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正文

执着的探索:人和人道主义

http://cul.sina.com.cn 2006/02/15 23:20   炎黄春秋

  在此前后,薛德震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学说时,也多次讨论到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他指出,“异化”这个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册中将它界定为:“这是物质生产中,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因为它就是生产过程)中与意识形态领域内表现于宗教中的那种关系完全同样的关系,即把主体颠倒为客体以及反过来的情况。”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由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却被资产者拥有,反过来成为剥削和奴役工人的异己力量。在政治上,人民中产生出来的某些官员,由于掌握了政治权力,便反过来成为人民的主人。宗教
上的神本来是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反过来人只能低头膜拜。这些就是异化。薛德震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为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了理论准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异化劳动论的逻辑的必然的结论。”当时理论界有所谓两个马克思即“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对立的说法,说异化概念是青年马克思不成熟时期所使用的,在他成熟时期的著作中已经抛弃了异化等概念了。为此,薛德震专门写了《驳在异化问题上所谓两个马克思对立的观点》,他具体分析了马克思在成熟时期的三部巨大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其中并没有放弃异化概念;只是在用语的精确性以及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比他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所提高和发展,“但在其基本立场和观点,在其精神实质方面则是一脉相承、基本上一致的。”

  过了20年以后,现在国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和人道主义的问题已经是理论界热烈讨论的话题,这是不可避免的,现代文明社会不可能关起门来建设,必须与世界相通,不过换了一个概念,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说人是最根本的,是中心。我以为: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实是同一回事,翻译为英文,同为Humanism。薛德震在参加“以人为本”的讨论时,写了一篇简短的回忆文章《我参与讨论胡乔木论异化的文章》,发表在2004年第3期《炎黄春秋》杂志上。原来在1983年批判周扬以后,胡乔木自己要重新做一次理论报告,作为那次批判运动的总结,那就是在1984年1月发表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在他报告以前,曾将文章原稿在中宣部召开有二三十位学者参加的讨论会,听取意见,薛德震也参加了。他说他在会上提了三点意见:

  第一,针对争论初期有人公然声称马克思主义不能讲人道主义,凡讲人道主义都是资产阶级的;现在胡乔木同志肯定了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这一点他是赞成的。但说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只能在伦理道德意义上说”,这一点却是值得商榷和研究的。后来薛德震在1986年发表的《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文章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可以说都浸透着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如果把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关注、对人的自由的追求、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对人的幸福的向往、对人的解放的论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憧憬等等饱含着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统统从马恩著作中剔除出去,那么,马克思主义还成什么样子呢?”

  第二,会上有个别人提出要埋葬“异化”概念,要为“异化”概念举行葬礼;薛德震据理力争,引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异化”概念作过界定。当场有人找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49页并宣读了马克思的原话。薛德震还接着说:“退一万步说,即使马、恩一次也没有用过这个概念,马克思也没有对之作过哲学上的定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人们改造自然界,还是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种种异化现象,如:人作为主体创造出来的客体,不但不为人服务,反而反过来成为制约人、危害人、主宰人的一种力量,亦即马克思所说的‘把主体颠倒为客体以及反过来的情形’。怎么能将它埋葬呢?”

  第三,薛德震提出:“这场争论是一场学术上、理论上的争鸣,人道主义问题,异化问题,国际上争论了几十年,在国内也争论了几十年。在对十年动乱进行理论上的反思,进行理论上的拨乱反正的时候,周扬同志与一批理论工作者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这仍然属于学术上、理论上的争鸣,千万不要上政治纲,扣政治帽子。”可惜的是:从那时开始,对于“异化”问题,人们真是“谈虎色变”了。

  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权力异化”,像贪污腐败和特权等行为,触目惊心。这时候,正是特别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学说作为反腐的理论武器,可是它却被埋葬了,不能用了!今天我们重读当年周扬同志的讲话,真是不胜感慨之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470,0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