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留学英国启示录(报告文学连载)--7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3 11:38 北京文学 | |||||||
作者:林雪 别把自己弄丢了 好多父母听说孩子能够打工之后,都大大松了一口气:我的孩子终于能够自立了,就这一点来说钱就没白花!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仅仅是生活的最初的一步,对于好多留学生来说,更大的困难还在后头。那不光是累,也不见得一定是钱,而是心理的迷失。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来?又奔什么而去?这些人类从远古而来就曾经有过的困惑,在人地生疏的英国,令许多中国留学生痛苦不堪。 住在牛津城边的麦鸽,每天晚上都要花上一个小时,来找回她自己。留学生中都知道,牛津和剑桥城中的那些中国学生,是要么有钱,要么有势,要么有远大理想的“尊贵一族”,麦鸽周围的人大都有些骄傲———要么是因为自己,要么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起码也是为了自己高于一般人的抱负。可是这些在国内很骄傲的年轻人从走出伦敦希斯罗机场的那一刻起,就什么都不是了。在这个地理、语言、种族、宗教、习俗……一切都完全生疏的地方,所有外在的光环都消除了,只剩下赤裸裸的一个自己,这本来就让人够难受了,而好多人很快连这个自己也弄丢了。麦鸽一边上语言学校,一边在各种各样的地方打工,她做过医院的清洁工,送饭工,学校食堂的厨工,商店的售货员,餐馆的勤杂工……仿佛自己是一个演员,每天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看着不同的人群在眼前来来往往,体验着他们对自己表演技巧的评价。可是自己呢?在扮演这些角色的同时,自己到哪儿去了?24岁的麦鸽从小学了十年的芭蕾,还喜欢和爸爸一起练长跑,从北方某大学服装专业毕业后,又在国内一家杂志社工作了两年。她有过甜蜜的爱情,又失落了这样的爱情;她内心强烈的自尊,在英国处处受到挑战。性格开朗的麦鸽有过很多欢乐和痛苦,对于未来还有很多憧憬和期盼,可是她发现这一切(甚至包括那些偏颇的个性和爱好),常常会不知不觉就在白天的“表演”中迷失了。每天晚上,麦鸽会关掉灯,让月光从窗外流进来,再独自点上一支烟,想那些关于自己的往事,和最初的那些打算。这样的寻找和现实巨大的落差,让麦鸽很痛苦。这样的痛苦并不是乐观啊拼搏啊努力啊这些口号和鼓动就能够解决的。可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寻找,她会更加痛苦———一个人如果自己都没了,就是拿到了文凭,还有什么意义? 麦鸽的故事在留学生之间传播,引起了好多人的感慨:在英国底层的生活中迷失自己的,实在是太多也太容易。中断了在国内的硕士课程出来留学的李翱说:“麦鸽让我想起很早的时候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扔进一锅开水里,那青蛙会猛地跳出来逃生;可是如果你把这只青蛙再放进一锅凉水里,然后慢慢地加温,这只青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煮死。太多的留学生就是生活在这盆凉水里,不知不觉给煮死的。” 这是留学生中最为痛苦的一群,让他们痛苦的,是一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残酷的差距中煎熬。来自东北的常玲,是个自视很高的姑娘,她读完高二就来英国,发誓要靠着自己的努力,在英国上最好的大学。常玲身上有股很让人喜欢的“侠气”,她曾经受我们的委托,帮助给薛冰找过工作;还为了保护朋友不被五个英国女学生在大街上抢劫,被她们打了一顿,连眼眶都打青了,说起来也不当回事情。可是我第一次见到常玲,她就在哭。常玲刚出来不久,家里的生意就遇到了麻烦,几近破产,不能继续供给她读书的费用,从那个时候开始,常玲就在餐馆里打工。两年过去了,眼看要挣够在英国的学费遥遥无期,只好打算去学费便宜的芬兰,可是去欧洲留学都必须雅思考上5.5分甚至6分才能签证,而常玲因为打工耽误了很多时间,考试屡屡不能过关。心气很高的常玲,对于家庭的现状充满了自责,对于自己又觉得前途渺茫。就在我回国的前一天晚上,她来为我送行,临别的时候百感交集,在伦敦深夜的大街上抱着我痛哭了一场。还有一个19岁的女孩,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经过很多努力,终于考上了牛津大学,可是也就在这个时候,家里已经为她竭尽了全力,再也没有钱供她在牛津读书。牛津剑桥各个学院的学费不尽相同,可是总的来说是很贵的。2004年的春天,两所大学直接到中国北京招收学生,主流传媒用一号字打出大标题:100万元读剑桥牛津。面对这样昂贵的学费,女孩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贷到了英国政府发放的商业贷款。这种商业贷款是政府向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发放的贷款,利息高达30%,而且有还贷限期。女孩为了在限期内还清贷款,每天上午去上课,下午去餐馆打工,晚上到凌晨完成大量的作业。我听到她的故事之后,迫不及待地多方与她联系,想要采访她,可是她不愿意自己被人同情和怜悯,很坚决地拒绝了。她还有整整三年才能读完牛津,而且决不会放弃自己的学业,可是我知道她的健康由于过度的紧张和劳累,已经严重透支,不大可能再支撑这样的生活。再说了,到时候她拿什么去偿还那些高息贷款?拿什么去交她的学费?如果现在还能跟她联系上,我非常想建议她向学校申请休学,然后专职打工,打工挣够了学费后,再回到学校继续读书。英国的学校保留这种学生的学籍,而且没有限期。 与这个女孩同龄而且境遇很相似的,还有艾可。为了让艾可能够出国,她奶奶连墓地都卖了。可是她还没有读完大学的预科,钱就花光了。艾可想了很多的办法,最终考上了自己向往的圣马丁艺术大学,在读完一年级之后,实在是没钱了,现在只有考虑与英国人结婚。这样可以把每学期外国留学生必须交纳的一万英镑左右的学费,降到本国学生只需交纳的1100英镑,而且在取得了居留权之后,也用不着每年都去想办法延长签证并交纳大笔费用。2003年的春天,在伦敦那间我居住的小屋里,19岁的艾可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着她对于艺术的痴迷,还有对爱情的憧憬,那份纯真和陶醉,令每个人都会想起自己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可是现在,为了她痴迷的艺术,只好放弃对于爱情美丽的向往:她嫁的人是不是自己的真爱,恐怕很难说。 愿上帝保佑她们,阿门! 他们都有收获,只是很多的收获都不是自己想要得到的。可是生活本身,是不会考虑你愿意或者不愿意。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强行把你投入人生的黑洞,然后冷眼看着你在其中挣扎煎熬。如果你能够从这个黑洞中挣扎出来而不是被它所淹没,就会从这段生活中产生对于世界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正如高尔基说过的那样:是从自己的皮肉中熬出来的,比哲学家强。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从自己的皮肉中去“熬”出收获。正是因为打工非常辛苦,而且挣钱也很不容易,一些留学生干脆去做“垃圾”。19岁的薄飞就给我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说是他刚刚到伦敦一个星期,就挨了“自己人”———中国留学生的一顿黑打。打人的五个留学生和他来自同一个城市,联合租下了伦敦北边的一栋House,当起了“二房东”,还和国内的中介订下协议,去伦敦的留学生都往他们经营的这栋House里送。可是薄飞的一个朋友不愿意,这就惹来那帮人的一顿毒打,还连同前来看望朋友的薄飞一块儿打,打完了强迫他交出身上的3000英镑,要他也住进这栋House里。挨打后的薄飞越想越气愤,打手机叫来了自己的一帮哥们儿,一人手里操把菜刀来“讲理”,最后让那帮人退了钱还赔了钱才算了结。薄飞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像在讲一部港台的警匪片。 那些没有实力做“强人”的“垃圾”,就去做骗子。薄飞最先居住的House里,就来过这样的一个骗子。这个骗子名叫仇东,来伦敦已经四年了,压根就没打算上学。他告诉House里的那些中学生们,说是在英国要走正道挣钱,太累太不容易,也不划算,得去正道和黑道之间“捞偏”。说起“捞偏”的门道,仇东一套一套的,首先说自己有后台,后台就是唐人街上的黑帮老大。又说自己有朋友,会利用英国信用卡制度的漏洞伪造信用卡,虽然这样的信用卡只能够用一次。可就这一次就能够去商店“买”到好多值钱的东西,再把这些东西用低价卖出来。比如说一台计算机,在正规商店里要卖1000英镑,可是在仇东的这位朋友这里只卖600英镑……在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里,仇东就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在House里骗了好几个人,加上拖欠的房租,总共是2000英镑,然后逃之夭夭。这笔钱要是一个留学生节省着用,可用半年。 垃圾学生的劣迹,还不止这些。有人利用英国信用卡制度在回国之前透支,胆儿小的就用汇丰银行的信用卡,透个1500英镑一走了之。胆儿大的一不做二不休,可以摸清门道去办理那些大额度的信用卡,透支数额高达上万英镑,相当于十多万人民币,闹得现在英国的银行对中国留学生加强防范,只为他们办理最基本的小数额的信用卡。英国销售手机有三个月的保险,期间手机如果丢失,厂家可以赔付。于是有人舍得花大价钱去买名牌厂家最新款式,然后不断去报失,往往在一个商店就可以骗得七八部诸如诺基亚之类的名牌新款,然后托人带回国内,或者干脆寄回去。这些新款手机拿回中国刚刚上市,以一个手机卖上个6000~8000元人民币计算,这会是相当大的一笔收入。还有的去诱骗刚刚来的小留学生出卖自己的护照,几百英镑一个,然后再去申请补领。而他们自己把这样的护照拿到黑市上去卖,一份就要卖一两千英镑。更有人不知道是在国内学到的手艺,还是在国外勾搭上犯罪集团,干脆就参与制作假证件,甚至把招揽生意的帖子上了国内外的网站,内容包括护照、签证材料,甚至有人扬言可以代办英国的永久居住证(绿卡)。还有些学生利用学校的录取通知获得了签证,可是到了学校却一直借口国内银行转账延期,既不交学费也不交住宿费,几个星期之后一走了之,弄得现在英国的学校规定:不交齐一切费用不得入学。一些刚刚到英国的留学生没有学到这些手段,就占些小便宜,在餐馆打工偷餐具和桌布;得了小费自己先瞒下一半,再交公平分;更有的觉得读书打工都又苦又累,干脆把护照一丢去当难民,住进四星级宾馆享受英国政府的福利。 现在伦敦的房主,不愿意把房子租给以脏乱吵闹而闻名的中国学生居住;大餐馆不雇佣中国学生打工,有的连学校规定的实习都找不着地方———同是中国留学生,英国公司宁愿雇佣从台湾和香港来的,也不愿意雇佣从大陆来的。中国学生在英国不受欢迎,已经众所周知。
(编辑:琪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