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典引发80族信任危机:::
|
|
|
|
这个春天,似乎变得从未有过的寒冷。SARS瘟疫骤然席卷中国,天之骄子却首当其冲地当了“逃兵”。与恐惧和死亡如此切近,很多大学生对此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有人形容是“非典大逃亡”。这个年轻的群体不仅自己展开了“该不该回家”的讨论,同时也遭到来自舆论界所谓“丑陋、自私、不负责任”的一番义正词严,80族的社会信任度受到了空前的质疑。>>全部
[发表评论] ·大学生疯狂出逃避非典 80族自私、不负责任? ·80年代是缺乏责任感的一代吗 |
|
|
>>>正方: |
>>>反方: |
>>不回去,被传染的可能性大;但回去,便有可能开拓一个新的疫区。这样显然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
|
>>待在学校里或回家,这和道德有什么关系?如果确定还未传染,回家至少可以保证营养,增强免疫力。
|
>>他们天天抱怨食堂饭菜是如此糟糕,他们的利益稍有侵犯,都会到BBS上发一通牢骚。他们几乎是只知道索取。>>全部
|
>>大学生离校的背后还隐藏着社会的弊病,在社会危机应对机制还没完全法制化之前,不应过分苛责大学生。>>全部
|
|
|
|
|
 |
:::80族生态描述::: |
你得承认,这帮小子们赶上了好时候,作为中国人,他们是有史以来最快乐的人。他们在青春期赶上了允许“性出位”时代;他们在中学时就能靠写书赚百万大钱 ;他们可以顶着满头黄发招摇过市,身上能打孔的地方都刺个窟窿;他们从小就网聊、玩FLASH、做红客……是他们改变了这个时代,还是这个时代成全了他们?
[发表评论] |
|
|
80族作家代表人物 |
韩寒 |
 |
 |
春树 |
蒋方舟 |
 |
 |
胡坚 |
狼小京 |
 |
|
|
|
|
|
[性问题]
在新浪专对80年代出生的人进行的网上调查中,15岁之前初尝禁果的占5.4%,其中跟10个以上的人上过床的占所有被调查者的14.5%。而从他们对安全套的态度来看,与60族和70族不同,对肉感的追求超过了对安全的重视。是性知识的缺失还是性知识的丰富让他们选择了更好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发表评论] |
 哪个年代的人不爱用安全套
|
|
|
[少年写作] |
褒也好贬也罢,有一点你必须承认,80族的少年作家的确成事了。男孩们有点跟高考扯不清楚。一个是被称“王小波第二”的“愤青”胡坚,要求免试进北大中文系;另一个是把考试比作《三重门》而退学写作的韩寒,说自己已经赚够了钱,纳的税比大学生还多。女孩们则一律跟性脱不了干系,春树、蒋方舟等小妹妹的性经历和性畅想常令成人自叹弗如。中国文坛领跑者被小字辈们取代,幸耶?悲耶?
>>全部
[发表评论] |
|
|
|
[蛊惑仔]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关键词,用扮酷、新新人类、哈韩、哈日、电游、动漫、养宠物、自助游之类的词语来形容80族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是在快乐原则下成长的一群,却时常爱射出冷酷、忧郁的眼神,很难看出他们对世界的观感究竟如何。 |
个案
·Who is 新新人类?
·蓝极速网吧事件
·我只崇拜我自己?
|
两个少年因一点口角就酿成“蓝极速”的惨剧,这看起来倒更像一场残酷的青春游戏。无论如何,还没有人系统地总结过这帮人,可是现实社会已经向这帮人全盘缴械投降了。 [发表评论] |
|
[在危机与技术中成长] |
轮到80年代生的人上场时,他们做了新科技最好的试验者。他们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阅读就用上了互联网,一交流就玩上了手机,一不留神就做了红客。大变革也让他们迎来了困惑:独生子女的自私、父母的下岗、连年递增的学费、SARS带来的信任危机。他们比任何一代都明白自己的力量,似乎也比任何一代都更加迷失……>>全部 [发表评论] |
|
|
|
|
|
:::编后:“80族”的挑战:::
|
|
|
|
现象与年代——
|
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社会族群的分析是以时间为划分点?将出生于某个10年当中与出生于后一个10年当中的族群进行从生活到思想的划分就显得并不十分可取。谁比谁大了10岁就少了什么或多了什么吗?60年代、70年代、80年代——这种划分使得我们较容易处理价值观上存在的分歧。然而,其中的某些复杂性可能被忽略了。
>>全部
[发表评论]
|
|
|
|
|
父辈与子辈——
|
当80族的父辈还是踌躇满志的学子,他们慨然喊出了“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的豪言壮语,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忧患意识、批判精神是他们的气质。2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子女似乎拒绝救世主情结。也许他们搞不懂那个叫木什么哉的日本明星跟留仁丹的小日本鬼子有什么联系?那个“后街男孩”跟火烧圆明园的八国联军有何干系?以如此的苛刻面对无法命名的一代也许失之偏颇,同样80年代的姚明……都在书写这个年代的历史,茫然的60年代,颓废的年代,他们用时间撰写中坚的含义。80族,面对苛求,该到哪里寻回失落的社会信任?
>>全部
[评论]
|
|
|
|
|
80族 要将传统颠覆?—— |
躁动的一代伴随可乐罐、薯条、卡通片、游戏碟、鼠标和袋袋裤长大。他们狂热的追星,48.5%的中学生表示最爱看MTV。杂志是80年代出生者最喜爱的媒体,大学女生宿舍里,《ELLE》、《时尚伊人》随处可见。
其次是网络。互联网极深远的变了他们的观念、思维和表达方式。“练字”这词恐怕已然从80族的词典中消失,而“错别字”这种说法,也变得保守可笑。有网友说:“俺从不写错字,俺写通假字。”字符、通假字、缩略语更创造了网络的语言识别体系。在他们眼中,70年代们是可怜的,只有琼瑶、武侠、王朔和崔健;60年代们更可怜,只有萨特、尼采、弗洛伊德。 那么,本来就面临失守的中国传统文化呢?这个本应该面向所有中国人的提问因为80年代受到的西洋文化的冲击更多而有了意义。京剧、国学、中医、哲学在80年代的思想体系中有立足之地吗?反问是否将以喟叹作为结局?! [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