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神秘的“86工程”,在一座被全副武装人员封闭的小楼里开始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1 15:42 北京文学 | ||
作者:徐凤桐 (十)神秘的“86工程”,在一座被全副武装人员封闭的小楼里开始 北京玉器厂,坐落在北京崇文门外花市附近。从清朝开始,这里就是玉器行业的集中地。现在的北京玉器厂,是一座占地不大的国营企业。别看企业规模不大,却是一个藏龙卧 北京玉器厂对于国务院下达给他们的这项光荣任务极为重视,立即成立了一个既有著名专家又有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班子。同时,国务院还从上海、扬州等地,调来十余位画家和雕刻家,帮助北京玉器厂完成这项重要任务。他们计划从现在干起,到1989年,共计用七年的时间,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在1985年以前,只是一小部分人整天忙于整体方案的设计,真正全面开工,已经到了1986年。为了保密起见,大家都将这项特殊的任务称呼为“86工程”。在那个时期,这是被视为一项政治性很强的政治任务。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该工程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秘密进行。 为了做好保密工作,保证此顶工程的顺利开展,北京玉器厂决定将一座二层小楼封闭起来,自成一个单独院落,与厂内其他地方完全隔绝。厂里不仅把最好的机器设备都调拨到这座二层楼里,而且,在这个小院里,从大门口到主要的工作间,昼夜都有武装人员把守,所有进出此院的工作人员,统一使用一种特殊的证件,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内。这个小小的院子,一时成了一个非常神秘的玉石王国。 “86工程”小组,在王树森的带领下,首先对四块玉料分别进行了认真的查看。其中最大的一块约四百公斤,而最小的一块也约有二百公斤。他们按照体积的大小,将四块玉料分别编为1、2、3、4号。最大的一块标为一号,其他三块依此类推。编完号之后,他们又把这四块玉料合拢起来观看。他们发现,这四块玉料原来确实是合在一起的一块完整的大料,按照切口把四块料合在一起来看,其形状活像一个大土豆。在场的人们都为这块巨大的世间珍品而议论纷纷。就在这时,有人发现王树森的情绪出现异常,他紧皱眉头一言不发。因为“怪罗汉”在这个大“土豆”上发现了一个使他意想不到的问题,竟然有人在这块大料上切去了一块,而被人切去的这一块,正好是这块大料的精华部位。怎么办?是把他发现的这个新问题立即说给大家听,还是暂时埋在心里不说。王树森考虑来考虑去,最后还是决定暂时不说。因为他明白,用七年的时间,要全部高标准地完成从未做过的这四大件玉活,时间并不富裕,如果等到四件玉活完成得差不多时再说可能会好一些。王树森当时尽量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86工程”很快就全面展开了。为了不辜负国家最高行政当局对于他们的期望和信任,不辜负这块千载难逢的巨翠,他们对自己提出了要做到“四要一无”的高难标准。一、要刻意求精,二、要超越自己,三、要超越历史,四、要独一无二,无愧于稀世珍宝和时代的要求。这个“四要一无”标准,对于“86工程”全体成员来说,等于是一份要他们回答的具有划时代的世界级难度的试卷。 “86工程”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设计方案,即对于这四块巨翠的雕刻意图怎么定。在“怪罗汉”的带领下,老中青三代设计人员各显神通,先后提出了几十个方案,绘制了上百份图纸。“86工程”的全体成员,对于这些方案和图纸,进行了无数次的反复论证。对于2、3、4号料的设计方案,人们经过认真的比较之后,没有用更长的时间就有了统一认识,一致同意把重约三百公斤的二号料,雕刻成一个花薰大件,取名为“含香聚瑞”;把二百多公斤的三号料雕刻成一只花篮大件,取名为“群芳揽胜”;把四号料,即翟维礼于1955年让王树森看过的那块小料,一分为四,分别雕刻成四扇翡翠插屏,雕成后将四扇插屏合并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图案,取名为“四海腾欢”。 最大的难题出在一号料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