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人民代表冯有为(13) | |
---|---|
http://cul.sina.com.cn 2005/03/25 14:15 北京文学 | |
作者:刘元举 康锦达 由于1998年的高考招生迫在眉睫,在省里上访了近两个月的王绍奇什么答复也没得到。万般无奈之下,王绍奇又借钱去了北京。他先找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接待室。在他们的 于是,王绍奇获得了一书,如同尚方宝剑。那是盖着国家教委的来信来访专用章的信,其内容如下: 辽宁省教委: 绥中县王绍奇反映,其子王成1997年考入辽宁省银行学校。王成的档案、王成名字均在学校,但本人未能入学。请你们责成有关部门查清楚。如有问题,严肃处理,将结果函告我们。 国家教委信访办 1998年7月6日 王绍奇揣好这封信,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走在北京的大街上,顿时感觉天高地阔,脚步轻盈如飞。他以为这一回总该要见亮了! 三天后,等待他的是省教委的李副主任。他接待了王绍奇,并告诉王绍奇,让省教委监察处负责调查处理此事。王绍奇又是千恩万谢。 农民王绍奇回家告诉儿子这回该出头了,该见亮了!儿子也跟父亲一样散开了满脸愁云。 可是,父子都想得太天真太简单了。一晃又是两个月过去了,省教委始终没有给予正式答复。他们父子又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地询问,结果,他们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口头答复:“这事跟你个人没有关系!” 我们始终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人对他们父子说的。而且,这话说得多么轻松。真是应了那句民间谚语:“站着说话不腰疼!”说这话的人如果将心比心的话,他怎么能够说出口呢?父子俩千辛万苦,找报社找中央电视台找国家教委,他们跑了一溜十三遭儿,居然这事儿跟他们个人没有关系?他们等于白跑了,他们又绕回到了原点。 老百姓的腿就这么不值钱?毕竟惊官动府了呀———官也惊了,府也动了,为什么还是回到了原点? 王绍奇剩下了最后一条路,那就是找到冯代表!他有许多不明白的事情,希望听听什么都明白的冯代表告诉他。可是,冯代表越是明白却越是无法跟他解释。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跟他说什么呢?他越是明白岂不是越绝望?还不如让他迷惑着还好一点儿。眼下最重要的是帮着他解决问题。 至于为什么媒体不能监督招生?为什么不能公开发表记者正义的文章?冯有为站在所谓的“高度”上,倒也不难理解: 这件事肯定是给政府抹黑的,在内参上发表可以说是从全局考虑问题,当年高考报名工作已经结束,考试及录取工作即将进行。如果葫芦岛市发生的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出来,就是让人们引起哗然:葫芦岛市招生工作将会由此“受到重大影响”,其他学生和家长,够分没取上的都会有想法。这就是所谓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当年招生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所谓理由全都是冠冕堂皇的。然而,他们怎么就不会想想,即使引发负面效应,那也不是农民兄弟王绍奇引发的呀?那是你们自己的腐败的代价嘛!聪明的官员们因“投鼠忌器”就庇护老鼠呗。 这是官员的思维,而绝不是冯有为的思维。他的思维很朴实:如果这是他们当官的人自家的或亲友的孩子,他们能够采取这样漠视的态度吗?他们恐怕早就火冒万丈了呀!一个农民儿子的前途和他的合法权益不能这般任意践踏。 冯有为当即决定联合其他省人大代表共同提出代表建议。由他草拟了建议书的内容,然后征得中国科学院院士、辽宁省科协主席李依依,一级作家木青,一级律师金锡盛,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刘辉和东北大学副教授刘温等五名代表的同意,六名省人大代表共同提出了关于《王成同学高考被他人顶替入学一事应认真查处,并妥善予以解决》的意见书。 当时冯有为考虑的是除了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的代表之外,一定要有一名律师代表参加。他这是作了最坏的打算。万一通过行政的渠道不能得到合理解决的话,他就可以诉诸法律,届时,金律师将免费义务代理。 冯有为等代表在意见书中详细陈述了主要事实后,写道: ……我们认为在反腐倡廉,严肃高考招生工作纪律的今天,发生上述情况令人震惊,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认真迅速查处。王成同学去年已被录取(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但未能入学,今年因为档案找不到,又耽误了报名,再次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至于全家老少,从爷爷、奶奶到父亲、母亲直至本人,精神上、经济上所受到的损失就更不必说了。这对于一个离县城还有三十多公里路的农民家庭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对于王成同学的上学问题,省教委应该妥善予以解决。由于高校开学已经临近,时间紧迫,希望省政府有关部门和主管领导尽早拿出解决办法。 冯有为在意见书后附了四点要求: (一)向代表介绍国家有关招生工作纪律、政策要求、录取程序以及招生学校、招生办的职权。 (二)本着对国家、对代表、对当事人负责的态度,如实介绍事实经过,不得继续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不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错上加错。要求提供录取该生的有关档案及录取通知书等原始资料。 (三)要求提交书面调查报告,并附记者文章,以及省教委的处理意见。希望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秉公处理。 (四)希望省政府主管教育的领导及省教委领导听取一次代表的意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