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阅读:一个学生家长的教育手记(19)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07 17:48 北京文学 | |
作者:李长春 校园童谣
朋友刚满十岁的女儿创作了一首题为《背着书包炸学校》的儿歌。在寄给某刊物之前,她又特意在篇尾处注了这样一句话:编辑叔叔,千万不要把我这首诗歌发表。否则,我就会被校长开除。 既想把自己对学校的不满情绪宣泄出来,又怕被校方知道惹来祸端,这是当前很多孩子都存在的共同心理。 据我女儿说,她们学校起码流传着几十乃至上百首这样的儿歌、童谣。比如:讽刺学校不正之风的:高才生就是高“财”生,没有高财成不了高才生;抱怨学习负担太重的:昏沉沉蒙瞪瞪,我们都是特“困”生。等等…… 我问女儿,你们说这些童谣的时候一般都在什么场合? 女儿说,寝室啦、饭堂啦、操场啦、浴池啦……反正都是校长和老师不容易出现的地方。 那为什么呢?我问。 让校长和老师抓着就死定了。有一次,我们班有个男生不小心撞到了教导主任的枪口上。狠狠地挨了一顿“撸”不说,还把他这一“劣迹”汇报给了家长,差点没背个处分。 对学生产生的不满情绪,校方是压制好还是倾听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故事,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那是一个位于芝加哥郊区专门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名字叫“霍桑”工厂。霍桑工厂在当时属于挺不错的企业,休闲、娱乐设施比较完善,医疗、养老制度比较健全。可工人们仍满腹牢骚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十分不理想。为了探求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对该厂进行了试验研究。在一系列的课题中,心理学家们搞了一个“谈话试验”。用两年多的时间,与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且严格规定在谈话时对工人的各种意见和不满情绪只能耐心倾听认真记录,不能有丝毫的反驳和训斥。这一实验,竟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直线上升。心理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过去该厂生产状况之所以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工人对工厂的一些管理制度和方法不满意又无处发泄而造成的。通过谈话,他们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自然也就焕发出了冲天的劳动热情。 这就是曾经风靡全球的“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愿望,但因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够实现的毕竟是少数,对于那些未能实现的愿望而转化成的不良情绪,切莫压制,一定要让它们释放出来。否则,对个人的身心对集体事业都没有好处。 据说,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一些企事业单位也开始重视“霍桑效应”了。有的成立了“牢骚室”,有的成立了“宣泄室”,有的甚至还成立了“复仇室”,你对某个人有意见不仅可以说可以骂,还可以把沙袋或塑料制品幻想成他尽情地拳打脚踢…… 遗憾的是,这神奇的“霍桑效应”到目前为止并没引起学校的注意。不要说有胆有识地成立类似的场所,就是偶尔听到学生“大逆不道”的儿歌、童谣也如临大敌。这就难怪朋友的女儿,小小年纪就产生了又想投稿又怕发表的不正常心理了。实际,适当地允许学生发泄一下不满情绪,既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又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谓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