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京剧革命”中又成为大毒草

http://cul.sina.com.cn 2006/02/16 23:08   炎黄春秋

  “京剧革命”中又成为大毒草

  座谈会开过后的次日,即11月28日,梅兰芳和许姬传一行离津。我送梅先生登上去沪的火车。两天后,即11月30日,座谈会记录全文发表在天津《进步日报》的第一版和《天津日报》第四版上。

  为表示我对梅先生的歉意,在《进步日报》记录稿后,我加添了一个“小注”:“本报记者前请梅兰芳先生发表对旧剧改革意见,因时间倥偬,访问记录未遑请梅先生审阅,其中内容或有与原意有出入处,特向梅先生致歉。”

  对梅先生的这次批评,除天津开了一个会外,媒体未作任何报道。因此,很少有人知晓。天津的会上只有三位婉转地提了点意见,几乎是不露声色;梅先生当场“收回成命”,由系铃人自己解铃,无伤大雅。此时,这次风波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此事后来再无人提起,渐渐地被人淡忘了。

  我和梅先生从此倒是结下了“患难”友谊。他每次到天津来演出,都打电话约我到剧院后台见面,并由许姬传先生陪同我在前排看戏。

  谁也没有料到,事隔十七年之后,这件已被人们忘怀的事情又被翻腾出来。人们不会忘记,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是从京剧革命开始的,众人皆知的那位自封为京剧革命“旗手”的江青,扬言她搞京剧革命几十年来,曾不断地受到阻挠和破坏;她还无中生有、煞有介事地说,早在解放之初,就有人“发难”了。她拼凑出反对京剧革命有所谓“三株大毒草”,梅兰芳通过张某人的手笔发出的“移步而不换形”论有幸荣登榜首,是为第一株!据说,另两株是孟超的“有鬼无害论”和吴晗的“海瑞罢官实为彭德怀翻案”论。

  此时梅先生已作古,记者尚存;何幸之有,戴此桂冠!当首都工人、解放军驻旧(北京)市直机关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第三分指挥部二连的领导向我质询此事,让我将反对江青的事情交代清楚时,我始而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继而啼笑皆非,不知所云。所幸,1953年以后,随着《进步日报》恢复为《大公报》,由综合性报纸改为财经党报,我也转业为财经记者,与文艺界逐渐失去联系,其后再没有这方面的采写活动了。由于我与戏剧绝缘,就无法再罗织其他罪名了。最后,这事不了了之,我才松了一口气。

  回首五十五年前的这个风波,对梅先生来说,当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在全国解放之初,他是满腔热情地拥抱革命,投身于政治运动的。他不曾想,刚刚参加到革命行列中来,就被政治狠狠地蜇了一下。这和他的和善、温良、恭俭、谦让的性格对照,无疑是极大的反差。他的心里充斥着后悔、懊恼、着急和迷茫,着实愁苦了一阵,让他领教了政治的无情和厉害。

  但就他后来的涉身处事来说,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梅先生解放后的经历,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此后再未受到风雨的侵袭和风浪的冲击。在土改、肃反、审干、思想改造、三反、五反、整风、反右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中,他都能安然度过,这不能不得益于解放初期的那次“教训”。

  纵观梅先生解放后直到逝世前,他虽然还不至于“噤若寒蝉”,但总是让人感到有些“沉默寡言”。自那次风波以后,好像再没有听到他关于京剧改革的任何理论观点和独特见解了。梅先生的言路,可能因此受到堵塞。我以为,这对京剧改革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损失。

  梅先生一生为京剧事业呕心沥血,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出众表演天才,把京剧艺术推向高峰。这样一位京剧大师,提出的改革京剧意见自有其合理性,理应珍视,并很好地吸收其合理的部分,加以继承和发扬;即使有某些不当之处,也应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理性地进行讨论,决不能动不动就点名批判,说谁是“革命”的,谁是“不革命”甚至是“反革命”的。特别是学术理论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更不能随意扣帽子,以势压人。

  这里,我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和盘托出,希望起到“立此存照”的作用。更希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今后不再发生本文所叙述的类似情况。果如是,则艺术幸甚,人民幸甚,国家幸甚。

[上一页] [1] [2] [3] [4] [5]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47,0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