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第二届“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 > 正文

故乡情思

http://cul.sina.com.cn 2006/02/09 18:11   新浪文化

  在美丽的杭嘉湖平原,有一个地处偏僻的小乡村,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百来号人口。因为她位于长漾的东侧,在漾之口,故名漾口。这是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其实长漾并不长,只不过一二公里,但它南接苎溪漾,北连下漾和南湖漾,倒成了真正的“长漾”了。浓郁的水乡韵味,旖旎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你看,辽阔的漾面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南来北往的船只,轻轻飘流,时时可以看到孤帆远影,听到欸
乃声声。对岸不远就是澉山,在山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秀丽淡雅的山水画。更为美妙的是,长漾的一条小小支流,穿村而过,把村庄分割成东西两半,一座古朴的小石桥横跨河上,成为连结全村的纽带。我家就在小桥东边,临水而居,成了名符其实的小桥流水人家。

  天刚蒙蒙亮,村庄从晨曦中醒来,村子里开始热闹起来了。“扑通通”,“哗啦啦”的声响此起彼伏,那是男人们在挑水。村里人有个习惯,趁着清晨河水最为清澈的时候,一定要把家中的水缸挑满,否则要被人家骂懒虫。接着,“嘻嘻哈哈”的欢笑声夹杂着相互招呼声,女人们也纷纷到河埠淘米做早饭。忙碌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早饭过后,男女劳力都纷纷下田干活去,村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

  夜幕降临,桥头成了村民的汇合点,桥上桥堍都挤满了人,大家在这里休息、纳凉、聊天。天空繁星闪烁,眼前流萤飞蹿,脚下流水潺潺。多么优美的意境,多么惬意的生活!全村的最新消息在这里发播,古老的民间故事在这里流传,直到夜阑更深,人们才依依不舍地陆续离去。

  村里人古道热肠,民风淳朴。谁家来了客人,大家都会把自家地里的新鲜蔬菜送上门去;谁家擀了面条,包了饺子,做了糰子,裹了粽子,都会给左邻右舍送上一份;谁家造新房子,哪怕自己再忙,也会主动上门去做几天小工。

  村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一年到头除了赶几趟集,上几回街外,很少有人出远门。村里人有句戏言:看不到澉山就要哭。这话是有一定现实根据的。村上曾有两个青年被

国民党部队拉壮丁抓走,三四年后冒着生命危险逃回了家,他们也就成了村里唯一见过大世面的人。

  我是村里第一个游子,这缘于母亲的梦想。母亲生了五个子女,我是唯一的男孩,在她心目中,是潘家香火后继之人。她爱子心切,望子成龙,寄望于我能光宗耀祖。于是,不顾家境拮据,割舍母子亲情,她毅然决定让我到外地读书,含泪把我送出远门。风丝丝吹乱她的头发,她久久站在漾岸,目送我渐行渐远的身影。

  这一去就是十多年,先是读书求学,继而毕业分配参加工作,然后被派右流放……十多年来,除了偶尔回乡探过几次亲外,我很少回家。后来失去了自由,更是回不了家乡,见不了爹娘了。身处逆境,更感到家乡的可爱,家庭的温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母亲对我更是牵肠挂肚,寝食不安。妹妹来信说,母亲日渐消瘦,白发骤增。家里每有好吃的东西,她总要留下一份,盼望有一天我能突然归来。在给我寄棉衣之前,哪怕自己冻得瑟瑟发抖,母亲自己也决不穿棉衣……读着这样的来信,怎不叫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三年困难时期,我终于回了家。这次回乡名为精简下放,实为开除公职,唯一感到安慰的是拿到了二三百元的退职金。从跳出“农门”到重归“农门”,历时十多年,走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地,这对母亲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玩笑,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开始时心里或许还有一丝慰藉:日夜思念的儿子终又回到了自己身边,可以朝夕相处,相依为命了。然而,残酷的现实让她更加伤心。眼看着儿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根本不适应繁重的农业劳动,却还不得不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从田里归来,她简直心痛如焚。“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她开始把当初送我出去求学视作一步错棋而懊悔不已。那以后,她整天郁郁寡欢,愁眉不展,不久,便撒手人寰。

  娘呀娘,您为儿操劳了一生,耗尽了毕生心血,而我却不曾有过半点回报、尽过一点孝心,给您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烦恼和忧伤,如何不让我遗憾终生!

  娘呀娘,后来想想,其实儿子那一次回乡虽不是什么好事,倒也不算坏事,还可能是因祸得福。回乡后不久,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斗,斗,斗!全国上下一片疯狂。有消息不断传来,在单位上的“右派”分子有的被折腾致死,有的自杀身亡。而我由于躲进了家乡的避风港,居然躲过了这场浩劫,安然无恙。还有,单位上的“右派”,在强大政治压力下,大都离了婚,而我这个未婚的“右派”,被一位农村姑娘爱上了,还结了婚。只可惜母亲再也见不到期盼已久的媳妇,抱不了次年生下的孙孙了。不过我想如果您地下有知,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其实,躬耕垄亩的田园生活也挺不错:远离政治风浪,无须案牍劳形,自食其力,抱朴含真,毫无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坦然而平静,有何不好?

  正当我安于现状,打算当一辈子农民的时候,振奋人心的喜讯不断传来:四人帮被粉碎……邓小平复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我被落实了政策,重操旧业,分配在一所乡镇中学教书。好在这次离乡较近,节假日可以回家,帮助妻子料理责任田。但这时我已有三个孩子,加上年迈的父亲,家庭负担变得沉重起来,而我的工资却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水平——42元。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几乎全压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身上。一向过惯贫困生活的妻子,倒也安贫乐道,无怨无悔。

  随着岁月流逝,三个孩子渐渐长大,分别上了小学和初中,这时,妻子开始有了心事:三个儿子就得有三幢房子,而祖上传下只有一幢,将来儿子结婚成家那可怎么办?于是萌发了要造新房子的念头。有一天,她终于对我说:“明年咱造房子吧!”“什么?造房子?拿什么造?”我诧异地反问。于是,她告诉了我一个惊人的计划,她准备用一年的时间,自做砖瓦土坯,再利用自家坟地上的竹木,载些沙石,把材料备齐后立即动工。我听得目瞪口呆,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妻子是个个性执着的人,说一不二,凭着自己过去曾在生产大队制过砖瓦土坯的有利条件,当下借来模具,干了起来。她利用点滴空闲时间,见缝插针,今天五十明天一百地制土坯,日复一日,锲而不舍。这种精神犹如愚公移山,感天动地。三个孩子放学后很懂事地来帮助搬运,丈母娘也特地赶来帮忙。不到半年,所需要的砖瓦坯就做得差不多了,接着请来烧窑师傅烧制。一星期后,砖瓦烧成了。再接着,请人伐木砍竹,运石块,载黄沙……等到把所有的原材料都准备齐全以后,就请来泥木工正式破土动工,乡亲们闻知以后,都主动赶来做小工。风风火火热热闹闹,居然不到半月,老房子的旁边,矗立起两幢同样的新房子。“三个儿子三幢房”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妻子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可人却瘦了十来斤。

  谁也不曾想到,如此历尽艰辛造起来的房子,竟没能派上实际用处。三个孩子从大中专毕业以后,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离家而去。妻子的户口,也随着我职称晋升而农转非,并跟我一起搬到了镇上居住,还在镇上开了家小店。而此时的老家已是人去楼空。有人曾想买我们的房子,全家都不同意,妻子态度更为坚决,出再高的价也不卖。可一旦村里人要派什么用场,她便满口答应无条件借予。她还特地辟出三间前屋,让村民们存放农具柴草,作为公共仓库。

  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房子开始出现一些渗漏。竹做的椽子开始发霉,瓦片也将要塌落下来。妻子回家查看情况后,心急火燎地打电话给外地的儿子们,问他们怎么办,得到的回答竟出奇的一致:修,立即动手!约好日子后,纷纷赶回家里,在邻居的帮助下,冒着炎炎烈日,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更换了椽子,铺好瓦片。

  望着这修复的房子,全家人都感慨万千。这房子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能勾起当年艰辛建造的回忆。儿子们说,这房子是母亲历尽千辛为他们建造的,是她心血凝成的结晶,是用伟大母爱构筑起来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家乡父老对我们支援帮助的见证。我们要把它作为家庭纪念馆,永志不忘,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现在,每逢清明佳节,全家人都会从各地赶回家乡,会聚在“家庭纪念馆”。上坟祭祖,拜谒乡邻……重温伟大的母爱,重温纯朴的乡情。全家欢乐,共享天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