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阅读:一个学生家长的教育手记(1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07 17:48 北京文学 | |
作者:李长春 填填代沟
据说,代沟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名词。但是,代与代之间的摩擦在我国不仅自古有之,而且几乎像年轮一样是伴着中华民族一起成长的。自从盘古到如今,谁敢说父母对子女的做法,子女对父母的做法百分之百地认可过? 我的父亲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我幼时社会上也没有“早期教育”一说,可他却能高瞻远瞩地在那个时候就对我实施了“早期教育”。只不过让我学的不是五花八门的知识,而是艰苦的劳动。他认为,庄稼院的孩子,只有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将来才能做个合格的庄稼人。好逸恶劳乃是人的本性,况且又是贪吃贪玩的季节。所以,每当他支使我干这个干那个的时候,我心里就老大的不痛快。倘若说,打猪草、采鸭食什么的多少还有点儿乐趣的话,那么“捡粪”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苦役。所谓“捡粪”,就是将人和畜抛弃在野外的排泄物搜集到家里来。然后,再以一马车几百工分的价格卖给生产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活只能在隆冬时节做,且必须早早起来,赶在粪便冻僵后,别人下手前。每每我在父亲的吼声中爬出热乎乎的被窝,挎上土篮子踏着他的脚印,走进黑灯瞎火的冰天雪地里,我对前面的那个身影就怨恨到了极点。只是受传统封建道德的束缚,敢怒不敢言而已。 对父亲正式反抗,也是对代沟的公然挑战,是在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有位热心的红娘在老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父亲觉得那个女孩朴实勤劳,跟她结婚可以无忧无虑地过一辈子好日子。我则觉得,没有爱情的日子过得再好也不幸福。于是,我们爷俩冷战热战了半个多月,假期未满我就一气之下返回了单位,父亲也愤怒地发誓终生不管我的婚事。一直到死,他也没能原谅我,我也没能理解他。 可见代沟该有多么可怕,它可以生生地隔断父子的感情。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痛定思痛,我觉得其中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沟通和换位思考,不能相互理解。尤其是从封建社会过来的中国人,总觉得老子就是老子,说什么都是最高指示,儿子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得执行,很少去考虑晚辈的感受。很少能像汪曾祺老先生做到的那样:多年父子成兄弟。 做了父亲之后,我发誓类似的悲剧决不能在我和女儿之间重演。 坦率地说,随着西方文化和观念铺天盖地的进入,现在孩子的一言一行在长辈的眼里更无法忍受。换一句话说,代沟变得越发深了。 女儿是个追星族,说得准确一点儿是王菲的铁杆歌迷。不仅抽屉里所有的磁带都是王菲的,而且卧室的墙上横躺竖卧着的都是王菲的照片。倘若那些照片都原汁原味也能给我的寒舍增点儿光辉,遗憾的是全是妖里妖气的那种。衣服袒胸露腹、脸上怪态百出,头发还一律是五彩缤纷的刺猬状。如果不开灯生人一脚踏进去,准保吓一跳。 一开始,我三番五次地让她揭下去。 而她呢,总是以这是新潮来回绝我。 我们父女之间僵持了有一个多月。 后来,我冷静一想,中国女人从长袍大褂到超短裙,从呆板的疙瘩鬏到活泼的波浪式,不也经历过一个从不顺眼到顺眼的过程吗?于是,我郑重地和她谈了一次话。在教导她不要盲目模仿的同时,也明确表示尊重她的审美情趣。 女儿终于笑了。 女儿只要操起遥控器,看的就是流行歌曲。而我最喜欢的是京剧、电影和有些文化品位的电视剧。怎么办?又不能和孩子抢频道,越抢代沟不就越深吗?所以,我就强迫着自己也跟着她去欣赏那些蹦蹦跶跶哼哼唧唧的东西。久而久之,不仅觉得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还记住了不少流行歌手的名字和他们的代表作。 有一次,女儿为了写一篇作文,翻箱倒柜地到处查资料。我问她找什么?她说,有一首歌忘记原唱是谁了。 我几乎未加思索就答了出来。 女儿愣愣地看了我半晌后说,老爸你真行啊,咱们之间没有代沟了。 当然,代沟是个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如此小事决不能就像女儿所说的那样不存在了。但是,只要做爸爸的主动去填,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浅。一个人老用传统的观念去约束子女,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碍于社会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