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百花运动”中的文艺界是怎样百花齐放的(图)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3 16:04   文汇报

  作者:肖冬连

A4.JPG
1956年毛泽东接见巴金、周信芳等人

  文艺政策开始松动

  新中国成立前后,文艺界成了整合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1949年7月和1953年秋,先后召开的两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都希望将来自解放区和来自国统区的两支左翼文艺队伍团结起来,整合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旗帜下,同时改造“五四”新文学传统下非左翼的老作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毛泽东亲自发动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新红学”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然而,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处理文艺和学术问题,造成的后果是20世纪30年代的老作家大多搁笔不写;解放区来的作家也缩手缩脚,创造热情锐减;文艺作品数量少,主题狭窄,概念化、公式化盛行;文艺批评家更处在动辄得咎的境地,“处处担心,唯恐‘失足’”。1955年底,中共领导人开始关注知识分子问题,但关注的重点是学术界,特别是自然科学界的知识分子,然而,1956年春的气氛毕竟不同。受过“五四”洗礼的中国文艺界,历来有成为时代号角和鼓手的使命感,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高潮的即将到来,再次激发出文艺家们的政治热情,他们希望成就文学艺术上的一番事业。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知识分子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后,知识界逐渐活跃起来,这种渐次活跃的局面同样发生在文艺界。或者说,文学艺术界的反应更加敏感,行动也更积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