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也不是“榆木疙瘩” | ||
---|---|---|
http://cul.sina.com.cn 2005/11/22 13:39 北京文学 | ||
高考也不是“榆木疙瘩” 当然,高考对扣在头上的很多“大帽子”,像学习负担过重,学生自杀等,并不认账。1990年以前,教育口只有一个孤零零的高考,其他就业门路很少。许多中学从高一就开始文理分科,不“片追”还能怎么样呢?这不是高考的问题,根本原因是竞争,是社会问题,即教育以外的问题。高考的导向就是高考,你高中不能只盯着高考试卷,要从你高中的教学 可是高中没有自身的评价目标,不盯着高考,又盯着什么呢? 有人说,每年组织全国统一高考劳民伤财。“考官”说,如果给了高中和大学权利,可能成为某些人致富的源泉,并导致社会公平的丧失。而全国统考,集约化程度越高,专业化越强,其服务质量可能越高,成本越低。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到底要从国库里拿出多少钱,老百姓不知道,反正不会是个小数字,为什么不公开呢?至于“肥”了谁?更是秘密了。某省考生近30万,报名费近4000万,用于阅卷的钱才70万,肯定会剩下一大笔钱,哪里去了?一位省政协委员要求公开审计省高招办,高标准的宿舍楼是用什么钱盖起来的?那么多轿车是用什么钱买的?你们年收入为什么那么高?年年到国外考察,国外有这种高考吗? 尽管高考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还是不得不承认,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高考有很大的局限性,高考以总分录取,不利于学生在某些学科上冒尖,也不能准确测量考生的真实水平。只能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把全国招生考试中的共性统一起来,不可能照顾到全国不同地区的水平。如何处理与各高校、各省的关系,还有怎样解决死记硬背的问题,怎样考能力,都是全国统考比较头痛的核心问题。作为大规模的社会化考试,高考受到许多限制。有一年香港考试局准备考青蛙解剖,提前一个星期采购青蛙,社会上马上传开,只好算了。试卷上的论述题可以考查一定的能力,但评分误差大,容易失去公平。 在恢复高考的20多年中,1983年、1987年、1998年和1999年进行了四次重要的改革。命题范围以高中教学大纲为准,命题指导思想在考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能力,涉及考试内容、形式、技术等各方面。给考生一定的思考的余地,试题不能单凭记忆,要多花一些时间考查综合性的问题。教育部负责人说,高考改革既要迈出重要的步伐,又不能太快,不能给人整天变,没有稳定的高考体系的印象。这关系到考生的直接利益,直接影响着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活动,因此又必须周密稳妥。 1999年6月,教育部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每年举办两次招生的试点。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鼓励有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进行多种形式的高考制度改革的试验,扩大学校招生的自主权和考生的选择机会,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校招生选拔制度。 不是有人批评“一考定终身”吗?早在1992年,就有人提出,试卷多样化或两次考试。确实存在一次考试的偶然性,那就增加春季考试,可以为考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缓解中学的升学压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为高校探索学分制创造条件。于是安徽、内蒙古、北京、上海从2000年开始春季高考的试点。但实际上除了上海大量招本科生外,别的地方的春季高考都是“样子”,大多是高职,而且不允许应届高中生参加,当然遭到冷遇。而且高校增加了负担,也不积极。安徽、内蒙古很快取消,北京勉强进行了五年的春季考试,宣布2006年也将取消。现在只有上海还在坚持春季高考,使两次考试的试点没有全军覆没。 分省命题是高考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上海提出单独命题,认为此举可以降低试卷难度。所以全国高考录取率还比较低时,上海已经达到将近一半,至今上海仍“单兵作战”。2004年广东等几个省开始单独命题。北京近年来也开始试点,避开“分数线”这个敏感的问题,题不一样了,分数线自然不一样嘛。 考生埋怨7月高考太热,提得太对了。高热不仅对考生不利,对阅卷教师和高校招生人员也大大不利。阅卷、登分、录取只有一个半月,工作强度大,非常容易出错。有的院校紧赶慢赶,也不能按时开学。而且7月不仅“火热”,而且“水深”,正值洪水和台风肆虐之时。1998年大洪水,南方许多城镇一片汪洋,有的考生只能在船上考试。送录取通知书也成了难事。为了改动高考时间,一年前教育部就开始了调查,请中国气象局提供1995年至2000年每年6月10日至20日、7月5日至15日全国31个省会城市的气象数据,以及洪水暴发的历史记录。经过反复认证,从2003年开始,高考改在6月进行。 很多人都认为高考科目七门太多。从1984年开始,教育部学习司就开始研究高考分类、科目设置和计分方法的改革。高中有会考后,绝大多数人主张高考科目应减少。1991年以后,推出新的高考科目组,分文理两类,各考五门。1999年高考后,广东省教育厅率先推出3+X+综合的高考方案。本来这个X,是一门或两门,但考生谁也不傻,没有人选两门,X就“自然”变成一门了。 表面看,“X”减少了考试科目,又杜绝了偏科,这不是大好事吗?但广东省的政协委员却强烈抗议,认为此举不是“减负”,而是加负。“3”好办,语文、数学和英语都是老一套,这个“X”可就让中学“头”大了。先不说一张纸能不能考出综合能力,如果“X”是一门或两门,也还勉强应付。可“X”是“综合”,考试内容猛增到9门。什么都是重点,你不漫天撒网,你怎么能网住“死鱼”?广东省某重点中学连续当了几年高三班主任的教师说,自从公布高考方案后,学生的负担成倍增加,必须把所有9门课的内容统统复习一遍。课程安排得满满的,学生只能熬夜“消化”。基本上每天都是晚上12点以后才上床,早上6点以前就起来了,睡眠严重不足,这简直是对青少年的摧残! 四川某中学高二学生在《中国青年报》网络版《中青在线》上,代表全班对3+X的高考方案提出抗议!上高中就文理分班了,理科班早把历史、地理、政治扔到一边,上文科课时就补觉;文科班也如此。现在要从头来,很多同学都失去了信心,特别是文科班,理科的课一步落,步步落,根本听不懂,索性什么课也不好好上了。 抗议有什么用?现在仍然是“3”加理(文)科综合。 1998年,教育部首次正式公布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招生考试制度。但高考改革实在太困难了,几度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到目前为止,所有的高考改革还都是“小打小闹”,没有实质的内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