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中德文化交流官方网站 > 正文

德国中小企业也跟来了

http://cul.sina.com.cn 2006/02/28 16:25   DCC

  活跃在中国的约3000家德国企业当中有约800家在上海,现在更有大批中小企业登陆上海,它们是西门子、大众、蒂森—克虏伯等大公司的供货厂商。它们带来的是开发未来市场的梦想,看到的是中国每年8%至9%的经济增长速度。

  合作的成功范例

  克虏伯与上海宝钢的合资企业上海克虏伯钢材公司是一个成功的范例。1998年,这家合资企业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空地上开始建设。建成后,当时的德国总理施罗德亲自出席了轧制首批钢板的仪式。这家公司的股份中,德方占60%,中方占40%。不过,这样股份比例的合资公司现在已不会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更不用说属于敏感行业的钢铁冶炼了。在亟需石油、矿石和钢材的今天,克虏伯钢材公司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香饽饽”。

  德国南部梅明根的特种缆绳生产厂家德拉克是一家中型企业,它追随起重机和电梯制造厂家也来到了上海。最近几年,仅上海一地就建成了一万多幢高楼,高楼需要电梯,电梯离不开缆绳。不过,欧洲生产的电梯缆绳比中国的贵4倍到6倍,德拉克公司在德国生产的缆绳到了中国,肯定在价格上没有优势。经理科迟马说:“听起来有些奇怪,我们在中国生产缆绳,是为了保障在德国的就业岗位。”因为如果德拉克公司失去了客户,就失去了订单。面对价格挑战,德拉克把德国国内生产转向高质量缆绳,这也是许多德国企业目前的发展方向。

  15年来,西门子、大众、拜耳、巴斯夫和蒂森—克虏伯等德国企业在中国大量投资,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生产点,培训职工,向合资伙伴转让技术。现在,德国是在中国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直接投资已达到100亿美元。许多观察家估计,2010年之前,直接投资还将在此基础上翻一番。德中经济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了双赢的样板。

  要找到适合的发展位置

  几乎所有的德国企业都想到中国看一看那里的新市场。联邦对外经济联络处的施密特女士就告诫企业家要谨慎。例如,中国有1.8万家

医院,但有较强支付能力的只有近900家,因此医疗设备生产厂家在这里的发展十分有限。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机动车市场:如今,中国每年生产近9万辆20座以上的大客车,但德国供货厂家只能向价值6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客车提供零配件,而这种大客车中国每年只生产1500辆,其他低价位的大客车根本用不上德国的优质零配件。所以,这位经济学家指出,准备进入中国的德国企业家要进行慎重的考虑,并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再比如,中国的

汽车市场虽然去年增长了11%,但是在中国生产的外国汽车厂家也大大增多了。为争夺市场进行的排挤战和价格战有增无减。欧美等国正心惊胆战地等待中国国产的廉价汽车大规模打进欧美的一天。

  上海新建的德国中心是在沪德国企业的“娘家”。该中心有关负责人开门见山地告诫说:“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为所有的德国企业提供发展机遇。关键在于,企业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环球时报》 2006年2月10日 第B2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