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中德文化交流官方网站 > 正文

非常中国,非常轰动——访DCC的设计师李宁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7 17:03   DCC

  中国人来了!

  2005年6月27日,仿佛是杜塞尔多夫市的节日。下午,身穿华服的市民三五成群地涌向国王大道。这是一条全市最繁华的街道,700余家世界顶级品牌集聚于此。人们之所以兴奋不已,是因为原来南端拐角处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家家电商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醒目的中国式地标性建筑——DCC牌楼赫然耸立!

  这是一位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师的作品,也是一位中国企业家的杰作。

  在现代化都市千篇一律的灰色“钢筋水泥森林”中,粉墙红瓦和跃然高翘的屋檐,DCC无异于“万绿丛中一点红”,为杜塞尔多夫市平添了一丝暖色柔情和无限东方韵味。

  在DCC的开业典礼上,设计师李宁成了杜塞尔多夫市民追捧的明星,人们毫不吝啬地把鲜花、掌声、拥抱奉献给这位温婉的中国江南女性。

  在开业仪式上,负责DCC项目施工的德国工程师菲舍尔先生真诚地对李宁说,“很难想象,你的作品就是我们的那个梦!”

  文化:DCC的灵魂

  能把DCC开在国王大道上,是DCC的创办人多年努力的结果。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工程师……DCC的设计者李宁女士的头衔很多,但她的作品更多。从业40余年,这位知识女性依然软语款款,似乎与她在中国建筑装饰界的重量级地位不太相称。

  李宁起初是DCC项目的顾问,在正式接手设计后,她发现,尽管国王大道属于繁华的商业街,但DCC的地址处于国王大道南端与路易逊路的交汇点,因品牌店未能延伸至大道的南端,造成南部的拐角实际上处于繁华闹市的尾声,与熙熙攘攘的国王大道的繁华地段相比,最南端的国王大道相对人气不旺。

  “只有借势与造势,DCC才可以拓展国王大道的繁华,提升国王大道的国际影响力,”李宁的这个思路正是德国人欲求而不得的,因此很快获得了DCC德国顾问团的一致赞许。

  什么样的建筑才能在国际化的国王大道上吸引人们的眼球?

  “中国的,江苏的,”李宁不容置疑地说。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如果国王大道上出现了中国建筑,那就等于告诉人们——中国人来了,那就是一种影响力。”李宁对此相当自信。问题是DCC的主人希望这个项目既要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要有现代风格。设计初期,大家讨论最多的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的比例问题,是”40%的现代,60%的古典,还是相反?”

  平衡矛盾是商业设计项目最大的挑战。文化、娱乐、商务会议、休闲、康体、餐饮,根据DCC业态的多元化需求,李宁反复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最后她确认:DCC应该是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建筑;DCC也应该是具有现代使用功能的室内空间。

  明确DCC的建筑定位之后,李宁又潜心研究德国人的审美口味,揣摩德国人能够欣赏什么样的中国文化。

  建筑艺术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时代文化艺术表现中最宏大、壮观,也最生活化的载体。它具有历史和文脉的延续性以及时代的前瞻性,李宁坚持,DCC应成为矗立在国王大道上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应创造一种延续建筑文脉与时代感相通的氛围。

  “我见过很多国家的唐人街,但其建筑与正宗的中国建筑差别是很大的,”李宁认为,单单是中国建筑的元素与符号并不等同于中国建筑,尤其是那些“比较简陋和粗糙”的东西。

  让德国人见识并读懂真正的中国建筑文化,是李宁最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达成的目的。在李宁向德国顾问团解析她的设计方案时,德国人3次以热烈的鼓掌打断了她的讲话。

  一瞬凝于斯

  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李宁从始至终以中国文化作为DCC设计的主线。她为DCC制定了基调和样板:

  DCC作为中国江苏的企业,其外建筑形式应该以体现中国江南的文化特征为主,同时具有江南园林的特点。

  屋顶造型、飞檐翼角、空间尺度、空间气氛、环境景观、非建筑固有元素在立面设计中的强调、室内外空间的结合、立面组合的多样化等各种手段,被李宁多视角、多层次地用来突出文化的可识别性。

  1、屋檐

  首先,屋檐的起翘形式与曲线,以及木料的选型,都充分注意了江南建筑文化的特点。从某种意义说,屋檐是中国牌楼的一顶“帽子”,符号性和标志性极强。

  在市政规定的范围内,李宁将屋檐支到4米开外的人行道和单车道上,最大限度地强调了屋檐起翘的曲线,以形成一种宏大的气势,使其凸显于城市景观之中。

  在DCC这个设计中,因为是改造项目,先天存在各种限制,其背后又有一个体量更高更大的建筑(银行),DCC要在这样一个“巨无霸”的背景中跳脱出来,绝非易事。但事情同时也有另外一面,同一背景中的反差较大的体量关系,从某种角度看,更容易相互凸显,从而不同凡响。

  李宁将原建筑的两层结构打通,当作一层来设计处理,这种加长的空间尺度,不仅直接改善了环境景观和空间气氛,还使原本低矮的入口,一下子变得引人瞩目。经过别出心裁的设计达到视觉扩张,使只有3层高的DCC,既不至于被身后高大的建筑所吞没,又能让人们轻而易举地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发现这个风格迥异的中国式建筑。

  2、韵律感

  中国古建筑向以一种排列的顺序体现节奏和韵律。李宁在外立面原有的柱子间巧妙地运用金属网格做垂直方向的重复出现,在有意识的强调中,呈现出一种韵律的顺序,并在镂空的金属隔断上放置了

京剧脸谱。隔断的图案为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中国传统图案。若隐若现的隔断给室内空间造成了一种区域感,但从室外看,它又是一个景点。这种似隔非隔,景中有景的手法,在中国古建中极其常见。

  3、色彩

  中国古建以木结构体系为特色,因而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为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节,中国古建很早就采用在木料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根据地理、气候和文化的不同,北方的中国古建常用色彩鲜明的对比色,比如南向的部分一般用朱红色;屋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而南方的古建多用淡雅之色,如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这种色调在炎热的南方会让人产生一种清凉感。

  李宁在外立面色彩的设计上大胆突破,既没有局限于江南园林的粉墙黛瓦,也没有遵循岭南园林惯用的硬红,而是认真听取了德国顾问的意见,从30种颜色中选择了一种德国人能够接受的沉稳的红色。通过利用材料的视觉特征,李宁轻松地解决了如何在现代化的灰调繁荣中成为视觉焦点的难题。

  空间设计:化制约为神奇

  穹拱、龙柱与鱼形水池是DCC空间和技术处理的三处点睛之笔。

  改造项目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有所限制中充分发挥建筑本身的条件优势。李宁遵循的设计原则是功能实用,结构合理,在规划条件和规范许可的范围内,为业主争取最大的效益,以提高建筑的品质,同时增加物业的价值。

  现代化的功能性与中国古典建筑的美,二者既矛盾又可能互补。多年担纲改造项目的历炼,使李宁能够从容并且巧妙地驾驭这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条件。她以蓝天白云、星光灿烂的穹拱设计,智慧并且美感地解决了隐蔽送风设备的巨大难题;以最能体现中国

传统文化的盘龙柱设计,使原本孑然孤立的一根柱子,成为室内空间最有文化感的一个焦点;又以一个鱼形的室内水池的设计,因地制宜地弱化了通往地下室的楼梯口,并且别具匠心地把龙柱的底部设计在鱼的头上,让从龙的嘴里吐出来的水恰好落入水池中,使龙与鱼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灵动的设计,使走进DCC的德国人都会在汉白玉盘龙柱和水池前驻足观赏。

  用文化符号体现民族气象

  建筑大师拉斯金有句名言:“看一幢房屋是不是建筑,就要看它有没有装饰。”室内装饰设计是李宁的长项,在二层的茶坊,李宁精心设计和摆放了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符号意义的配置:明清的古典红木家具、茶道茶具、琴房古筝、盘龙木雕、

扬州漆器屏风等各式古董摆件。在细节设计和规划中,李宁借文化符号带给人文化的联想和感受,利用成规模的文化符号营造出一种民族气象。

  开业的当天,一对德国夫妇被一个明清红木圆凳所吸引,两人围着凳子转了几圈,最后忍不住问DCC的工作人员,“这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当被告知这是中国古代的凳子时,两人将信将疑地看了好一阵子才走开。不久之后,两人又掉头回来询问能不能坐一下试试。最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在凳子上坐了下来,然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毫无疑问,DCC是李宁在海外的作品中颇为成功的一个。事实证明,这部作品不仅感动了德国,甚至也感动了欧洲。

  刚从DCC的开业典礼上回国,李宁就接到了邀请——有关方面请她参加设在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的设计工作。

  “建筑应该是为社会、为城市创造美好的环境,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李宁谦虚地说,这是她对建筑的理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