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北京文学网络精选版 > 正文

高考为什么是“不倒翁”

http://cul.sina.com.cn 2005/11/22 13:39   北京文学

  高考为什么是“不倒翁”

  高考的种种弊端,不仅让老百姓谈“虎”色变,就是“考官”也心照不宣。是把住大学的“入口关”?还是“出口关”?如果不靠“分”,必取决于“权”和“钱”,导致腐败。权衡来权衡去,实在是“无奈”啊,“考官”还是“狠心”把住“入口关”。所以大学的“出口”毕业分配改了,不再由国家“包销”,而是推向市场,但招生制度“涛”声依旧。

  为什么呢?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95%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大学,将近一半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博士、博士后。即使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入学率也才15%,而且十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部某副部长说,现在推行素质教育,大家说高考不改革,一切都难推进。可高考怎么改呢?目前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居世界首位,全国的小学生一亿多,中学生几千万,而大学生只有几百万。这样一个基础教育同高等教育在结构上的严重失衡,怎么改变也是一小部分人上大学。教育体系的整个结构不改革,高考很难有根本的变化。

  是啊,在“考官”眼中,谁叫中国的教育市场这么大呢?如果考生数小于招生数,大学当然会敞开大门。可是,中国的教育市场是不是有些“虚”呢?

  高等教育经费紧缺是世界性的现象,千方百计“抢”留学生,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贸易市场已经被几个发达国家所瓜分。1993年,美国“收获”留学生的学费68亿,留学生支出的生活费估计38亿,合计超过100亿美元,同时还创造了十几万个就业机会,美国

商务部称留学生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五大贸易产业。1993年,英国因留学生收入近50亿英镑,澳大利亚则每年都在20亿澳元以上。据统计,美、英、法、德、俄、日、澳、加、比、奥等10个国家,每年度招收的留学生已经超过120万,学生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印度及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世界各国早就意识到了,而我们的“考官”似乎无动于衷,任凭我国在全球人才大战中处于劣势。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不仅没有“抢”来更多的留学生,反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把滚滚的金币拱手相送。我们的大学呢,被政策卡住脖子,只能严格按指标招生,“心甘情愿”当穷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学的供不应求是人为的。政策规定的学费远少于实际培养费,只占25%,大学招一个赔一个。难怪高校对不来报到的新生,或因某种原因退学的学生毫不心疼呢,招得越少,赔得越少。

  留美学生胡学华曾给朱镕基总理写过一封信,提出打破教育部包办一切的计划经济的办学体制,放开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包括大学、研究院。把教育自主权下放到各个教育主体,教育部只管普及义务教育和宏观教育政策。

  如果解开“绳索”,你看中国大学是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这种人为的供不应求,无疑给了高考一条生路。所以尽管那么多的人都看出高考“坏”透了,也只能对高考“咬牙切齿”,却没有人敢把“皇帝”拉下马。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曾取消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最先向高考“开刀”,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方式。结果怎么样,比应试教育更糟,走后门成风。结束十年动乱,1977年高考又是开路先锋。加上1978年,考生达到1160万,空前绝后。一时没有那么多印试卷的纸,搬来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刚刚“活”过来的高考还没有后来那么“恶”。可考生太多了,政审和体检能淘汰几个?随着“水涨船高”,只能不断加高分数这个“堤坝”,高考的“毛病”就这样越来越多。谁都不否认高考要改革,但改革太复杂,牵涉到方方面面,谁也不可能马上拿出一个灵丹妙方来。还是要面对现实,就像鲤鱼跳龙门,面对同样的高度,毕竟有那么多的考生“跳”过去了。

  但是一年又一年,我们还需要“范进中举”这样的悲剧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