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武侠的侠义选择 | |
---|---|
http://cul.sina.com.cn 2005/04/06 16:55 今古传奇 | |
作者:韩云波 5.3“女子武侠”的侠义选择 正如这个世界本来只是混沌,人们开凿了七窍,这个世界始有灵智;小说本也没有类型,是因为有了故事的模型和“功能”,才有了文类的区分。这是一种进步,但也是一种新的束缚。在沈璎璎的《琉璃变》发表以后,有过一些争论,关于文类的纯洁性与“侠”的内涵。庹政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俗套”,而木剑客和沧月认为这里表现的是“侠的选择”。沈璎璎自己呢,则对上述两种说法都没有全面认同,她说的那些话,与其说是在说“武侠”,更不如说是在说“小说”,然而也还是“武侠”。她说: 那个时候,心里没有想过武侠应该怎样写,言情又应该怎么写。本意中,《琉璃变》要讲的是有关梦想、信念的一些东西。是菁儿关于琉璃和爱情的梦想,以及小奕关于琉璃和英雄霸业的梦想。所谓变,也不是指一滴眼泪毁了琉璃塔,而是指梦想的蜕变。不过啊,却因为璎璎笔拙,让所有人以为是浪漫言情了。也罢,反正有人觉得好看就行。我是喜欢武侠的,但是讨厌为了武侠而武侠,白白的弄一堆江湖恩怨、武功打斗,一些都知道应该是“武侠”的场面情节――没什么意思! 显然,女子武侠带来了一种中和之美,这是消弥了从阳刚的暴戾变态之后的中和之美。金庸在《天龙八部》里将第四十三回命名为“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开出的药方是佛法,付出的代价是生命。《琉璃变》里的小奕,他在复兴太阳教与复苏人性之间的选择,也正是“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但这里的契机是女性,付出的代价是回归。显然,女子武侠的介入,已经使武侠小说有了一种更加温情脉脉、更加符合人性的“侠”! 也有侠友说:“女人写武侠,情感是有了,细腻是有了,然而灵性却失了,写来写去也只是些悲悲喜喜的爱情故事。永远都不可能出现一诺千金,两肋插刀,因为,正如男人猜不透女人的心。女人也永远不懂男人的心。” 那么,就让男子武侠与女子武侠共同存在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武侠世界吧。 正如这个世界不能没有女人,长期以来武侠世界女性的缺失,使得武侠小说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人类世界。人们对武侠小说所指责的暴力、封建等等,可以认为正是这种缺失的结果。 正如有了男人,也有了女人,这个世界才得以繁衍、延续,男性武侠在为“后金庸”时代的出路而焦虑之时,女子武侠的出现,不仅仅是添加了一个新品种,更是使这个世界完整,在理性与感性中间形成更加完美的和谐。 在《今古传奇武侠版》的编辑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打造更高水平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先进文化高品位与大众文化娱乐性良好结合的、21世纪新的武侠小说文体。他们对传统中有创新的厚重、大气的武侠风格的继承和发扬,他们对女子武侠等新的武侠天地的积极拓展,都具有战略性的眼光,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可以预见,《今古传奇武侠版》将带领中国大陆新一辈的武侠作者,再现武侠大众文化的繁荣。 6思考与建议 武侠版的总体成就,足以代表21世纪武侠小说前沿。但问题依然存在,不可回避。如网友西毒就曾提出:“武侠版,失败中的失败。看今庸古龙的书,几十万言一气呵成,废寝忘食。看武侠版区区数万言尽用数个星期。内容没有一个大侠级别的人。没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人性塑造牵强附会,语言词藻堆切,极为生硬。建议武侠版所有编辑集中学习金古小说,先搞清现代武侠的标准。你们不是搞出了《春风柳上原》那样的好作品吗。为何现在如此不堪?” 这种状况,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是刊物自身的载体容量问题。 金庸的巨著常常在报纸上连载数年,古龙则主要由书商出版单行本(至今在台湾还很流行武侠小说的单行本),因此他们可以从容构建具有多重文本指涉的长篇巨制。而现在武侠版的状况,是每期128页,真正能用于刊登作品的也就10万字的篇幅,每期3-6篇作品,容量实在有限。改版后虽然将增加3万余字的篇幅,但根本情况并未改观。而要推出一批有分量的武侠作家,自然需要在长篇中表现宏大驾驭和构建能力的支撑。而历史和现实延续下来的武侠阅读惯性,也使长篇成为读者的首选。如果说在新的武侠天地的初创期,在新作者的扶植期,多一些中短篇以练笔是必要的,而要使他们走向成熟,最终还是需要长篇的构建。 第二是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动整合问题。 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发展的历史说明,武侠每一次的变革,都是雅俗整合的成果。21世纪的武侠作者队伍,主要由一批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具有现代意识的青年所组成,在中国当前具有“新城市文化” 特色的大众文化中,他们实际上已经由昔日的“通俗”走向了“雅”、“俗”共通,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由俗通雅”、“由俗升雅”的问题必然提上议事日程,武侠小说的文化品位也必将随之得到提升。这就涉及到经典性的传统武侠与先锋性的探索武侠如何并存共问题。就武侠版的编辑实践来看,90年代在港、台名噪一时的“后现代武侠”代表者温瑞安,仅仅在试刊号露了一下面,然后就消失了,其中体现出的编辑趣味,仍然是倾向于传统金、梁式经典的。 当然,也有值得欣喜之处,武侠版从2002年10月号开始新辟“幻灵游侠”栏目,据称有黄易的味道;从2003年1月下半月号开始新辟“新新武侠”栏目,据称“有王小波式幽默,有周星驰般无厘头” ;体现了武侠版新的探索。实际上,其他栏目中的许多作品,也体现了探索的精神,如前文分析的“心灵化”和“智慧化”的武侠小说就是如此。当然,在整个武侠小说领域内,比起纯文学领域的先锋派和新生代,其探索精神还远远不够。武侠小说以绝对优势放在第一位的仍然只是故事,其文体延伸的主要内涵,还是故事的传统文化含量和语言的优美动人程度。 相比而言,90年代新生代的作家们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刁斗认为:“小说的要素也就那么三大块,即故事、语言和结构方式。” 在最新的世界小说潮流中,甚至更进一步从“语言工具”发展为“语言本体”,结构也被作为语言内容表现的一部分,小说的形式实际上已经和内容融为一体了。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通俗小说样式,有没有与上述文体探索近似的实验性可能呢?这里涉及到小说的内涵问题。新生代作家夏商认为:“传统小说是没有意味的,它所有的东西都在外面,缺少内敛性。” 那么,武侠小说有没有可能追求所谓“内敛性”呢?夏商还认为,小说要“好读”、“好玩”。在此前提下,在注重对语言和结构的精心营造的基础上,一种更深层次的“内敛性”在武侠小说中同样是可以实现的,像杨叛的《天岚石语》和沈璎璎的《琉璃变》,就已经具备了这种基础,只是他们为了更多地照顾故事,结尾太匆忙,快要蓄积起来的“文势”一下子就泄掉了,当然也就很难达到“内敛性”的深层次。 武侠小说和先锋文学在一定意义上并非没有共通之处。陈家桥说:“我想,新生代将来最大的可能就是叙述的虚构主义立场。” 武侠小说也正是一种站在虚构立场上的小说文类。只不过二者的主体虚构指向不同,如先锋文学更多地指向叙述者的冷漠,武侠小说则要唤起一腔热血的激情,但又何尝没有无奈与反思,其中所表现的人类的一些共同的人性特点,正如先锋小说也出现了若干畅销作品一样,武侠小说同样可以通过精心的营造而变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关键仍然在于如何对语言和结构而不仅仅是故事的营造。 第三是文化市场与文化精神的问题。 市场化的追求是商业性的,而精神化的追求则是非商业性的,这二者常常是一对矛盾。如何调适这对矛盾,首先需要从对中国文化市场状况的了解做起。张娅娅曾以7000以上的大样本对武侠小说做了问卷调查,得到几个方面的结论: 在读者分布与阅读选择上,读者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倾向(指大学本科以上),性别差异以男性为主(女性偏重言情类),读者群呈现年轻化倾向(从19岁到65岁,随年龄增加出现递减)。 武侠小说对读者吸引力的排序依次为:社会正义,侠义精神,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纯情,节奏。 不同职别群体的对武侠小说的文学阅读选择,农民以武侠类为首选(其他两类是侦探和幽默)、工人和学生以武侠类为第二选(其他两类分别是幽默、言情与名著、言情),科技工作者和三资企业职工以武侠类为第三选(其他两类分别是名著、言情和言情、名著)。 根据这样的武侠小说文化市场存在状况,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大力开拓基础文化市场,如农村乡镇市场和工商企业市场,适应并提升农民和工人读者的阅读趣味。 巩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学历文化市场,并通过在这个领域里的编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的多元互动,使武侠小说的文体品位在21世纪得到提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教益、审美、娱乐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编辑导向上追求正气与大气,体现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先进文化性。 在文体形式上,在充分重视期刊、单行本、影视的传媒差异,构建具有宏大叙事意味和多重文本指涉的长篇经典。 继续加强武侠小说的文体综合性培育,加强武侠小说对名著、言情类作品的借鉴与融合,为武侠小说的文体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张钧:《将一份真诚和理解还给小说――夏商访谈录》,张钧:《小说的立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89页。 张钧:《指向虚无和超验的写作――陈家桥访谈录》,张钧:《小说的立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66页。 张娅娅:《审美价值取向与武侠小说读者》,吴晓东、计璧瑞编:《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72-683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