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新浪首页 > 文化 > 北京文学网络精选版 > 正文

奥数“怪圈”:“奥赛”第一大国难登数学高峰

http://cul.sina.com.cn 2005/11/21 11:15   北京文学

  奥数“怪圈”:“奥赛”第一大国难登数学高峰

  这几年,我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被人称为数学“奥赛”第一大国。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数学“新苗”正在成长,意味着中国的数学研究前景大有
希望。但也有人担心,为竞赛而刻意进行的强化训练,实际上和让孩子喜爱并且研究数学背道而驰。

  从刘徽、祖冲之到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润……这些都是在世界上耳熟能详的中国数学家。然而,与中国中学生近年来频繁获得的奥数金牌相比,学者们对中国数学研究事业仍有着这样的担忧:人才断层,缺少突出人物,世界一流成果凤毛麟角。

  为什么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奥赛金牌选手,却没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奥数比赛上的奖牌多多,并不代表就是数学强国,至多只能证明考试能力。”一些数学家、学者针对在国内已广遭诟病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热”,对中国目前中学阶段盲目追求“奥数金牌”数目的现象进行了炮轰。

  事实上,在我国,从迈进学校大门开始,每一位学生都在与数学相伴,数学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课受到高度重视。面对升学压力,各地近年来兴起了“奥数班”,许多中小学生时常奋战在数学“题海”中。有的学校因此出现了“奥赛职业队”队员,有时甚至放弃一些科目的学习。

  一些专家在对中外做法进行比较后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丰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选手都是层层选拔,并在赛前经过了严格的强化训练。而在国外,一般参加“奥赛”都是自由的,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重视,组织得这么好。

  然而,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是,社会有时给予奖牌得主太多的关注。有媒体报道说,有位中学生获得金牌后,所在的省不仅给她颁发了省长奖,比赛回去时,当地甚至还铺了红地毯欢迎。在学校不断造势下,她自己变得有点飘飘然。进入重点大学后,有的功课成绩很不理想,甚至亮起红灯。

  业内人士反映,一些奥赛金牌的背后,凝聚着教师、学生的多少辛劳与甘苦,恐怕只有参与者最能体会。一些数学奥赛选手,在高一阶段就学完高中的全部数学课程。在高二,又要学习大学本科数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到参加奥赛实战时,甚至研究生的部分专业课程也要学习。这样拔苗助长式的强化训练,很难说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集中全部精力学习数学,甚至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做法,也不一定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坦言,中国数学研究水平与世界水平“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在前沿领域”。而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得主丘成桐更直言“差得还很远”。

  “除了‘奥赛’,现在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侧重技术性训练,培养的是应试能力,得奖就是好学生。”

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及数学系主任刘克峰说,这种应试教育,多半是对同一题型反复练习,使不少原本喜欢数学的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在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中泯灭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就算是国内那些中学阶段的数学尖子,到了大学还有多少人在继续钻研数学?

  “数学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拿了多少奖,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缺少兴趣培养,是国内基础数学教育的最大失误。”数学大师丘成桐说。

  曾担任过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给数学奥赛定位:“它是很好的课外活动。通过它,可以学习数学知识,但绝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他认为,数学奥赛热的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与高考挂钩,二是很多人认为奥林匹克金牌很了不起。“其实它很普通,我常常劝这些选手有一颗平常心。”

  “奥数是被社会的各种追求功利的价值取向催热的。”北京实验中学一位数学特级教师尖锐批评道:“奥数对极少数酷爱数学并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即使是这些学生,在初中、小学时也并不需要另外再学什么‘奥数’,只须灵活运用课内所学的数学知识,再适当看些数学课外读物(不是习题集),即可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能做出奥数题的学生未必聪明,由于没有接触过而做不出的学生未必将来不是尖子。不恰当的超前训练不仅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而且会使绝大部分学生从此惧怕数学而远离数学,甚至厌恶数学。”

  著名数学家杨乐认为,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奥赛金牌,拿数学同马拉松比赛相比,奥赛金牌如同跑到二三百米时的领先,看似在第一方阵,你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这只是刚刚起步,学好功课就不怕高考,所以不要把奥赛看得太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