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第二届“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 > 正文

南宁的春天

http://cul.sina.com.cn 2006/02/04 21:53   新浪文化

  作者:刘征湛

  雪莱的《西风颂》里有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并且因此被世人称为预言诗人。不过,老实说,在四季分明的英国,初冬离春天还是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如果雪莱生活在南宁,他的预言倒是很快就能实现的。因为 南宁的冬天短得几乎没有,实在算不得一个季节,就好像音乐里的半拍,或者就像文章里的过渡句子,放在一段的结尾或另一段
的开头。南宁的春天来得真是早,连花木都好像要提前了来争荣。

  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头,同时也是一年中最美好、最令人留恋的季节。我们中国人常希望一年四季如春。这种愿望甚至表现在我们日常的言谈中。我们常问别人的年龄:“贵庚啦?”人答:“虚度XX春”。这种把春来代表年,好像一年只有一春一样。牛僧孺的《席上赠刘梦得》里说:“粉箸为郎四十春,今来名辈更无人。”人们希望把春留住,时时生活在春天里。诗人词客更是如此。黄庭坚就在他的《清平乐•晚春》里写道:“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表示他对春天的留恋和向往;王观也在他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里劝他的朋友:“若是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女词人朱淑真在她的《蝶恋花•送春》里甚至希望自已能变成风中的柳絮,随春风一起,去看看春天到底归往何处,好搬去和春长住,表示她对春的喜爱和留恋。

  如果春天真是以绿色和生机为代表的话,那么朱淑真随着春风一起飞,也许会飞到南宁来的,因为南宁的大部分树木花草都是四季长青的,所谓“半城绿树半城楼”。那么南宁真的是令人向往的春常住的地方了?可是身在南宁却总不觉得春风得意,难道真的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总是认为春天应该是故乡江南的“嫩柳才黄未半匀”时,田埂上嫩绿的小草在料峭的微寒中,随风颤动,抖落草叶上珍珠一样晶莹的雨露;春天就是刚犁过的泥土散发出的微腥;春天就是人们走在满是泥泞的小路上时,泥土粘在鞋子上,沉沉的,滑滑的;春天就是乍暖还寒中的“一分风雨两分愁”。春天应该是一幅山寒水瘦的中国水墨画。

  如果故乡的春天是一幅山寒水瘦的中国水墨画。那么,南宁的春天就是一幅色彩丰腴的西洋油画。看吧,春分未到,大街小巷早已流动着各种鲜艳的颜色,年轻时髦的姑娘们,好像要跟时间赛跑似的,跑到季节的前面,去和花木们争艳,真像欧阳炯在《春光好》里说的:“百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青春的少男少女们也欣欣欣向荣地换上了鲜艳的短裙、无袖衫来竞芬芳。白嫩的胳膊坦露出来,像李群玉《感春》里说的:“春情不可状,艳艳令人醉”尽管这艳艳的只是衣裙,却同样让少年们心醉得象李白说的“春心不自持”,姑娘们自然是像《诗经•周南》里的“有女怀春”了。南宁的花木四季长青,春天来了也无处表现,少了诗情和画意。虽说是树木常青,可我们总弄不清这满树的绿到底是何年何月的春!总让人觉得这绿也像是食品仓库里的积压货一样。

  俗话说,境由心造。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像布莱克(Blacke William)一样,从一朵花里看到天国,从一粒沙中看到整个世界(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也没有园艺家们能从一盆盆景里看出江山万里的气势,或从中感悟到物序循环的本领。但我现在坐着的窗前就有一棵苦楝树,倒是能遵循秋枯春荣的规律。一场秋雨,第二天起来,一拉开窗帘,觉得比以前亮了很多,原来苦楝树叶都落得差不多了。而在春天,一夜春风,黝黑光秃的树枝上就开始吐出嫩芽,刚开始是鹅黄,尔后,一天天地变绿,叶子也一点点地变大,这过程要在微寒的初春中持续好几周,这期间乍睛乍雨,乍暖还寒,常让我想起江南的春来。好像这棵苦楝树本身就是故乡送给我的春之纪念,像航标灯指示航向、温度计指示温度一样,这棵苦楝树给我指示着故乡的春天!我也就在这种指征中,感受春风的吹拂,没有发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感叹。

  说到底,春天只是精神上的。一样的春天,以不同的心态去体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春天,孟郊在《登科后》可以写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样轻松惬意的句子,而韦庄在《古离别》中却写出“断肠春色在江南”这样伤感的句子。难道长安的春风和江南的不一样?那么,同在江南,同是江南的春色,也会让人感受出完全相反的情境来,宋祁在《玉楼春》里写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而陆游却在《钗头凤》里写出“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春如旧,人空瘦”这样凄凉的情调来;欧阳炯在《春光好》里写出:“百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时李清照却在《声声慢》中写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样空前绝后的凄绝情景。

  春天竟也有这样令人惆怅忧伤的力量,这样的春天没有也罢。“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好在南宁没有这种春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