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沙龙:热文学的冷思考--市场要的不是肮脏(3) | |
---|---|
http://cul.sina.com.cn 2005/04/28 12:26 北京文学 | |
作者:李洁非 无论以欧美国家的文学为例,还是以“辛亥革命”后到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为例,我们都得不出任何市场将有害于文学的结论。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文学的人文精神会“流失” 一个明明更富弹性、存在更多自由选择的文学空间,为什么视而不见,甚至反而被说成只有被金钱所俘获一种选择?也许人们会找来近年一大堆文学出版物,扔在我的面前,然后说:看吧!看看市场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吧!对这些东西,我只会把它们推到一边,看也不看。我所要问的是:你们真的认为,这就是市场所能带来的一切?不错,这几年中国是有了几个本雅明所说的那种“照订单写作”、眼中唯有码洋和销量的“市场作家”,但不要忘记更多的作家或作家队伍主体,仍然隶属于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以这样的现实,你要让我相信中国文学现在已经进入市场化格局,我是不能同意的。对一个并没有在真正市场化意义上展开的文学,我们能说些什么?这并不是充分发育起来的市场文学,充其量只能说是“跛足的”市场文学。市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自由选择。我们看到了郭敬明、韩寒等人拿到了可观的“订单”,这些“订单”无疑显示了部分或某一类的文学需求;但是,千万不要对我说,社会对文学将只提出这样的“订单”。大众对文学的需求,还潜存着许多别的“订单”。没有理由用我们的妄加揣度把大众的文学需求刻板化,这些揣度往往不是出于偏见就是出于误解。当文学生产与文学需求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和真实的反映时,我们将发现我们对文学与市场的许多论断,说得太早。如果说中国文学目前呈现出某种低迷状态,那么我的看法这并不该由市场化担其咎,相反,恰恰有待进一步和充分的市场化来点燃文学。这种点燃会同时在读者和创作两个方面帮助文学获得新的活力。比如说郭敬明、韩寒们的畅销,无非基于目前文学的主要读者群或购买力来自青少年学生,而这显然不是说,更大规模的成年读者群已经根本放弃了对文学的需求,只不过他们的购买力和欲望尚待点燃罢了———如果文学作品能够与他们的阅历、社会认知力和真情实感相称,从而令他们感到值得为文学掏腰包的话。还比如说,充分市场化的形态将有利于文学各种文体写作的生长,首先可以预期的是非虚构类文学写作会有较大起色(六十年代以来,这一文体在各国文学作品里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和越来越大的比重),其次,一些老一点的文体例如诗歌,也应能借市场化的动力使自己门庭冷落的境地有所改善。既往中国文学的路子越走越窄,只要国家准备让文学真正融入市场,今后文学的路子只能比过去更宽,这是毋庸置疑的。 (编后:市场经济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背景,然而近年来对于文学市场化的担心、害怕和指责已经屡见不鲜。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洁非反其道而行之,恰恰从另一个角度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不知读者诸君读后作何感想,无论同意与否,请您来稿参与捧场或争论。来稿时请在信封上注明“向当代文坛进言”字样。) 编辑: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