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北京文学网络精选版 > 正文

听妈妈对你说:你从哪里来

http://cul.sina.com.cn 2006/03/20 14:29   北京文学

  五、听妈妈对你说:你从哪里来

  收养孩子,在中国,在美国,在世界各地,在古代,在今天,这种事情不断地发生,而且会继续发生。

  1.讳莫如深的话题

  在中国,领养孩子的事一直讳莫如深。

  在领养家庭中,什么事情都可以谈,唯独领养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养父母都会严守秘密,而且这个秘密是终生的,他们谨言慎行,闪烁其辞,唯恐在不经意间露出端倪。或者干脆远走他乡,彻底割断是非之源。养父母宁愿把这个秘密带进坟墓,也希望养子永远不要解开这个秘密。

  养父母想尽办法回避、掩盖领养事实的苦心是可以理解的,出发点也是非常美好的。他们不愿意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周围孩子有什么不同,不愿意让孩子知道他们是被亲生父母抛弃的事实,当然最怕孩子知道那么疼爱自己的竟不是亲生父母。唯恐捅破了这层薄纸伤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影响孩子的成长,更不愿意与孩子亲生父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经济问题,抚养权问题和其他法律问题,直至失去抚养多年的孩子。

  然而更多的情况证明,被领养的孩子一旦发现了这个事实,“我从哪里来”就是一个终生要解开的谜,即使难解、无解也要去解。执著程度,常人难以理解。

  不仅是领养关系,即使是试管婴儿,长大后,也要寻找提供精子的父亲。

  我曾探究过这种奇特的现象,他们为什么苦苦地探究“我从哪里来”?一切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不是很好吗,探究这个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其实这也是个不解之谜。

  美国人是怎样对待这个敏感的问题呢?

  艾琳向我提供一部有关美国领养中国孤儿的电视片,记录了美国家庭到中国领养中国孤儿的全过程。有这么一个画面令人回味。一个美国家庭领养了一个中国孩子,在离开中国的前夕,他们在孩子被遗弃的地方贴出了一张告示,上面附有孩子的照片,下面有这样一段话,是用中文书写的:照片中的女孩于1999年11月16日在此处收留,她现在同她们的新父母居住在美国,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电视片中还有许多中国人在告示前驻足观望的情景。这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举无疑出于善意,这个告示实际只是贴给孩子亲生父母看的,美国家庭希望遗弃孩子的父母看到这条消息,会放下心来,并得到心灵上的安慰。但告示上并没有留下地址和联系方式,看来也并不想与孩子的生身父母取得联系,他们只不过单向地传递一种信息。不过他们实在不必多此一举,这张告示仍然是一条线索,如果有这么一对执著的父母,借助这条消息,早晚有一天会找到孩子的去处。

  我由衷地佩服这个家庭。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有没有普遍性?

  2.历史的教训

  同种族领养关系很容易遮掩过去,但不同种族的领养是万难隐瞒的。孩子长大后,可能说着地道的英语,习惯吃西餐,也具有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可以把自己融入美国社会,但唯独这张脸是无法改变的,人种的差异实在太大了。白种人与黄种人的区别显而易见,肤色,头发,眼睛,鼻子,等等。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谈到中国人的三个生理特征,一是铲形门齿,二是胎记,三是内眼角皱褶。所以有人说,把美国人的境界说得过高并不是实事求是,或许这才是美国人并不讳言领养的真正原因?

  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在美国领养国际孤儿问题上曾经走过一段长长的弯路。

  玛丽告诉我,在朝鲜战争结束的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家庭领养了不少韩国孤儿,但那时,美国养父母在抚养这些韩国儿童过程中,很少告诉孩子的来历,回避领养的事实,与中国养父母的做法相似。等这些儿童长大成人,会死盯着一个问题发问:我从哪里来?千方百计地寻根问祖,追问自己的祖国在哪里,亲生父母是谁,为什么自己会被抛弃等等。无论这种努力是否能够成功,都会给社会、国家、原来所在的社会福利院、自己的养父母乃至孩子的生身父母造成一系列麻烦,更重要的是这些孤儿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为自己的身世感到自卑,灰心,乃至颓废,造成终生的痛苦。

  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儿童的经历,总的说来令人鼓舞,大多数养父母因为自己能领养到漂亮健康的中国儿童而兴高采烈。可是,这些儿童自己的感觉如何呢?她们会不会也像从韩国领养的儿童长大以后,为自己的身世深深苦恼呢?鉴于以往的教训,领养中国孤儿的美国家庭大多改弦易辙,让孩子们及早知道自己的身世,既可免除后患,也是时代的进步。

  3.孩子的知情权

  美国人与中国人对待孩子被领养事实的态度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还要从美国与中国人的观念上探求根源。

  美国人似乎更尊重人的知情权,办事力求透明。他们觉得孩子有知道自己生身父母的权利。

  玛丽的说法也许更能代表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在领养老大尼卡后,她就持续不断地告诉尼卡是领养的孩子,为什么要告诉孩子这些,因为她认为孩子虽小,也有知情权。即使你不说,她将来总有知道的一天,与其晚知道,倒不如早知道,与其被动地知道,不如主动地告知,与其被人风言风语地议论,倒不如正大光明说得一清二楚。

  还是在尼卡很小的时候,她一直在告诉尼卡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而是从遥远的中国领养回来的,但小小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母亲话语的含义,她甚至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是我的妈妈,你凭什么不是我的妈妈,你对我多好啊?妈妈告诉她,你不觉得我们长得不一样吗?奇怪的是尼卡和母亲和周围的美国兄弟姐妹待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她竟分辨不清自己相貌与周围人有什么差别。

  中间还出现过一个插曲,辛辛那提与中国柳州是姊妹城市,两个城市互相交换

留学生,有个名叫丽萨的中国留学生在玛丽家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和尼卡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友谊很深。后来丽萨回国了,尼卡舍不得丽萨,哭得十分伤心,每个月都要给丽萨打电话。玛丽也非常难受,但苦于无法帮助她,人有感情不难理解,但如此伤心就有些过分了,玛丽隐隐约约觉得有什么不太对劲儿。原来,尼卡把丽萨当成了自己的生身母亲。那时尼卡只有5岁,不知道美国离中国到底有多远,她头脑中的概念还很模糊。

  于是玛丽向孩子承诺,一定要让她去中国,去见丽萨。

  后来有一个团到中国收养孩子,玛丽带着尼卡随团来到了南宁。刚到南宁,她们走在街上,就有很多人不时回过头来看。尼卡非常奇怪,问妈妈,他们为什么总是看我们?妈妈告诉她,咱们俩长得不一样。尼卡仍然不明白,你是我的妈妈,为什么不一样,咱们哪儿不一样啊?她们来到南宁的孤儿院,玛丽买了一大箱子礼物,以尼卡的名义送给了孤儿院的孩子们。又坐火车赶到柳州,尼卡终于见到了想念已久的丽萨,一见面尼卡就哭了起来,紧紧地搂住丽萨。丽萨陪着尼卡玩了整整一天。后来玛丽又带着尼卡去了北京。当时已是深冬,北京下过了大雪,尼卡在

长城上玩滑梯的游戏。

  因为这个团的使命是去中国领养孤儿,尼卡亲身经历了一次领养的全过程,对自己的身世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因此这个经常听妈妈讲的故事一下子变得真实起来,现在她甚至能够向别人讲述怎样领养孩子。

  知道了这一切,尼卡眼前的天地一下子开阔了不少,原来她只是生活在美国一个国度里,现在她还知道,在中国有和她一样的人,那里有她的很多朋友。

  中国一行,尼卡还知道了与玛丽并非亲生母女关系,但玛丽觉得孩子与自己更亲近了。

  后来玛丽又带老二佳佳去了一次中国,同样体验了领养孩子的过程。

  玛丽告诉我,她非常希望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说到此处,玛丽十分动情。

  有一天晚上,尼卡姐妹三个已经睡着了,她们紧闭着双眼,发出轻微的呼吸声,玛丽静静地看着三个女儿,想,这些孩子就是自己全部爱的所在,几年了,她们从那么小长到今天,真不容易,看着看着,她就哭了,是为孩子的父母,这么可爱的孩子他们却没有机会去抱一抱,抚摸一下。就在此时,她有一种马上找到孩子父母的强烈愿望,让他们见到自己的孩子,也让孩子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她甚至设想过她们母女、父女相见的场面,那该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当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路途迢遥,音讯渺茫,这一天到来也许得等20年,也许是30年。她觉得老二佳佳,老三贝卡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因为她们出生的城市更小一些。尼卡可能会很困难,她出生在大城市,人太多了,地方也大。但她有信心,在南宁和柳州有那么多朋友,会给她帮忙,她希望这一天很快到来。

  布鲁斯领养美力的地点在南宁,但据孤儿院的人说,美力是在柳州被遗弃的,布鲁斯油然而生去柳州的冲动,然而人们都知道,去遗弃孩子的地方是很犯忌讳的。显而易见,越是远离孩子遗弃的地点,越是能够彻底切断与其生身父母的联系,他们将来的生活越容易平静而不受干扰,但布鲁斯想去柳州的愿望非常迫切。同时他还要看一看柳州,这毕竟是孩子的出生地啊!否则等孩子长大后,问起故乡山水,他该如何作答?在柳州的孤儿院里,保育员们认出了这个孩子,很是激动,对她喊,你好,美力!

  朱丽叶是美力的姐姐,是布鲁斯夫妇的亲生女儿,美力在朱丽叶的眼中是什么样子?布鲁斯很是在意,他必须让朱丽叶接纳美力。因此当初去中国领养美力的时候,他带上朱丽叶同行,她希望朱丽叶明白这个家庭成员是怎么加入进来的。曾有人好意劝阻,但他坚持作出了这个决定,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明智的。朱丽叶这个只有4岁的孩子记性极好,对所经历过的事情,能完整清晰地叙述出来。这正是布鲁斯夫妇所期待的。

  令人感动的是美力被遗弃后的一段时间,曾寄养在中国一个家庭,布鲁斯一家与那个家庭至今保持着密切联系。至于孩子将来是不是要寻找自己亲生父母,布鲁斯先生态度很明确,这要由孩子自己作出决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