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三宗罪”,刮走孩子童真 | ||
---|---|---|
http://cul.sina.com.cn 2005/11/21 11:15 北京文学 | ||
奥数“三宗罪”,刮走孩子童真 虽然,不少家长认为,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孩子们如果不积极努力,最后吃亏的只能是他们自己,但这并不能成为家长忽视孩子们心理健康的借口。 北京某小学五年级二班的梁丁丁(化名),在自己的日记上这样写道:“每个周末,我 在外文出版社供职的马洪先生,最近谈起了他上四年级的儿子亮亮,颇为感慨。有一天亮亮晚上忽然向家人宣布:“我自己又报了两个班。一个游泳、一个黑管。”掐指一算,这孩子已经报了6个课余班了。除了奥数、奥英之外,还有国际象棋和羽毛球。问他为什么又给自己报两个班?9岁孩子的回答令全家人目瞪口呆:“奥数有点难,我学不太好,所以想多学点别的,一定要把自己培养成特长生,不让你们为我上学多花钱。” 在调查采访中,不少家长和学生向记者反映,时下的奥数班已步入几大误区——— 其一,造势“奥数”误导家长。近日某省奥赛委提醒人们,小学、初中根本就没有奥数的说法。现在小学生学的所谓奥数实际与奥赛内容大相径庭,打着奥数旗号搞应试教育,结果就是“全民学奥数”,特长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教材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降低教材难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讲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小学不提倡给孩子过早定向,学生把减负下来的课外自由时间用在学“奥数”等上,势必会减少孩子接触社会、走向自然的时间,容易把孩子变成只会做题的书呆子和考试工具,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采访中,教育专家如是说:“知道画家与画匠的区别吗?画匠模仿画家的作品可以以假乱真,但画匠绝对画不出一幅画家级的作品,因为他缺乏创造力。”他认为,中国数学的“画匠”太多了,“画家”太少了。这是过早束缚这些有潜力孩子思维带来的后果。 其二,教师入股合办培训机构。目前社会上大量的奥数班及竞赛,多数是为谋取经济利益的商业行为,一搞竞赛就组织收费。有些教师或学校,利用教学上的便利,推销教材,或将学校出租办班,或干脆自任老师,利益好处不言自明。 不仅如此,现在不少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许多培训试验,搞各种竞赛。学生不是为了培养数学思维习惯,而完全是为了竞标,为了取得竞赛成绩。训练靠的是大量的题海,靠的是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靠的是放弃其他学科的时间,这极易导致校长不正确的政绩观,扰乱数学等学科的正常教学。 其三,部分孩子被“逼上梁山”,且呈低龄化走势。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在“减负”,学校不允许学太难的东西;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学习内容简单,唯恐耽误前程,于是请家教,报辅导班,想方设法让孩子“挤”进重点学校接受优质教育。有的学校组织的考试含奥数题目,大部分家长不吝惜奥数培训费,给孩子报班上课。如今,少数城市奥数班登堂入室进了幼儿园,大有“奥数”从娃娃抓起之势。 据了解,为了早作准备,时下多数家长在四年级就开始给孩子报奥数班。但是随着奥数成绩的“水涨船高”,孩子上奥数班也已经越来越低龄化了,现在很多学校从二年级就开始办奥数班。 然而,参加奥数班真的有助于孩子的数学学习吗?一位家长坦言:“其实也并不是想让孩子参加奥数比赛非要得奖什么的。关键是现在的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解题技巧、方式方法等,在正常的课堂上没有老师教你。本来,孩子的学习负担已经够重了,每天做作业都要到晚上10点半到11点多,周六、周日还要参加两个奥数班的学习,做那些令人费解的奥数题,精神上、体力上都不堪重负。”他说自己到奥数班接孩子时看到,有些孩子就在课堂上玩,没有几个认真听讲,能否真正学进去,又能学进多少,很难说。 心理学教师赵明认为,将奥数扩大化的错误倾向让大多数中小学生心理上无所适从。不少家长无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动辄就把孩子往奥数班里送。过度的学习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孩子心里难免有怨言。由于奥赛题难度较大,学生经常受到心理挫折,容易产生挫败感,对其人生成长极为不利。 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王先生说,其实奥数也并不是什么妖魔,但是恰恰被我们妖魔化了。我们的家长(主要是社会大气候)逼着孩子做一些他们本该大一点去做的事情,这叫“拔苗助长”。其实人应该在一生中均衡发展,看看我们的人才,小时候催长起来的有几个能经受得起社会的风吹雨打?显而易见,功利性的教育绝对会毁了我们的孩子和教育,我们需要的是培养创造型的孩子,不是培育一个高速运转的程序固定的机器! “不分缘由地学奥数,如同让刚刚会坐的孩子去站立,让刚刚会爬的孩子去跑。还没有建立数学的基本概念,就要强行地糅捏在一起来解算问题,扰乱了孩子们的正常思维活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数学老师说,奥数,这种只适用于数学超常孩子的课余教育,可以说它是一种数学游戏,是一种思维方式,奥数与数学教育是两码事。所有的孩子靠它来分出个三六九,实属教育的悲哀与不幸。我坚持不让我的孩子上奥数,想跟大流上课外班,那就选择同步班。现在我的孩子数学水平照样是处在班上的前列。 但是身为家长他又感到非常无奈。他认为不应该全盘否定“奥数”,但更不能“全民皆兵”地学习“奥数”。谢老师说:“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数学只是一种工具和兴趣,是一种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判断力的方式。就像象棋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一样,数学只是一个途径和工具。作为工具,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只是其中最为简单的部分,也就是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上的那部分就足够了。但由于现在的家长一种不正常的盲目攀比心理和学校的升学压力,使得‘奥数班’越来越出现了两个误区:一是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二是年龄越来越小。这是不符合孩子身体和智力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的。” 2005年3月29日,国际数学大师、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经炮轰奥数,认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在这次演讲中,他提到,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最后几年是在南开大学度过的。当陈先生在校内散步时,经常被一些中学生慕名拦截,拿着奥数的题目向先生请教。陈先生告诉这些孩子:我不会做。也许这是陈省身大师的自谦之语,也许这是事实:数学大师为什么就必须会做奥数题? 一位著名作家讲过一个故事,他的孙女拿着中学的语文试题来请教他,他看了半天,给出了答案。出人意料的是,他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相符,这就意味着是一个错误的答案。问题是,做不出这道语文题并不能证明这位作家是欺世盗名,滥竽充数,而恰恰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否走上了一条歧路?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观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奥数”泛滥成灾,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加重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并非没有参加“奥赛”的学生就不好;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并不适合“奥赛”,却被家长盲目安排学习“奥数”。 丘成桐说,出“奥数”题目的很少是一流的数学家,而且这些题目出得很偏。对于学生来说,解决非一流数学家出的问题,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更严重的是,学生们习惯于解决别人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去发现问题,他们以后不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专家指出,如果“奥数热”高烧不退,将贻害无穷。因为奥数是重思维轻技能,少数聪明的孩子学习可以开拓思路,对于普通孩子尤其是小学生,盲目从众钻奥数,做难题,容易磨灭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可能“钻”入牛角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