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世界博览》2005年第11期 > 正文

绿色立国

http://cul.sina.com.cn 2005/11/04 23:50   世界博览

  作者:秦昭

  经历过环境和能源危机后,丹麦人现在的做法不是一般地讲究了。

  1968年,现代化工业污染的黑幕第一次陡然笼罩住了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这片绿色的土地。那年夏季东风从波兰送来了漫天大雾,弥漫着工业污染微粒的灰色雾团笼罩住了哥
本哈根典雅的宫殿和宁静的老城久久不散,似要将这千年古城窒息扼死。与大雾同时而来的酸雨损坏了哥本哈根著名的历史博物馆建筑顶部美丽古老的石雕。同时南面波罗的海的万顷碧波上荡起了丑恶的黄色波涛。海洋污染产生的大量黄色藻类使海边大量正常植物窒息枯死。在卡特卡岛附近海中生活的海豹也因缺氧而成百上千地涌上岸边沙滩死去。丹麦农业生产因这场污染而损失严重。而位于Sjaelland岛、丹麦国土上最大的湖泊阿瑞索湖则由於其周围大量的农业及生活污染物的无节制排放而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死水水库。  

  紧接着,又一个警钟敲响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全球

能源危机的爆发,
原油价格
暴涨,汽油和电力的价格攀升到创记录的顶峰,使丹麦这个当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能源的国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政府被迫宣布国家进入能源紧急状态。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实行星期天禁止机动车行驶的管制。由于对电力的限制,商店和办公楼在打烊下班后陷入一片黑暗。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必须减速行驶。

  在经济发展和能源危机这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面前,丹麦政府被迫制定了一系列旨在降低能源消耗的艰难举措,呼吁全体公民个人消费者的良知和觉悟,为节约每一滴油、每一度电而做出努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哥本哈根的街道边建筑的墙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请调低你家里的暖气!”,“人走灯灭!”,“为节水请用淋浴,少用盆浴!”等等。

  被环境和能源危机惊醒的丹麦人积极相应政府的呼吁,配合政府的各项规定,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从被迫转而自觉地过起了严格限制能源消耗的简朴生活。在家里人们只在必要的房间里照明和取暖,冬天里人们穿上厚厚的冬衣,裹上暖和的被子,蜷缩在暖气调节到最小的家里安静地渡过寒冷。一个工业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被笼罩在浓浓的禁欲节能、简朴平静的气氛之中。

  丹麦政府吸取了能源完全依赖进口的教训,投入巨资勘探开发了北海油气田。其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量今日不仅能满足丹麦全国工业及生活的需要,还可以出口到其它国家。同时,从有着丰富的风力资源的丹麦西部海岸开始,风力发电的风车一排排竖起,逐渐遍布全国。风力发电解决了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农业和生活用电,满足了丹麦全国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电力需求,并且成为了具有现代丹麦特色的旅游一景。

  除了风力发电以外,丹麦还开发利用了地下水利发电,并且发明了著名的微型电动汽车“爱尔特”。另一项节能抗污染的措施是将所有城市的公共汽车从燃油型改为燃汽型,从而减少了75%的燃烧汽油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消除了汽车尾气异味。

  丹麦在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回收方面,也成为世界各现代

化工业国家的楷模。在丹麦,垃圾回收首先是受到各项有关法律的保障。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都按有关法规各行其责,一丝不苟。丹麦政府修建了大型工业垃圾处理厂,承担了工业垃圾处理的主要责任。每年都有从世界各地来的有关人员到这些工厂参观取经。后来丹麦政府又出台了新的规定,工业垃圾处理的费用将越来越多地由各个企业自行承担,同时还提高了政府的工业垃圾处理税和二氧化碳排放税。这一规定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有关财政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企业为减少自己的废料垃圾处理费用而尽量降低废料的产生。据统计1993年在实行二氧化碳排放税之后,丹麦的空气污染率明显下降了百分之五十。

  在生活垃圾的系统回收处理方面,丹麦人己达到把玻璃器皿按有色玻璃或透明玻璃分开回收的程度。还有一个很具丹麦特色的例子是啤酒瓶的回收。丹麦人是啤酒消费的大肚汉。在市场上每天就有三亿瓶啤酒在流通周转。如此多的啤酒瓶的出售与回收实在是个不可轻视的大问题。尤其是在大的节日庆祝活动和体育比赛过后,饮酒狂欢的人们留下了堆成小山样的空啤酒瓶。于是成群结队的社会义工随之而来,走街串巷只为收集这些啤酒瓶。加上收集空瓶的大卡车沿街缓行,形成了极具丹麦特色的颇为壮观的垃圾回收一景。

  这些回收的空瓶子99.5%被清洗消毒后重新利用。据统计在丹麦啤酒市场上,每个啤酒瓶每年平均会被重新利用五次。而它在完成使命,被粉碎回炉之前至少已被回收利用了三十到三十五次之多。

  了解了这些,人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丹麦市场上几乎全部是瓶装啤酒,而很少见罐装的啤酒了。对进口啤酒的外国厂商,丹麦也做出了同样具有丹麦特色的规定:只进瓶装,禁止罐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