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沫之子老鬼:“儿女情长”在那个年代是贬义词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8 08:19 南方周末 | ||
“儿女情长”在那个年代是贬义词 ○:那会儿人是不是都挺爱动武的?比如我就特别不理解你父亲怎么对你那么…… ●:我也不理解。我父亲在这儿(北师大)当过书记。在单位里大家反映特好,老实厚道、勤勤恳恳,对人非常和蔼。可在家里呢,却另外一个样子,经常打我和姐姐,小胖上大 ○:我读《母亲杨沫》这本书,看姐姐徐然的文章,还有你哥哥的发言,我有一个感觉,你们这些子女,都在特别用力地去帮助父母解释,很努力地要去谅解。 ●:为父母亲辩解,是吧? ○:对,其实我想,可能也是在说服自己。比如《血与铁》里写到大饥饿年月,你们回家不交粮票就没有饭吃,可是“垃圾箱里,常常看见父母吃过的食品包装、高级糖纸、鸡蛋壳……为了保命,他们得经常买高价点心吃(那点心极贵,一小盒10多块钱!)。尽管有高干补助,母亲还总是唠叨粮食不够吃”,但接下来,你马上写:“事实上,父母也吃不饱。多年后,从母亲的日记中发现,当时父亲已给饿浮肿,大腿一按一个坑。母亲也贫血,营养不良,头晕眼昏,根本写不了东西。”然后到后来你母亲对你稍微好了一点儿,你就…… ●:感激涕零。 ○:那个感觉啊,反正看了特别心疼,特别心酸。 ●:因为我们得到的爱太少了。母亲给孩子的关怀太少了,给了一点儿心里就暖和得要命。我对母亲也有一种恋母情结。因为得不到的东西最爱,最向往。我是很渴望得到母爱的。可她长年不回家,回家也是忙她自己的事情,很少搭理我,所以我就特别苦恼。她对我不好,我能敏感地感受到。所以她对我冷淡,我也对她冷淡,很少主动去她的房间与她说说话。我不是个好儿子,不像我哥哥,能够以德报怨。父母对他不好,说他偷东西,他仍然对父母忠心耿耿,恭恭敬敬。我做不到。表面上我对父母是很叛逆的,告过父亲的状,对母亲冷冷冰冰,若即若离。可是骨子里我还是很在乎母亲的。她曾跟我断绝关系数次。断绝就断绝,我没乞求她一句话,真的不跟她来往。可心里还是老想着她。 由于这种身世吧,我对缺少母爱的孩子特别同情。我看斯大林女儿写的《致友人二十封信》,读到她的兄弟雅科夫的遭遇时,眼里噙着泪。斯大林从小就不喜欢这个儿子,与他很疏远。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雅科夫上了前线,后被德国俘虏,德国人要拿这个儿子换被苏联俘虏的几个德国元帅,斯大林不干,后来德国人就把雅科夫枪毙了。我觉得斯大林这个儿子非常不幸。因为我自己也有这种感受,缺少父爱母爱,对这类人就特别同情。你知道吗?不被父母喜欢的滋味,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是很痛苦,很难忘怀的。 ○:我看完之后觉得非常震惊。但我又一想,可能这种事儿从来就有,只是没有人像你这么说。 ●:可能吧。我说了以后,曾有很多人表示,他们家也这样,缺少亲情,父母好像就是“工作狂”,回家根本就不管孩子,把孩子放到学校住宿,一推了之。据我所知,同龄人中像我这样,从小就送到农村去,等解放后才从农村接来的有一批人,跟父母或多或少都有些隔膜。 那会儿主张,“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如果你这个人很重亲情、很重家庭的话,会被人认为是觉悟低。太“儿女情长”了,在那时候是要被人瞧不起的,觉得你这人没出息,境界不高。当时为革命奋不顾身,不管老婆孩子,为工作,周末不回家,孩子老婆得了病都不管,受到了舆论的赞美和全社会的尊敬。 ○:那会儿的人好像也自觉自愿,我觉得他们是认可这种价值观的。 ●:主要是那时候思想改造得很厉害。其实亲情是人性的东西,谁都有。但那种改造能够把人的这种人性给扭曲了。我觉得像我母亲吧,她就属于扭曲的。我书里就写了:“应该说,母亲的出身和个性使她对左的那一套天生就反感。只不过多年的、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扭曲了她的本性。母亲由一个追求婚姻自由、追求真理的进步青年,变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尤其在政治上,她绝对听上级的话,绝对不会给领导提意见。对任何领导,包括自己亲属的领导、孩子的领导,她都毕恭毕敬、奉若神明,这几乎成了她的处世习惯。这是多年来教育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