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人民代表冯有为(11) | |
---|---|
http://cul.sina.com.cn 2005/03/25 14:15 北京文学 | |
作者:刘元举 康锦达 一个农村考生被“偷梁换柱”的故事 又一位走投无路的人找到了冯有为。他是来自葫芦岛市的农民王绍奇。四十来岁的男人,满面悲伤,一脸绝望地出现在老冯面前。在老冯敏感的视觉中,肯定又是一桩性命攸关的大事了! 冯代表恪守着他的星期六“接待日”,这原本是他的休息日呀。这一天里,总是有无穷无尽的受苦受难的百姓排成了长龙。最多一次排队的人数达到七百多人。冯有为的妻子也过来帮忙,像出门诊似的发号,一个一个往里面叫。接待室设在他们的金属研究所。他一大早来时,就听门卫说有人凌晨两点就来了,于是,他感动地对老百姓说,我理解你们,我知道你们最早的半夜两点就来了。他的话音刚落,人丛中就有人说,还有昨晚十一点钟来的。 冯有为看到了有人竟然将铺盖卷带来了。 这么多的人几乎是同样的眼神,同样的愁苦,同样的怨声载道。甚至,还不等对方开口,老冯一眼就能从那苦难的坚定不移的僵硬目光中,探测出命运天平不公的真实砝码。老冯太熟悉这样的面孔了,但是,他不像医生因过于熟悉病人的痛苦呻吟而麻木了感觉神经。他无法麻木,他时常会跟这些苦难的不幸者一同流泪。他的一腔同情心或曰悲悯情怀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寥若晨星了。 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那么多的人大代表,何以让他一个人忙得不得安生?以至于忙累出了心脏病,即使在北京接受搭桥手术后,不等医生准许,他硬是为了又一桩性命攸关的百姓的冤情而星夜赶回了沈阳。他像战士?他奔赴的战场就是一片扭曲的面孔或咸涩的泪海?怎么沈阳人会有这么多管也管不完的磨难在等着他呢?他像明星?有那么多渴望一睹他面孔的人在眼巴巴期待着他的出场,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将他传播成了广告明星呀,他的知名度与日俱增,他的传奇色彩也远非明星可比。然而,他是应该怎样定义的“明星”呢?他为什么会“红火”起来呢?他是英雄?可是,他是个没有胜利的英雄啊,只有他自己知道,在他被视作英雄的斗争中,他一次次陷入多么强烈的无奈之中呀! 老冯近年来,越来越爱流泪了。他不知道流过了多少次泪。笔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也曾看到过他的眼泪很沉很缓地往下淌,那是一种像冰柱融化般的黏稠的泪,挂在了他那坚毅的腮边…… 2000年3月16日,又是一个代表接待日,冯有为又一次为苦难与不幸而流泪。 大概是上午10点30分左右,一个上访者退出门,应该是另一个上访者跟进来了。老冯没有抬头地等待着对方出现在他的案头,但过了好一会儿,却没有人进来,这使他略感意外,抬头朝门口瞅了一眼。 一幅极具冲击力的镜头:一个双腿残疾的女人挣扎着爬了进来,她爬到与冯有为最近的距离时,一双大眼睛从地板上顽强地抬起来,仰着去捕捉大慈大悲的冯代表。 老冯自然要过去将她搀扶起来。可是,就在冯有为的目光与她对视的一刹那间,老冯惊呆了。那绝不是一双悲伤无望的求助目光,而是一双充满怀疑的敏感的眼睛,像闪电一样,一下子刺过来的,令老冯猝不及防。她拒绝了老冯的搀扶,而老冯也就那么半蹲半跪着僵在了那里。 这个奇怪的女人叫吴刿臻。 其实,她不是来上访的。她是来求证的。她说她是从电视、报纸上看到了有关冯有为的事迹,便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她完全是出于好奇心,她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她不相信世界上会有冯有为这样的人,她特意过来要看个究竟。 当她看到冯有为的时候,却半天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她的目光冯有为完全看懂了。老冯温和地对她说,你想说什么,就痛快说吧。 残疾女人挣扎着坐在地板上,瞅着老冯还是不语。老冯关切地问她: “你的双腿是怎么残的?” 只这一句问话,女人的嘴唇开始颤抖了。她似乎想说什么,却还是一咬嘴唇忍住了。老冯再一次追问,她目光中仍然执拗着怀疑,不过,她还是倾诉了她的不幸。 ”小时候得小儿麻痹残了一条腿,但我还能拄拐杖走路。我还在一个企业做过文秘工作。1991年一场车祸,压在我那条残腿上,从此患了严重的脉管炎;2000年又一场车祸,压在我那条好腿上,真是倒霉透了。从此就站不起来了,以后只好靠轮椅或者爬着走路。当时沈阳市皇姑区法院有个判决结果,判决赔偿10700元钱,对方却只给了5000元。家里父亲有病,母亲也是残疾人,全家生活是低保线,一个月给180元钱……“ ”你的案子有没有找律师帮助?“ ”没有。“ ”你应该申请法律援助,你这样的身体……不要再出来了,你家里那么困难,又没个电话,我们一定抽时间到你家里看一看。我们和法院的同志研究一下,你行动不便,千万不要再出……“ 冯有为这句话没有说利索,就突然感觉哽咽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