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阅读:一个学生家长的教育手记(18)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07 17:48 北京文学 | |
作者:李长春 课堂纪律
上侄子家作客,三杯酒下肚他长吁短叹道,现在我别的方面混得还都行,就是金龙太让人操心了。上课总违犯纪律,打过骂过就是扳不住,已经被两所学校除名了,如今就读的这所小学,校长昨天也发来了最后通牒。 金龙是侄子的独生子,从小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整天和牛马猪羊滚在一起,身上难免要沾染上一些野性。被经商的父母接进城里读书后,户口仍在老家属于借读生。借读生就像借钱借物一样,主人自然有权决定借与不借。 我问侄子,他都违犯些什么纪律? 侄子说,按理说也没啥大事,就是上课时爱说话,爱搞小动作…… 他还想继续说下去,我忙摆摆手表示明白了。 所谓“课堂纪律”,凡是上过学的国人都终生难忘。入学的第一天老师就严肃地告诉你,平时手要背在后面,发言手要举过头顶。不经允许,手不能动、嘴不能张。做得好,就是好学生,否则,就是害群之马。 如此一成不变的呆板动作,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有无害处,我不懂医学不敢妄加定论。事实证明,却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人作过实验,把两只刚出生的小兔,分别“绳”养和散养起来。几个月后,散养的那只生龙活虎跑跑跳跳无所不能,而用绳子拴着的那只却蔫头耷脑连起码的觅食盗洞本能都丧失了。也有人作过调查,凡是在学校里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大多数只能做科学文化的沿袭者和继承者,而有发明创造成绩斐然的人,一般在学生时期都不怎么遵守课堂纪律,也就是学校所说的坏学生。 众所周知,“课堂纪律”的始作俑者是孔老夫子。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也有变化也有进步,但终究没逃出“三从四德”的思想体系。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办学授徒到处游说,到两千年后的园丁夹一册教材走上讲台,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先生”。一上课只有他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份儿,学生只能毕恭毕敬洗耳恭听,不能随便活动,不能随便插话,更不能随便回答和提出问题。否则,就被视为大逆不道。轻则遭到一番训斥,重则换来一顿责罚。如此囚笼般的学习环境,即便你的思维再活跃又怎能展翅飞翔? 而同被世人尊为教育鼻祖的柏拉图,却在西方的学校建立了另一种课堂秩序。他们的学校不存在“你教我学”的师生关系,就是台上台下坐在一起共同讨论探索真理。学生不仅可以随便发言提出疑问,说错了也用不着担惊受怕,往往还要得到老师的鼓励,说你是异想天开独辟蹊径。 两种截然不同的栽培方法,必然结出两种味道迥异的果实。中国之所以自四大发明以后,在科学领域就再没有什么惊人的建树;西方之所以在一张白纸似的历史上,不断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谁敢说与这两位教育鼻祖一点关系没有? 实际上,不傻不呆的中国人早就看出了课堂纪律的弊端。自古以来家长千方百计和教师拉关系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他们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孩子管理得松一些,多给创造一些发言的机会。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界至今还没彻底醒悟。 侄子见我不吃不喝一脸沉思状,忙安慰道,没事的老叔。我早就想好了,实在不行,就让金龙回农村老家去念书。 这套教育方法不废除,可怜的小金龙到哪里也逃不脱孔圣人设计的镣铐啊!我痛苦地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