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宝:发现水族文学富矿(组图)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3/13 18:12 新浪文化 |
他是民间文化保护的一位长者,年青时代,因为没有读过文学史,他将苗族民间文学的收集与整理当作一块摆在面前的硬骨头,并从此开始了自己长达一生的民间文学研究,在他提倡的田野作业中,意外地收获到了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水语”——
1984年11月,燕宝在日本东京京都大学向日本同行介绍苗族文学及其民俗、信仰、婚姻等等情况。燕宝左手拿的是一双草鞋,是出发前其弟媳用色谷壳编制的。因日本妇女穿的草鞋与苗族妇女穿的完全相同,燕宝一共带去九双,送每个朋友一双鞋。这双鞋,使日本人惊叹不已,这些日本学者都认为日本民族与苗族有关系,左边的这位曾士才先生、华侨、福建籍,在日本长大的,他当燕宝的翻译。后面那张黑板上写金顺德故事,不知怎么回事,在燕宝去之前,可能他们有人在讲金顺德故事吧!(这张士现场真实活动照的,不知是哪位日本人照的)
燕宝中央民院的同学勇炎,1998年回雷山县中学教书。他用苗文记录了一部《杨大陆之歌》要燕宝翻译,没有背景资料,有该注释的不注。燕宝特地带稿子回去,念给杨大陆故乡本宏的群众听,问她们歌记录全了没有,同时了解杨大陆追随张秀眉造反时的情况,歌中有些该注释的地方,补写注释,凡是去郎德寨的人,都没吃拦路酒,这是郎德姑娘给燕宝敬酒。杨大陆家的房子还在郎德,130多年了! 燕宝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卷》,因贵阳郊区机会没有选上一篇,代表面有问题,燕宝便亲自去郊区清镇市苗村调查,搞了两天,采录得三篇故事稿。回来时,苗族群众送燕宝场面,燕宝时左手挂个红袋子装故事资料,戴黑眼镜得人,入乡随俗也勾腰拍手答谢群众欢送的热情。 1958年大跃进,领导让燕宝参加编写《苗族文学史》。燕宝并不愿意,并坦率地说,“我原来编写苗文读物和翻译民间故事、诗歌,倒也觉得胜任愉快。但我从未读过文学史,真不知怎么写。苗族文学作品,公开发表的还没有几篇,也要编文学史,真是瞎胡闹。”在那个年代,要讲出这样的话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幸好当时领导并没有追究,反而让他翻译整理苗文作品。此后不久,燕宝又被调到省文联民研会,让他去啃翻译这把硬骨头。“我的民间文学生涯自此起步。”从此燕宝便开始了自己长达一生之久的民间文学研究。 民研会采录翻译的那些苗族民间文学资料,大多记录不全,又都没有必要的背景材料和注释。凭这些资料,是翻译不出好作品出来的。燕宝暗下决心,非要亲自再去采录翻译不可。燕宝敢于下这样的决心,是因为此前燕宝有半年之久的苗语普查和采录民间文学的经验教训,知道田野作业也是一门学问,并非不用脑筋的。搜集民间文学资料是一件很枯燥且繁复的工作,对于这样的工作燕宝说,“每次我都会找一位歌手或故事家,由他念诗歌,我记;请他讲故事,我写。念完记完;讲完写完。田野作业也就大功告成了,回去自己再慢慢翻译整理。不少民间文学资料多是这么来的。很多民间读物、民歌没有背景,资料不全、片面,做搜集工作不能人家怎么说就怎么写。只有自己的深入搜集研究才可以。” 1963年,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希望可以了解一下当时水族的民间文学情况,做个作品分类目录。在这里,燕宝遇到了个水族著名歌手,72岁的潘静流老先生。潘静流老先生不仅是著名歌手,还是位读过“诗云子曰”的老学究,发明了汉字记“水音”的妙招,写有几大部水族传统民歌和故事的文本,更值一提的是那本最具民族特色的《双歌》。“我无意间发现这座水族文学富矿,且已动手发掘了。真是舍不得离去。”对于自己深爱的事业,燕宝总是这样义无反顾,他继续留在水族自治县进行自己的工作。就这样燕宝心无旁鹜地跟老歌手磨蹭了三个多月,才把他那几大部民间文学资料记译同步完成。 燕宝这样一个完全不懂水语的人,是如何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呢?“第一,是凭借我极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国际音标,任何民族语言都能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第二,是因为我运气好,歌手是个知识分子,他就是最好的翻译。我们的合作,就是从《双歌》开始的,他念一句,我记下来,请教他每个水语的汉意,即让他先行“字译”。我逐一写下来,然后进行“句译”,得到他的首肯认可了,才往下走。每遇到翻译出来的歌句有问题时,我就向他请教。他讲明白了,我才能明白其中蕴涵的内容:有的是历史典故,有的是独特的习俗……等等,我便立即写上注释。每记完一首歌,注释总是不少的。因为水族《双歌》都是隐喻性的比喻,每记完了一首,都要请教歌手,这比喻了什么?他解释说了,我才在最后一页或附页写下《附记》(背景材料)。一部《双歌》资料共有102对,也就附有102份背景材料。我认为这样的田野作业,是比较科学的,采录的资料较为全面,忠实可靠,保存了民间文学固有的多学科性的含金价值。”燕宝回来编印了一部《水族双歌集》,撰写了一篇《水族文学概论》和一篇《水族民歌的格式与韵律》。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燕宝,却依然关心着许多年来自己一直忠爱的事业。对于目前民间文化的形式,燕宝是这样说的,“市场经济发展了,很多人也开始向沿海地区迁徙了,而知道、懂得自己民族文学传统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民间文学搜集起来也就困难很多。”这些年,民族融合越来越明显,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似乎也越来越重要,就要靠更多的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去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