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北京文学网络精选版 > 正文

赵玫:62号公路拐弯处(5)

http://www.sina.com.cn 2004/07/02 14:08   北京文学

  


  创作谈

  作者简介:

  赵玫,女,满族,一级作家。1954年生于天津,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出版各类体裁文学作品40余部。曾获首届全国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关于《62号公路转弯处》

  赵 玫

  我喜欢形式这个概念。我迷恋在形式的变迁中所
发生的那所有的意义。很多年来我一直对此孜孜以求。因为我觉得在形式概念中可以找到创新的手段。

  而形式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观念。所以我喜欢将形式混杂在文字中,甚至混杂在认知和情感中,混杂在你的爱和你的恨中。新的方式自然会带来新的思想,甚至新的哲学。就是这样,在意绪流淌的时候,有时候,景象就是思想,于是形式也就负载了心意。

  形式是一种十分微妙的东西。它很具体但又很形而上。所以我喜欢用搭积木来比喻我所理解的关于形式的理念。文字或者语言就像积木,拼接的方法无穷无尽。不同的搭法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物体,而形式的意义就隐藏在那不断变化着的拼接的方式中。这便是形式为什么总是能吸引我,因为你将能够在拼接的方式中创造奇迹。

  于是很多年来我一直痴迷于这种搭积木的游戏。总是处心积虑地寻找着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希望在变幻中产生出某种新的物质。所以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拥有那种形式感。譬如那种意绪的任意流淌、时空的倒置、由文字描绘的凝固或是运动的画面、反理性、乃至标点和字体的变异等等。我不知道那样的写作是不是完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尝试本身所带来的挑战固有形式的意义。

  除此之外我想要说的,是我们每一个创造者都将被局限。我们永远也不会拥有那种真正全知全能的视角,自然也就不会拥有那种人类性的高度。所以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哲学都是偏颇的,就像我们思维的各自不同的方式。譬如,我们将永远被限制在女性的某种直觉中,并且永远不可能真正洞悉男人的内心。所以我们无奈。于是我们只能凭借着个体的经历和体验进行创作,并将这种积累着的经历和体验转化为一种写作中的经验。这种经验尽管偏颇,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有时候也能以偏概全,让读者产生共鸣。关键是,我们必须首先承认我们只是个体。所以我们不能左右谁,更不能指望主宰谁。所以这是一种很悲哀的工作,因为我们的思维只属于我们自己,自己的深度和真实,以及自己所提升出来的智能和灵性。

  然后是这篇叫做《62号公路转弯处》的小说。一个朋友在看过之后这样解读:

  作者企图用轻松的方式来讲述爱情和死亡。但可惜作者并不了解在娲和志剑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在人类的生生死死之间,似乎什么都是可能的。

  作者想让故事成为马奈绘画那样的时空交错的文本。最大限度地模糊叙述的时态,让人难以捉摸那个既梦幻又现实、或者在梦幻与现实中来来往往的事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作者怀有对女性主义张扬的愿望。企图用女人内心的扭曲,来反抗男权社会对人的异化。

  作者希望故事的结尾是迷离恍惚的,有无数难以解释的可能性。事实上归根结底,作者并不真的知道在62号公路转弯处究竟发生了什么。那里的那场意外,其实只是为作者提供了某种可供描述的可能性。

  作者关于酒后男人的认识是有着局限性的。但是那种酒后自动放弃思维的男人,确乎培育了女人独立思维的能力,这或者也是作者写作这个故事的愿望之一。

  这篇小说似乎并没有真正实现作者的创作初衷。作者本来要描述的,其实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故事。没有什么情节,也不该有戏剧性的冲突。每个人物的自身都是完整的,按照他们自己的路线发展着。难以被人理解的。径自的。但是在写作中却有很多的章节无端落到了实处,而这是作者始料未及的。所以在这重意义上,此篇小说或者堪可一读。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中法文化年“上海周”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