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留学英国启示录(报告文学连载)--9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5 14:55 北京文学 | |||||||
作者:林雪 英国教育遭遇尴尬 150年前,英国红衣主教纽曼为大学划定了一条定义: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她描绘出理想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从。150年来,这条定义依然为世界所遵从,也一直都是英国大学的魅力所在。 可是现在,大名鼎鼎的英国教育,被短缺的经费逼入了尴尬的境地。后来我从留学生口中知道,现在的“差生”从英国的大学里毕业也不再那么困难了。在英国西部一所著名大学的金融MBA班里,占了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把国内大学的坏习惯带过来,考试的时候公开作弊。按照英国大学的规定,一旦发现学生考试作弊,马上开除学籍,可是老师在课堂上走来走去,只当没有看见。这其中或许有怜悯之心,可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得罪这些交了大笔学费的“财神爷”。 一位署名为M•I•Wu的海外学者披露:英国的教育水平自九十年代初英国一大批专科学校转成大学以后,就开始令人怀疑。似乎是为了印证这种怀疑,2002年12月17日,英国很有影响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头版头条报道:牛津大学的帕姆布鲁克学院涉嫌以入学许可换取巨额捐款。具体情节如下: 《星期日泰晤士报》在接获一位商人的相关举报后,于上周着手进行秘密调查。一位记者假扮成旅居美国的英国银行家,同牛津大学的4所学院进行了联系,表示愿意捐款30万英镑,以换取自己儿子在该校就读法律专业的机会。其中3所学院表示不支持这种方式,但帕姆布鲁克学院却很快“上钩”。该院派代表同他进行了面谈,二人分别是负责学生事务的高级院士普拉特牧师和负责筹资的发展事务主任希尔顿女士。普拉特明确表示,只要他提供一大笔捐款,就可以增加一个法律系的名额给其儿子。为避人耳目,他建议这位“银行家”把捐款划入一个秘密信托基金。他还说,该学院穷得叮当响,过去就曾做过多起类似交易。普拉特和希尔顿还要求他务必严守机密,否则消息一旦泄露出去,“大家就都完蛋了”。 帕姆布鲁克学院成立于1624年,英国前副首相赫塞尔廷即毕业于此。这则报道引起舆论一片哗然,院士与主任相继辞职。 事情才过了一年多一点,2004年8月1日,英国《观察家报》对英国大学进行了大范围调查,指出“出售文凭”丑闻涉及面非常广,从最有声望的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等高等学府到专科学院,从本科学位到研究生学位,从外国留学生到本土学生,其中尤其对于攻读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格外宽容。伯恩茅斯大学设计、工程和计算机系主任理查德•温教授,公然通过电子邮件要下属将不合格学生人数“最小化”:“如果分数是38或39分(略低于考试通过标准的40分),那么请考虑适当地加1分2分,别留给考试委员会决定。”牛津大学的一名导师也告诉《观察家报》,“不论学生才能如何,想让一个硕士论文通不过几乎不可能。”这是因为在英国,外国学生如果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需要每年支付3万英镑费用,是英国学生的6倍,即使攻读一些传统专业的硕士学位,外国学生每年也要花7000英镑,比每名英国学生要多5000英镑。有数据表明:眼下英国高等教育经费缺口约100亿英镑,牛津大学获得的政府经费只占其同期全部收入的43%。这种状况使得牛津等英国的名校正逐渐被美国大学甩在后头,因为要取得杰出的学术成就需要雄厚的师资和先进的设备,而这些没有钱是办不到的。 不但是大学,就连基础教育也是丑闻迭出。2004年7月,传媒报道英国出现11岁的文盲,首相布莱尔出面承认这是英国教育的失误。在这之前几天,英国A-level“高考”前夕,生物考题被人在伦敦西北部的哈罗地区高价出售,每份试卷价格高达1000英镑,这已经是该年被泄露的第六份A-level试卷。 经费严重匮乏的英国教育瞄准了留学生这座富矿,对中国生源发起了滩头强攻。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把欢迎中国学生去英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近年的“国际教育巡回展”中,全英的100余所大学中就有100所来到中国招生,几乎是倾巢出动。2004年6月30日,英国驻华大使韩魁到留英学生不多的西部城市成都,为招收留学生造势,宣布该年10月将在成都举办大型英国教育展,30多所英国大学将在展会上为留学英国的学生提供帮助。值得关注的是:韩魁在成都还极力“邀请年轻有为的政府和企业工作人员到英国留学”,这说明英国人又瞄准了中国公费消费这块“肥肉”,企图抓住目前一些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中出现的“出国考察”热潮,大做文章。韩魁还透露,到2005年,四川等地的留学生用不着穿越大半个中国到北京,在毗邻的重庆领事馆就可以签证。目前,英国大学已经发现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留英人数的增长,于是加速了与中国大学联合办学的步伐。继英国高等教育项目BTEC HND在中国十个省份与50多所大学合作办学后,很多英国大学都与中国大学展开了类似合作,中国学生可以在国内很多大中型城市接受三到四年全英式教学,最后一年去英国本土读书,然后拿中英双方的文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的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国的中介介绍学生,每名学生给予10%到15%的回扣。可是2004年英国大学中断了和这些中介的约定,亲自到中国内陆省份招生。 为了钱拼命扩展向海外高价招生的规模,而且不惜降低教育质量,这使花了大价钱前来求学的外国留学生颇有微词。有中国留学生在BBC网站上明确指出:英国大学昂贵的学费与其实际的教学水平不相称。学校的教育水平没有想像中那么好。在我离开英国的同时,一位相当优秀的留学生也利用假期回国参加GRE考试,准备在英国读完本科,就去美国读硕士。还有一位留学生一针见血地说:“美国用高额奖学金把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国家,而英国却用高昂的学费把这些人才拒之门外,和美国相比,英国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在自杀。” 中国有一句古话:一文钱逼死英雄汉。何况英国教育缺少的,是100亿英镑。 待续
(编辑:琪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