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第二届“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 > 正文

重返村庄

http://cul.sina.com.cn 2006/02/09 18:17   新浪文化

  作者:金翔

  当一种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它对我们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大。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背景,当我一时无法阐释“村庄”这个概念时,我就想到了重返。因为城市是一个被肆意修饰过的村庄。市声如潮,淹没了一切,我想浮出来——我想去
找回一个原来,一个真实。这纯稚的想念如同一首热烈的歌谣,在那儿引诱我,使我难以摆脱。……最终,在一个归梦醒来之后,我便再也抑止不住地将我久被尘世羁绊、庸碌疲惫的身心,打点成了行囊,去抵达我失落了很久的原始的根——

  穿越喧嚣,我行色匆匆,沿原路回返……

  行走山间

  温情的阳光伴我步入了故乡的边缘。

  青山悠悠,山路绵绵。眼前,还是那座曾载过我离家的山,它以千年不变的姿势耸立于此,隔断了我望家的视线;那条曾为我送行的山路,一如绰约女子的纤腰,线条柔美,渐隐于葱郁之中。越靠近家门心情越激荡。这里是抵达村庄的一个入口,一个门。此时此景,让我不由想到美国一首著名的乡村歌曲《Take Me Home County Road 》(重建家园):山影朦胧 / 两眼泪水涌 / 大山妈妈 / 故乡的路 / 带我回家 / 到我生长的地方……这是一种心酸的快乐的游子的旋律。

  这是我的旋律。我在这样的旋律中向一个巨大的身影走去……

  指向村庄的山路上脚印稀少,不闻人语。让人感知现下真正走出村庄的人几乎没有了。而我是否又是最后一个归来的游子呢?——村庄,我隔山相望的母亲,我在问你呢!踏绿而上,没有城市水泥路面那种坚硬的反弹,和顺的感觉贯穿全身,由下而上;山路在脚下蜿蜒着,蜿蜒成山中一处处迷人的风景;树的枝桠,像是从我肩上长出的,慢慢地向两旁伸去;清澈透明的山泉,没有一泻千里的磅礴,慢条斯理地下山,它时而隐浮于灌木丛中,时而顺岩而下,挂一叶小瀑,闪耀出悠扬鲜明的活泼;阳光斜斜地照进林中,给我脚下的绿荫投射出精细庞杂的叶纹,组成难以破译的图像;……——行走山间,有时走段下坡路,也是为了向更高处攀登。然而,领悟了山路的内涵,我仍仰视不见这山的绿色的头发——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吗?

  鸟儿们在树梢上长一声、短一声地吟唱——根本就放弃了规范的节奏,出其不意或随心所欲地印证自身的存在。也许,那些吹毛求疵者会将其讥为单调、聒噪;评头论足者会指责不像美声、通俗。若真这样,他们一定不知“没有雀鸣鸟叫的地方,是一片被文明糟蹋成的废墟;飞鸟栖身的地方,那是人间最后的天堂”(台湾诗人纪弦语)。总之,我是真正体会到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这些山野歌者拨动了我心中尘封的琴弦,我们的吟唱形成一种合力与和声,造就了“十万鸟鸣作雨凉”的宏伟阵势;我们的旋律汇成了风,在山间回荡,使花草树木们婆娑起舞,簌簌欢歌;这风洗去了我心中那股俗怨俗懑,裹携了我们的合唱。——谁能从中分析出我的嗓音?我化为了自然之声!

  ——什么样的歌儿在城市失传,什么样的歌儿又被我从乡间捡起?一种幸运涌上心头……

  融入田野

  山脚下,是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野,我本可绕过它去直接抵达村庄,但我还是踩着乡亲们的脚印向它走去——是想在这片绿海中打捞点儿什么吗?我说不清楚。也许,这里是我回家路上注定的一个驿站。

  走在泥土和青草筑起的田埂上,遍身湿润,左右芬芳。田野的气息竟如此浓烈。让我忍不住地停下脚步,作深呼吸……我站在田埂上,像个熟练的取景人,眯起双目遥视前方。这样我就眯矇了画面,闪去了很多具体的事物。我看到的不是一棵或一株,而是一派绿色;不是一个老人一个青年,而是密挤的人的世界——田野上有很多劳作的乡亲。透明的阳光,清净如水般地流淌下来,打湿了他们。他们趴在地上,沾满土末。禾绿遮住黝黒的躯体,掩成一片。所有的声息都撒落在泥土上,混和一起涌过,如蜂鸣如山崩——这是乡亲们与土地之间交流沟通的语言。这是一场劳动的盛会。我怀着赶赴盛宴的心情向他们走去,我想将自己融入其间。

  阳光下,我又看见我的影子——这些年我已忘记我的影子是什么样子了——谁能在城市楼群的阴影下看见自己的影子?

  ——我看见我的影子四肢舒展,伏在地面,匍匐地穿行于芸芸众生的作物脚下。当我来到一位锄禾的乡亲跟前,便再无法向前,瞧他那瘦长的青筋暴涨的胳膊,挥一弧半圆挖下时却是那样具有力度;胡茬粗短的嘴唇,随着双手的动作绷得一松一紧;两条蠕蠕前移的瘦腿,承受着上半身的劳作显得那样吃重——锄头举起,汗珠落下,一滴,一滴……这些晶莹,这些喘息,这些发烫的心啊!浸泡着他脚下的土地。然而他的一招一式却又是那么的平静。劳动使人平静?其时,他脚下的土地却无法平静——土地在锄下翻飞,快乐地迎合他。我知道,这种默契的配合会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绿色的茎叶,最终成为粮仓里的金黄。时至今天,让这种大把大把的金黄喂养着的人,愿意去重视它成熟过程的又有多少?

  我蹲在一棵壮硕的玉米下,长久地看它大刀一样的叶片上面的银色脉络;我特别注意了它如爪如须、紧攥泥土的根。它长得何等旺盛,完美无损,英气逼人。与之相似的无语生命,比比皆是,它们一块儿忽略了必将来临的死亡——它们有个精神,秘而不宣。我就这样仰望一棵近在咫尺的玉米。我无法停止探索:是乡亲们举起了这些作物?还是这些作物举起了乡亲们?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