装的世纪名店,今年在北京刚好是50周年。 在距北京市区40分钟路程的良乡红都生产基地,记者见到了红都的第四代经理,高级技师邱锦华女士。现年48岁的邱锦华副总经理是红都元老级师傅田阿桐的关门弟子。天安门城楼挂着的画像上,毛泽东所穿着的那件中山装,就出自她的师傅之手。 记者:能回忆一下您的手艺生涯吗?您是如何进入这个行当的? 邱锦华:1975年我高中毕业到农村插队,1978年人民服装厂在当地招工,我的针线活一向不错,就和100多个年轻人一起进了人民服装厂开始新工培训,每组两位老师。培训的内容是手针、锁扣眼等基本功,每天七八个小时。培训之后我进入了男上衣组,很荣幸带我的师傅就是从上海请来的著名的田阿桐师傅,他是少有的全活师傅,即量、裁、试、做样样都拿手。因此我们接受到的培训也是最全面的全活培训。那时候我们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厂区内没宿舍,大家大多住郊区,早上五六点钟就要起床,中午一小时的休息时间,可是没有人休息,因为能够跟这些老师傅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大家都想利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抓紧练习。1979年10月,厂里从这批新工里选拔基本功最扎实的员工,被选出的员工就可以独立上岗操作了。 记者:这种纯手工西服的裁制跟工业化生产最大的不同在哪? 邱锦华:量体裁衣不同于工厂化的成衣生产,它需要根据顾客的不同身材在制作工艺上做相应调整,我们会向顾客提出自己的建议。中国人体型普遍是腹部比较大,不适合三粒扣的西服,我们会建议选两粒扣的;个头矮的顾客,就建议定做驳头比较长的。 记者:红都如何应对流水线工业化生产冲击? 邱锦华:坚持自己的定位。目前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制衣企业“零活加工”的生产能力能够和红都相匹敌,正因为如此,红都在许多重大活动中承担了制装任务,比如1984年为中国重返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队员制作服装;1990年为亚运会工作人员设计、制作服装;1999年为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的国旗、国徽方阵提供制装服务。 记者:您如何理解手工精神的? 邱锦华:目前西装的板型主要有欧式、英式、美式和日式四种,红都设计制作的西服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板型,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个性化服务、量体裁衣是我们的特色。比如顾客一定要求手工衬里,我们也会按照要求制作。我认为这也是手工精神的体现,就是每件衣服都适合它的定做者,这是机器化生产无法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