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文字 > 北京文学网络精选版 > 正文

(七)热心记者挥笔发消息,重要知情者露出水面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1 15:42   北京文学

    作者:徐凤桐

  (七)热心记者挥笔发消息,重要知情者露出水面

  “卅二万种”是真的存在还是虚传?如果真有的话,现在到底隐藏在什么地方?所有这些问题,对于王树森来说,都是一团迷雾。为了解开这团迷雾,他曾到处探寻,并认真回忆
他曾接触过的一些人。

  王树森想起.就在第一次从那间玉器作坊听说有关“卅二万种”的事之后不久,即20世纪40年代,他又从一位玉石商人那里得到这样一个消息,说确实有一块体积巨大品第极高的上面标有“卅二万种”字样的翡翠玉石,此玉料不在北京,而是在几千里之外的云南。这位玉石商人还说,这块巨型翡翠的主人,是一位家住云南的大户人家。这家主人因为对儿子们为争夺这块巨型翡翠而不择手段极为气愤,又担心这块巨型翡翠流落到国外去,一气之下,背着他的儿子们,秘密地将“卅二万种”赠送给了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想让国家长期收藏,以此了结心愿。据某些当地人传说,“卅二万种”从那家大户人家的内宅起运时,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为了不露痕迹和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当地政府的某些决策者们,经过精心策划,巧妙布阵,还动用了当地的军队。一部分人换上便装,另一部分人荷枪实弹进行暗中保护,颇有水浒传中抢夺“生辰纲”时的惊险场面。后来就不知道这块巨型翡翠到底被弄到什么地方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王树森在一次由文化部召集的老艺人座谈会上,再次听到一位云南的老艺人说起此事。这位云南的老艺人说,他也听说过有关“卅二万种”的事,并进一步说,有一位玉石工匠曾在这块玉料上喷洒火酒作试验,发现未开“天窗”部位的成色极好,鲜润嫩绿,品第极高,而且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大的一块翡翠,其价值难以估料。这位云南的老艺人又告诉王树森一个重要消息,据说这块体积巨大无比的玉料已不在云南了,究竟被弄到什么地方去了,目前下落不明。从此之后,关于这块巨型翡翠的事,王树森再也未能打听到任何一点有价值的信息。但是,这位以“怪罗汉”著称的老人仍不灰心,他怀着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一股令他欲罢不能的“怪”劲,利用有生之年,继续在大海里捞“针”。

  有一次,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开会,王树森是委员之一,是当然的与会者,当其他委员们发言完了,主持会议的人问委员们还有什么话要说时,王树森突然把手举起来:

  “我有一件事在肚子里憋了好多年了,能不能在这里说说?”

  主持会议的与参加会的,一下子被王树森的突然问话给愣住了,大家不知道这位“怪罗汉”想说什么。还没等主持人表示同意与否,王树森就迫不及待地开了腔:

  “我小的时候就听说咱们国家有一块世界上少有的体积巨大的翠料,上面标有‘卅二万种’几个汉字。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块玉料不知道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我自己到处打听了几十年也没有打听着。过去我一直不敢说这个事,现在好了,国泰民安,我们应该设法把这块巨翠找到,由我们这些人把它雕刻成国宝贡献给国家。”他还说,“好玉千载难逢。我和玉器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现在到了晚年,作为一名全国劳动模范,这一生最大的夙愿,就是能用自己的技艺,雕刻一块大料,以此报效祖国,只有这样,才不负此生。”王树森越说越激动,动情处声泪俱下,与会者也都为之动容。但是,在场的人们谁都爱莫能助,因为这些人当中,谁也未曾听说过有关“卅二万种”的事,一时更提不出有价值的线索。这使“怪罗汉”很失望。

  事情弄到1980年,此事让一位热心的记者知道了,这位记者立即找到了王树森,了解有关此事的细节。这位热心记者被“怪罗汉”一心一意报效祖国的一片痴情所感动,于是他挥笔成文,一篇名为《宝石何在》的文章,在当年6月5日的《北京晚报》上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文章在介绍了有关情况后,呼吁知情者向有关部门尽快提供有关“卅二万种”下落的线索。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就在《宝石何在》文章发表数日之后,有一位重要的知情者露出水面。经多次联系,知情者同意在王树森所在的北京玉器厂和“怪罗汉”见面。

  在一间办公室里,这位知情者和“怪罗汉”一见面,双方都愣住了:

  “老哥,您好,您还记得我吗?”知情者一开头就来了这么一句。

  开始,王树森还真的被这突如其来的问话给怔住了,但王树森头脑清醒,反应敏捷,他的大脑中立即出现了25年前的一幅画面。

  啊,原来是这个人。25年前,正是站在他面前的这个人,将他约到北京一条叫遂安伯胡同的院里,请他鉴赏一块体积约有二百多公斤的玉料。这块玉料的体积确实比一般的玉料大得多,成色也非常之好,品级极高,世上少有。他心想,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那块“卅二万种”巨翠?他反复仔细地观看这块玉料,但在这块玉料上他怎么也找不到标有“卅二万种”的字样,于是,王树森把眼前的这块玉料,排除在他所要找的“卅二万种”之外,后来也就把这件事给放下了。

  “老弟,您好。我怎么能忘?”王树森立即站了起来,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不放。“25年前,在遂安伯胡同,咱们……”

  “对。您说得一点也不错。”

  “难道那就是‘卅二万种’那块大料吗?”

  “是的,但不是全部。您所看到的那一块,只是‘卅二万种’大料的一小部分,还有三块大的您还没见到呢。”

  “啊,还有三块大的,那就是说一共有四块料,你知道在哪里吗?”王树森急切地追问这位知情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