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与路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2/21 00:30 新浪文化 | ||
作者:张泳霞 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童年的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精辟之处,只是有时独自走在路上时,便会产生种种遐想:“这里没有路之前是怎样的,是哪年,哪月,哪人走出了这条路……?” 时光在春夏秋冬的交替循环中,与人类岁岁年年同步在地球上,在宇宙中,走出一条条路,一个个飞跃,从古代中国的夏、商、周时代,到今天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强大的中国,这几千年中,中国人有过屈辱,有过战争,有过无数的沉痛历史也有过短暂的辉煌,到今日真正的强大,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在地球的版图上,有着太深的足印,有着太多的故事。而年轻的美国,从被哥伦布发现后,到变成大英帝国的囚犯流放地,到今日先进强大的美国。体现了人类求生的意志,足可以令到沧海变桑田,今日的美洲大地,已经光芒四射,像一座金山,一个磁场,吸引着无数人向它走来。读着古老的中国历史,读着年轻的美国历史,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你不断向前,就会有变幻无穷的经历,当你捧着一个“成功”之后,要继续向前。当“失败”压着你的时候,不要气馁。永远牢记我们祖先的古训:“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地球属於人类的,在勇者面前,高山有路! 每一个人,当走在外国的异乡路上的第一步,都会倍感沉重,失落和迷惘。这个时候就是最大的考验来临,当你并不甘心埋没自己原来的学识,而又要无奈地跑去干一些低层工作, 在理想和现实激烈交战时,记着要保留这份“不甘”的心态。可能终有一日,这种“不甘”的心态会化成一股强大的动力,将你推向成功。一个别人的故事,成为这篇文章的主题:风,原无形。路,原非路。 在中国的众多留美学生中有一位叫陈怡的女性,她是至今在美国音乐界中最著名、最成功的亚裔作曲家,在国际乐坛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她能够在西方这个只崇尚“阳春白雪”的音乐舞台上,却勇敢地追求中国“神韵”。并将之发扬光大,为西方主流社会的同行接受并欣赏。 以“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她作曲的理想和基调,她的成名作品<<多耶>>在美国妇女交响乐团举行的演奏会中被选为压轴曲, 并在国际乐坛上获得肯定。说起这首曲的创作过程时,她说:很多年前,当她还在国内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有一次去广西采风,当时的少数民族地区侗寨不通汽车,人迹罕见,侗寨人用“多耶”这一特有的载歌载舞的形式,欢迎远方的来客,火塘边的组舞,月光下的颂唱,表现得天真无邪的侗寨年轻人,好像与尘世隔开了。而对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人,踏足此景,恍如坠入时光隧道。……之后,尽管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踏着艰辛的,留学异乡的崎岖路时,十多年前“多耶”的旋律总萦绕心头,当她决定要在世界乐坛上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时,“多耶”的旋律在她心中升腾而起,一泻而出。后来“多耶”的成功,为她在国际乐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首杰作<<钢琴协奏曲>>是她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应纽约布鲁克林交响乐团的委约而作的,完成于1992年,1993年5月她以这部作品通过了“哥大”的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并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奖”。后来在1994年10月14日,这部作品由布鲁克林交响乐团在纽约作了首演,当时震惊了西方乐坛,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曲名听来非常西化的<<钢琴协奏曲>>完全不采用西方常见的奏鸣曲形式,而是采用了中国民间的<<老八板>>的乐韵,这个中西文化的融合演绎,成为西方舞台一个独特新颖的内容。在协奏曲的尾声,陈怡还运用了“九、七、五、三、一”的民间<<十番锣鼓>>的节奏序列。因此,使人感觉到这部<<协奏曲>>在曲式、速度、时间安排等方面都是经过精心计算而设计出来的,是理性化的。然而,作品的声音效果却是充满感性色彩和洋溢着灵气的。 在美国留学的日子里,通过艰苦的努力之后,陈怡终於如愿地、成功地将中国的民间音乐精华与西方的“阳春白雪”融为一体,成为这种独创音乐的师祖,创始人,并且受到西方人的认可,同时更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成名后的陈怡并没有骄傲,更没有停下来,而是更加全情投入,更加近乎疯狂的创作。为此,她失去了平常人生活的内容方式,她错过了当母亲的年华。然而她也深知,成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难得的是她的决定,得到了她的丈夫,同是知名作曲家的周龙先生的支持,同步在音乐创作的里程中奉献青春年华,携手迈进。 可慰的是以后几年(1994年开始),她的一个个音乐创作成果疯魔了乐坛,成了中英文报章、传播媒介争相报道的焦点。其中,<<中国神话大合唱>>中的三个主乐章中,(1)盘古开天辟地,(2)女娲创造人类,(3)牛郎织女的故事。从盘古的气势磅礴到女娲创造人类的铁胆柔情。再到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全剧令观众投入得如痴如醉。<<语诗合唱>>乐曲中,中华古诗词的精炼、精彩,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他们惊呼她是世界文学园地里深藏地下的巨钻。如果让当年的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莎翁等看到、听到,一定会惊叹! 原来“天外有天”。 近年陈怡的作品已经数不胜数,在国际乐坛上带起一股东方旋风,连世界著名的,驰名英国的Halle(哈雷)交响乐团都邀请陈怡到英国,并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她的<<第二交响曲>>。陈怡说:“哈雷乐团是一个相当保守的乐团,得到他们的赏识相当不容易,他们历来很少演奏亚洲和非洲作曲家的作品,今次是第一次演奏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作为一个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这是一种荣幸。” 如今陈怡担任美国钱蒂克利尔男声合唱团的驻团作曲家已多年。这是全美唯一职业合唱团,全团只有十二人,全部男声,个个都是精英,他们一年有150多场音乐会,经常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未出现陈怡之前,这个合唱团唱过很多民族的代表乐曲,包括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曲目,就是没有唱过中国的作品。他们表示,绝非歧视,而是那时还不知道有一个叫陈怡的音乐天才。在陈怡之前,还没有作曲家有这个深度,有这个胆识,有这种才华能够沉湎于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遐想之中,同时明显地表现东西音乐之间的平行与对比。后来,陈怡为他们写了中国民歌合唱一套十首,他们唱起来唯妙唯肖,如果不看他们样子,不会想象到是外国人在唱中文。因为他们唱得太专业了。站在这个白人操纵的舞台上,要成功并不容易。1995年,陈怡却从数以百计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美国作曲家基金会选为全美最优秀的七位作曲家之一。名利双收,羡煞旁人。她是获得这个荣誉的唯一有色人种。同行们对她的评价主要是两点:(一)她完全懂得中国音乐配器的奥秘,有方法把中国器乐最好的音乐与色彩表现出来。(二)她的作品表现的合奏方法既富摄人的魄力,又能表现出中国传统合奏那种最逼人的神采。她可以把中国古代“乱”声的合奏方法,用极前卫的方式表达出来。总结陈怡的风格是从“古典”找根,从“前卫”找路。 已经步入中年的陈怡,童年时家境优裕,父亲是一家医院的院长。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教育,令她有机会在3岁时学钢琴,4岁学小提琴,中学时代就读于广州名校二十九中(即培英中学)。 但是,青少年时代中国形势发生变化,因此,命运并没有让她人生路上的青少年时期铺满鲜花。她在13岁的时候,“文革” 的浩劫开始了,父亲被指控为“特嫌”,一种莫须有的罪名令她的原来快乐的家庭蒙上了阴影。於是,不满16岁时,她被送到落后的乡下,受“教育”。从前天天穿皮鞋的她,下乡后没有一天穿过鞋。然而,艰苦的体力劳动并没有让她屈服,放弃。在那个乌云密布的“疯子年代”,她依然可以陶醉于泥土的芬芳和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她空闲时热情的接近当地农民,听他们哼唱小曲,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绚丽多彩的广东音乐,成了她后来创作的一个源泉。在那些艰苦岁月,她从未放弃练小提琴,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投考广州京剧团(乐团),当她一运弓,全场给震摄住了,她被当场录取。从此,她走上了所谓“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路,在当时,以她的家庭背景实在不容易。那时的文艺团体,只准唱八个“样板戏”。她也只能用西洋的小提琴演奏纯中式的京剧,她回想起当年这种“不伦不类”的演出,竟然是她今日融合中西方文化艺术的第一步。 在广州京剧团八年,她对乐曲的掌握已经纯熟,待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时,她顺利考入中国的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祖强教授,学习作曲,在中乐和西乐两方面受到正规的、严格的理论训练。1986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在东土中培养的作曲硕士,同年秋天,她考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艺术博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