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看世界》2004年第十期 > 正文

不是小资不是波波是哈法族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8 20:28   看世界

  文◎李海鹏

  英语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扩大影响力,有着潮水般铺展的态势,与之不同的是法国的拓展影响的方式,它更像是一条河流,集中地冲击着特定的通道。在这条通道的尽头,是中法两个国家间一个向另一个逐渐融合的文化和生活。

  美国文化曾强烈地影响了中国,而如今法国文化则悄悄地蔓延开来,这一秩序似乎有点儿违反了经济带动文化的规律。最明显的是,法国最富于魅力的年代远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期,在那笙歌鼎沸的年代,艺术生活星光璀璨,巴黎博览会开展,新的希望是在法国而不是别国,照耀着人类的生活。而现在,那个时代早已不复存在。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下来,无论承认与否,法国占据的欧洲乃至世界中心的地位就衰落了。如今法国对中国城市产生影响,在某种程度已经不只是强势经济推动的结果。

  正如红土中才能生长出茶树,中国现实与法国文化的契合面,才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基础。

  知 识

  出版家陈侗十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广法国文化,他策划的“午夜文丛”着力推出法国午夜出版社出版的法国新小说,作为法国文化爱好者,他认为这些在本国销路都不畅的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在《自己的世界》一书中,陈侗充满激情地写到了午夜出版社、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让-图森和巴黎的书店——正是这些法国文化的新锐或精华的部分,构成了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

  知识阶层是中国城市中最理性的法国爱好者,而他们的偏爱毫无疑问也有着自己的立场基础。可以注意到,与一般西方国家相比,法国的左派知识分子更引人注目,他们担当的批判性的公共角色也更享有世界声望。即使除去马尔罗和萨特这类在中国影响巨大的老古董,近年来在学界中最受推崇甚至成为时尚标签的巴特、福柯、德里达、利科、布尔迪厄和克里斯蒂娃也都来自法国,其影响力远非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团队可比。在“爱苍生”传统下的开放社会,中国知识分子尤其讲究政治正确,相比较美国的实用主义,法国的“原知旨主义”和不妥协的人文精神很容易在他们头脑中引起激情。

  在北京的三联图书韬奋中心,那些装帧平淡、读起来很难懂的法国版权书可以有着不错的销路。艰深的写作虽不是哪一国知识分子的专利,但在商业潮中,法国的著名知识分子们却在中国市场上得到了最多的幸运。

  某种程度上,36年前的“红五月”成为了法国知识分子们的竞技场。而当法国文化趋向于理智,中国知识阶层也注意到这个大革命、巴黎公社和“红五月”事件的发生地也在拥抱另一种理念,雷蒙·阿隆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因此也有了好运气。这些当年的少数派同样在中国找到了知音。

  女 性

  见多识广、外交家出身的作家保罗·莫兰说:“在爱情方面,作为法国人,已经走了一半道路。”即使没听过这句话,女性也容易被其背后代表的东西所诱惑。可以提供佐证的是下面这条著名的趣闻,一家英国安全套公司在全世界15个国家作了一个万人爱情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在哪一个国家做爱最好?”51%的人回答了法国。

  毫无疑问,“法国”一词在中国城市中首先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浪漫,它血统纯正而不容置疑,即使在相当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也可以豁免于可笑。

  爱情与性及其关联产品——服装、提包、化妆品——时尚,是促使女性倾向于法国文化的绝对动力。无论是在“最女性的城市”上海,还是在一般内陆城市,中国女性都程度不同地着迷于某种来自时尚杂志的气质,而那些杂志上的“大片”通常来自法国。她们要享受夏奈尔、CD、兰蔻,要看《玛丽嘉儿》,要法国风味,这差不多就是她们现代都市生活的符号,似乎拥有它们,她们就可以在青春中找到挥霍和舒适的感触,像法国香水一样散发出微微颓废但绝对迷人的分子。

  相比之下,以推销汉堡和汽水见长的美国文化就显得土头土脑。一些城市女性的梦想之一,也许就是到美国驻中国的大公司上班,然后去法国专卖店里购物。

  更深层的动力则在社会意识的转变的微妙之处。无论人们有多么不喜欢,甚至很多女人自身都不喜欢,事实就是中国女性的女权意识正在提升,至少独立的态度正在越来越被欣赏。在这一方面,西蒙·波娃的《第二性》有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即使很多女性并没有读完这本厚实而复杂的书,但是“女人是环境造成的”却几乎人所共知。

  法国文化造就的中国现实之一便是,人们会问,在与法国姐妹们同样享受了女性商品之后,有多少中国女性会像她们一样渴望从第二性变成第一性?

  情 调

  事实上法国之所以对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产生影响,正是某一“哈法”群在以法国为载体寄托自己的幻想。比较“小资”的“20世纪70年代后”群落无法抵御新桥和拜伦街这样的名字,即使不能去巴黎,他们也愿意在地图上划出从这里到那里的路线,谋划着是坐地铁还是古风盎然的巴黎街车,浏览那些意想之外的地名。

  他们恰好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间隙,商业化的时髦渐渐占据上风,个性化的时髦还没有完全没落。

  正是这些人的推动,使得爱好法国被视为具备艺术气质的特征。在对电影、文学、建筑等实体的欣赏之外,在他们当中,法国文化又被鉴赏为一种非美国化,但同样吸引人的生活方式。

  陈丹燕的欧洲纪行系列,比如《咖啡苦不苦》,可算作“哈法族”了解法国生活的基本手册。他们就能随口举出雅士等著名的咖啡馆,哪怕只是因为流连其间的名流的声名,而即使是最普通的小咖啡馆的魅力,他们也愿意到文字和照片中去体味。

  情调主义者们最清楚的法国梦也许是:潜身于阳光斜射的临窗咖啡桌,周围有轻轻低语,端着大盘咖啡招待来去无声,置身于一大片喧嚣浮躁中的小小安谧之地。

  以咖啡文字著称的托贝格夫人曾经说,咖啡馆即巴黎,而现在的事实是,去美国人开的星巴克会被看作是体会法国风味。同样,法国美食、葡萄酒的吸引力也不逊色。在海明威的小说中,人物一旦到了巴黎总是食欲大开。而在北京,最受推崇的西餐馆总是马克西姆——来自法国的味道。

  对于情调主义者来说,法国味道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令你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法国人,甚至即使你从没到过法国。法国味道使你无论看待什么东西,不是先看它有多么实用,而是看它有多美,多么与众不同。

  艺 术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04年第10期)

1、一件万千儿女想做而没做的事(组图) 2、毛泽东、刘少奇两家后人聚会解密
3、头号谍王戴笠--剽悍嗜赌 崇拜母亲 4、获诺贝尔文学奖的10位女作家是谁?
5、荣氏富豪生活:60年代开英国跑车 6、宋美龄的上海滩--显赫家族三小姐
7、话题:中国人为何都说别人素质低 8、发掘魅力所在 你是怎样的奇女子?
9、清末民初中国人如何抵抗鼠疫之灾? 10、“拣出”钱钟书与张爱玲的夏志清

  (责编:思琴)

  点击查看文化每日超强人气排行榜更多精彩尽在新浪文化!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